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公布了入选2021年当代名厨挂历的12位职员名单,他们是:舍增泰、史连勇、王爱平、马志和、于铁柱、黄凯、白玉洁、于赤军、王悦芳、牛金生、关敬雯、白常继。
马师创新是斥候
志在厨艺事竟成
和合鼎鼐调美味
清真菜肴做传承
清真菜大师
马志和,1956年出生,北京人。资深级注册中国烹饪大师(回族),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天下烹饪联合会清真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饭店协会名厨委顾问,中国名厨委副主席,北京烹饪协会副会长,国家一级评委、一级裁判员,高等烹饪技师,清真菜传承人,北京鸿云楼饭庄董事长兼行政总厨。
1971年在朝阳区东顺兴饭庄参加事情,拜白殿奎、杨永和为师学习清真菜。
后在鸿云楼饭庄、穆斯林饭庄任厨师长、经理。期间拜马永海、杨国桐、马景海、乔春生为师,对清真菜进行深入研究。
1987年被选派到喷鼻香港出任京粤海鲜大酒楼中餐清真厨师长。
2002年参加了《中国名菜谱·北京名菜清真篇》的主编事情。
2007年得到中国烹饪大师金爵奖。
2008年享受市政府技师分外津贴。
代表作品有:精炒牛肉丝、罐焖羊肉、三羊开泰、红煨牛尾等。
多次担当全国清真烹饪大师副总裁判长,朝阳区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荣获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曾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市经济技能创新斥候,曾荣获全国第四届民族前辈个人奖。
初入餐馆
1971年,15岁的马志和初入东顺兴餐馆,是这样一番景象:那时候的饭铺都是喊堂喊票,一到买卖兴隆时就此起彼伏,好不热闹:扒肉条、河间爆肉,焦溜丸子,醋溜木须,红烧牛尾、扒羊蹄、白水羊头。
前厅一片热闹,可与他关系不大,他的事情在后厨。
厨房烧的是硬煤块,他蹬着三轮出去拉煤,瘦小的身体能拉满满一车;景象轻微热一点,马志和又蹬着三轮车去六里屯的冰窖里拉冰。拉冰比拉煤还要艰巨一些,天热浑身大汗,还嫌骑得不足快,恐怕拉回去化得多了,会给师傅们骂。
溜丸子
马志和在厨房打杂已近一年的韶光,但师傅没发话,就不能站锅炒菜。师傅炒菜,马志和看着,偷学着:先放什么,后放什么,火候怎么掌握,什么时候起锅。偶尔趁师傅不把稳,赶紧上锅偷偷炒个菜过过瘾。
这一天,是由于一道溜丸子。前厅的做事员嚷嚷进来:“白师傅(白殿奎-编者注),这是谁炒的丸子啊,客人说太大了。”白师傅的脸阴沉着,一看这溜丸子跟溜包子一样大,气就不打一处来,狠狠地看着几位站锅师傅,马志和哆抖动嗦地站出来低着头,没有说话。自师傅拿着勺子向马志和比画了几下,又打不下手,十六岁的马志和当时就哭了。
“当时下馆子的客人都是懂吃,会吃的人,不说味道,他们一看丸子个头不对就哀求换菜。我年纪也小,担不住事儿。菜被客人投诉,师傅也生了气,心里特殊不是个滋味。这道溜丸子在我的人生影象中特殊深刻。每一道菜都要竭尽全力做得完美一些,你的客人便是你的试金石。”
挑大梁
1936年,东顺兴从一家清真肉铺起步,卖肉剩下的碎肉头就顺带卖点酱肉烧饼,或者和着馅包些饺子,就这样逐步起身。1956年开始改为公私台营的清真饭铺。
1971年,15岁的马志和开始来到后厨学徒。
1984年,东顺兴装修之后更名为“鸿云楼”。这也是马志和来到这里的第13个年头,经由永劫光的磨炼、学习,不论是跟随师父白殿奎,还是被派到鸿宾楼、又一顺、西来顺学习,他始终都是兢兢业业,浑身带着一股韧劲。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84年,在装修一新的鸿云楼,28岁的马志和用一身的本领,当上了厨师长。
鸿云楼很快成为京城清真菜的一家名店,第一批被列入接待外宾的涉外饭店。
创新
传统的清真菜,马志和归纳出有五大不敷:
一是色重,多用酱油和油炸显得颜色比较暗;
二是味重,清真菜普遍偏咸,类似传统鲁菜;
三是油大,清真菜中牛羊肉菜品比较多,再加之很多先过油再烹炒,自然油大;
四是太实诚,都是些结实的硬菜,短缺一些精细的小菜;
五是速慢,清真菜很多做法比较繁芜,以是烹饪韶光长。
针对这些问题,马志和就不断的思虑、改进,同时,内部开始举行各种技能大赛,去探求创新的路径。
同时,马志和去喷鼻香港事情的经历也给了他新的思路:清真菜可以与海鲜结合,与菌类结合,也可以考试测验将西餐元素和西餐摆盘引入进来。
鸿云楼的一道菜叫“金芒澳带”,便是将热带芒果和澳洲海鲜带子一起烹炒,并用芒果片作为器皿来摆盘,无论从颜色上,营养上还是味道上都是佳品,让清真菜有了全新的视觉和味觉。
多年的考试测验和努力,马志和带领下出品的创新菜品得到了更多食客的认可。“既然围裙上抹油了,就给它抹亮堂了!”马志和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