生态环境部近日表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12345政务做事便民热线以及生态环境、公安、住房和城乡培植等部门合计受理的噪声投诉举报案件约570.6万件,比上年增加120.3万件。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接到投诉举报中噪声扰民问题占61.3%,位列各环境污染要素的第1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噪声污染越来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生态文明培植与俏丽中国培植的突出短板。生态环境部正下大力气办理老百姓“家门口”的噪声问题,积极回应公民群众关怀,保护公民群众声环境权柄,提升公民群众对宁静环境的得到感。
最吵公园变身宁静园林
位于四川省成都邑青羊区祠堂街9号的成都邑公民公园,是镶嵌在闹市中的成都“老字号”公园,是体验成都慢生活的必打卡之地。但它却曾“恶名在外”,被戏称为“天下最吵公园”。
这一“恶名”的来历在于——在这里,曾经卡拉OK和经营摊点林立,文艺演出团队、健身坝坝舞团队多达70余支,严重扰乱了游客及周边住户的生活、事情和安歇,而且存在乱收费、造孽盈利、乱挂锦旗、横幅的征象,群众对此切齿腐心。
自2016年以来,成都邑级干系管理部门、属地街道、公园管理方多措并举,探索出一条整治公园娱乐噪声的“智治”新路径。
从制度入手,成都邑公民公园专门制订了《成都邑公民公园文明游园管理公约》和《成都邑公民公园园区音量掌握管理办法》,对大功率音响及扬声设备、卡拉OK演唱及造孽盈利等干系活动进行了限定,并按照“只减不增、合理布局、照顾多数”的原则,确定准入活动团队及数量,规定活动园地、韶光、次数和音量等,进一步对健身娱乐活动实施规范和有效的管理。
同时,看重优化活动空间。按照公园的总体方案和功能将园区划分为行政办公区、不雅观景纪念区、品茗休闲区、儿童游乐区和健身娱乐区五个区域。通过排危修缮、举办花展、拍照展、字画展、摆放花箱等办法,美化提升园林景不雅观。根据广大游客的需求,将个中的健身娱乐区域分时段供应给不同的利用人群。
此外,通过与群众反复试验和沟通,找出市民游客、娱乐团队、公园管理三方相对能接管的一个平衡分贝数——80分贝,利用在公园活动场所设置的噪声自动显示设备,提示提醒活动人群主动降落音量。公园还安装了“聪慧舞场系统”,通过调控音响设备的传播区域和音量,既能实现多组舞队同时播放音乐互不滋扰,又利用技能手段从声音源头入手掩护园区的宁静和谐。
如今,“天下最吵公园”已转变为一处宁静俏丽的园林。
开展范例案件重点督办
放眼全国,像成都这样管理噪声污染卓有成效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江苏省镇江市,作为保交房的民生工程,某项目工期紧、任务重,一刻不能停。令人欣喜的是,该项目自开工以来,从未收到任何居民投诉。原来,施工现场采取6米高围挡,增加挡音樊篱面积,有效减少了噪声传播;电力驱动的可移动式降尘设备,减少了燃油发动机噪声;现场各种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噪声分贝和扬尘情形;工程桩采取静压施工的预制管桩和预制方桩……一项项创新实招,守护着周边居民的宁静。这背后是近年来,镇江市不断加强噪声管理事情的努力。当地严格落实噪声源头管理、污染防治任务,分类管理四类噪声源,构建社会共建良好局势。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多个小区居民备受周边某企业噪声污染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办理。此前,坊子区多个小区居民通过12345政务做事便民热线等渠道多次反响上述问题。经监测,该企业噪声排放符合干系标准哀求。调查中创造,该企业周边小区业主多为年轻人,新生儿较多,夜间就寝质量、生活品质哀求相对较高,对声音反应较为敏感。在理解群众需求的根本上,坊子区政府约请业内专家现场监测论证,制订详细整治方案。企业积极落实整改,完成工程改造,噪声管理成效得到群众同等认可。
这些,正是我国采纳积极行动防治噪声污染的一个个缩影。
监管体系正在积极完善中。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先容说,生态环境部会同15个部门印发《“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操持》,系统谋划“十四五”期间噪声污染防治紧张目标、任务和方法,加快推动各地政府明确工业、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社会生活4类噪声的管理职能分工,目前已有约三分之一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完身分工。辅导各地开展声环境功能区划定,2023年,首次实现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三沙市)及1822个县级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全覆盖。此外,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完成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情形评估事情,有效夯实了噪声污染防治管理根本。
管理手段也在不断创新中。推动噪声监测自动化,2023年,36个直辖市、省会城市、操持单列市基本完成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点位核定和系统培植联网。实行工业噪声排污容许证管理,逐步推动28万家工业企业噪声纳入排污容许管理,当前已完成约12万家,“十四五”末将实现工业噪声排污容许全覆盖。
裴晓菲特殊提及,针对群众反响强烈的范例案件开展重点督办,当前国家层面已督办6批60个案件,涉及省份30个,惠及百姓3万余人。同时,从今年开始,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也参照建立噪声投诉范例案件督办机制,现已督办案件300余例。
探索社会共治取得成效
探索社会共治,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生态环境部组织天津、上海、重庆、杭州、昆明、厦门、嘉兴等城市开展宁静小区试点创建,推动业主、物业、商户等共管共治噪声问题,截至目前全国已创建1700余个宁静小区。
生态环境部会同教诲部门持续多年组织“绿色护考”行动,在中考、高考期间,通过发布倡议书、公开信等多种办法勾引社会各界自觉减少产生噪声的行为,年均受益考生超过3000万人。
同时推广“静音车厢”,京沪、京广、京哈、成渝、沪昆、贵南等线路的92趟列车设置“静音车厢”。
所有这些努力,带来了我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的成效。近日,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心精神文明培植办公室等13个部委和单位发布的《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4)》显示,2023年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夜间手工监测达标率同比稳中有升。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噪声污染管理新模式,不断强化源头防控,推广低噪声产品设备;夯实声环境管理根本,36个直辖市、省会城市、操持单列市基本完成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培植并联网;强化重点噪声源监管,将工业噪声纳入排污容许……噪声污染防治事情进一步系统化、风雅化、科学化。
裴晓菲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督匆匆各地尽快完成部门职能分工,逐步办理噪声污染管理职能不清问题;连续开展噪声投诉范例案件督办,推动办理老百姓“家门口”噪声扰民问题;辅导各地做好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培植事情,确保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3800多个自动监测站点今年年底前全部培植完成;持续推动宁静小区培植、噪声舆图运用等事情,不断提升老百姓宁静声环境的得到感。
文/张维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