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布告强调,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期抖擞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昆曲艺术作为中国古老戏曲文化的宝贝,一代又一代的昆曲人坚守创新,在传承中展现昆曲艺术的魅力,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拥抱时期中不断绽放华彩。

视频加载中...

昆曲,起源于元朝,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浓缩了歌舞、文学、声乐等多种文化形式,像一座绽放着中富丽学之花的园林,有着赏不尽的“春色如许”。

从江南小调到风靡全国,昆曲也曾经历过落寞时候,但伟大的艺术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一代又一代的昆曲人坚守创新,在传承中展现昆曲艺术的魅力,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拥抱时期中不断绽放华彩。

清澈的爱穿越时空碰见你走进中华美学园林且听昆吟

1949年,胡锦芳出生在苏州的一户普通人家。
和新中国同龄的她,受戏迷母亲的影响,11岁时考入江苏省戏校,开始了她的昆曲生涯。

胡锦芳 著名昆剧演出艺术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

当年,昆曲“传”字辈演员在世25人。
他们带着传艺的义务在全国开枝散叶,有确当了老师,有的进入各地戏班。
而“传”字辈之后的四代演员,则分别以“继、承、弘、扬”为字,寓意深切。

如今,中华“文化大树”枝繁叶茂,昆曲的受众不仅越来越广,乃至漂洋过海吟唱到了大洋彼岸。
而75岁的胡锦芳,依然情系昆曲,她说:“昆曲离得开我,我离不开它。

徐思佳 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昆剧院第四代青年演员

徐思佳,师承胡锦芳,是江苏省昆剧院第四代青年演员。
作为一名85后,徐思佳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遇上了昆曲发达发展的好时期。
“如果说,父母是给了我第一次生命的话,昆曲是属于给了我再次生命的存在。
是这样的一方舞台,让我创造自己的光彩。

古老而又残酷的文化遗产,将两代昆曲人紧密相连。
她们之间有着若何的故事?让我们穿越回过去,且听“昆”吟!

兰苑,是江苏省昆剧院的演出戏院,自1977年江苏省昆剧院成立以来,兰苑就一贯被利用至今。

江苏省昆剧院 兰苑戏院

2024年的兰苑戏院,每周六都有固定演出,每场演出都是高朋满座、满堂叫好,有的剧目乃至是一票难求。
在胡锦芳的影象中,过去的很长一段韶光里,台上演出的演员比台下的不雅观众还多:“虽然那时候文化发展很难,我们昆曲班乃至有一段韶光被改成了京剧班。
也有很多人转行了不唱了,但是我舍不得放弃。

20世纪,胡锦芳演出资料画面

从未经历过这种情状的徐思佳,带着对恩师的心疼,忍不住问:“那个年代这么清贫,你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我们这一代人,彷佛艰巨惯了。
没有演出的时候,我就练嗓子、练技能。
只要站上舞台演出,底下哪怕只有一个不雅观众,你也得全身心地、非常卖力地、负责地把它演完。
”胡锦芳武断地表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不能把昆曲丧失落,中国几百年的精良传统文化必须活下去。

总而言之,“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韶光里,台上的演员比台下的不雅观众还多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天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且荣登榜首。
这既是对昆曲艺术这样一个人类文化宝贝的崇高名誉,也是对面临窘境的昆曲来说又一次发展机遇。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天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且荣登榜首

不仅是昆曲,包括京剧、锡剧等传统戏剧都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004年,徐思佳毕业于江苏省戏剧学校昆曲科,同年进入了江苏省昆剧院事情。
“我们这代人,遇上了昆曲发展的好时期。

2006年,昆曲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括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宣纸制作技艺、苗族古歌等,都位列个中。

2007年,第一届江苏中秋戏曲晚会正式开始,一年一度,持续至今。

2007年,首届江苏中秋戏曲晚会演出现场

当时正在家中收看首届中秋戏曲晚会的胡锦芳,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得越来越好,心里特殊高兴。
“这个时候江苏省对剧团演出的支持越来越多,看戏的惠民政策也越来越好。
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也多了起来,戏曲开始广泛地传播。

随着科技发展、社媒平台成立,宣扬手段也逐渐丰富起来。
1998年4月,“西祠胡同”创立于南京,是华语地区第一个大型综合社区网站。

1998年4月,“西祠胡同”创立于南京,是华语地区第一个大型综合社区网站

“我记得‘西祠胡同’是一个网页论坛,在我们刚毕业那会儿非常盛行,昆曲有一个板块叫幽兰雅韵。
”徐思佳回顾道:“我们最早便是通过这个论坛来传播昆曲。
里边会有很多粉丝戏迷发帖子,谈论喜好的演员、剧目。
通过在这样一个平台互换传播,把我们的名字、剧种传出去。

昆弯曲子戏《桃花扇》

提及不雅观众的喜好,那时候的不雅观众更加方向于折子戏。
“折子戏更有利于传播和传承,一出品质特殊高的折子戏,更随意马虎永久地留在昆曲的舞台上。

而现在的不雅观众,不仅爱听折子戏,也同样爱看新编当代剧。

自20世纪以来,江苏省昆剧院不断探索和实践,成功地将传统昆曲与当代题材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新编剧,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昆曲的艺术魅力,也授予了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新的生命力。

现在不雅观众不仅爱听折子戏,也爱看新编当代剧

“我最愉快的便是咱们不但能唱好传统折子戏,也能唱好新编历史剧,还能演好当代戏。
”胡锦芳认为,那么多精良的剧目在舞台上绽放异彩,是每一代演员授予了戏曲新的生命。

看着徐思佳带领江苏省昆剧院第五代青年演员排练,胡锦芳的眼中流露出很多感情,是高兴、是欣慰、更是祝福。
“看到他们练戏,我就想起你小的时候。

江苏省昆剧院第四代、第五代青年演员排练比拟

“这一代演员生在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期,他们在冬暖夏凉的教室里练功,还可以借助各方面的资源、媒介来快速地学习和发展。
”徐思佳感概道。

目前,江苏省一贯在推动各种项目,比如:名师带徒操持、紫金文化艺术节、戏曲名作高校巡演等。
江苏艺术基金等机构则通过举办艺术评论班和人才培养项目,为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供应人才支持。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昆曲艺术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同时也为昆曲艺术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本。

江苏省持续推动各种项目,为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供应了人才支持

“实在不只是昆曲,中国有着千百年的文化秘闻,这些文化宝贝须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去理解和珍惜,这也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傲。
”师徒两人相视而笑:“现在一代比一代好,多好啊!

穿越时空,重逢昆曲。
胡锦芳和徐思佳,两代昆曲人的坚守、创新、传承,守护着一个关于昆曲的梦。
让这门古老的艺术扎根于更广阔的土壤,沐光而行,一起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