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想探求栖息心灵的远方。
远方不但有雪岭冰川、草原牧场,远方可以是海岛渔港、古镇坊巷;远方未必有既定方向,只要充满激情和梦想,心中皆是碧海蓝天,到处都有鸟语花香;只要出发在路上,再近再易达的地方,都是可以清闲徜徉放声吟唱的远方。
粤东五日 第4篇:谒百侯阅古不雅观今(中):诗书继世长

(一)耕读传家

百侯名镇景区游客做事中央是座祠堂改造,即尚德公祠,别号秩叙堂,出自《周礼·天官·宫伯》:“掌其政令,行其秩叙,作其徒役之事。
”意为依班次受禄。
门联“甲第春新,琴堂泽旧”。
尚德公杨瑄为杨氏小宗六世,该祠建于乾隆五年(1740),占地650平方米,建筑面积420平方米。
堂悬“忠铭国史”、“四代荣封”两块牌匾。

祠堂系家族的圣殿,是供奉和敬拜先人、切磋家族大事、实行家法家规的场所,具有敬祖崇德、教养后人、凝聚民气的浸染,记录家族的辉煌与传统。
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明朝开始许可百姓建“家庙”。
最早置祠宅中,随着族丁繁衍,于家族聚居地专门建宗祠乃至支祠。
从民俗学家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办法诠释时期文明”。

粤东五日  谒百侯阅古不雅观今中 诗书继世长

百侯杨氏家庙延庆堂,是一座既持重肃穆又富丽堂皇的祠堂,占地3672平方米,门联书云:“延瞻依百世,庆俎豆千秋”,供奉杨氏始、二、三世。
杨氏开基开山祖师四十一郎世居江西,徙居闽汀宁化县石壁村落,宋末避乱搬家粤潮之白堠。
四世清隐公杨德广于明洪武年间创置基址,额日“有庆”,迄今650多年。
经明崇祯八年(1635)十世杨世亨、清康熙廿八年(1689)十三世杨之徐两次扩建,更名“延庆堂”,寓意后代延续福祚。

如今,杨氏家庙兼作百侯宗族文化展览馆,展出侯南村落42姓氏源流,追溯每一姓氏迁至百侯朝代年份,并以宗祧之堂号、堂联,明确源自中原省份县域、世代所操职业,经历哪些重大流变。

百侯世家,首推侯南杨家、侯北萧氏。
萧氏大宗祠椒远堂于明弘治六年(1493)建成,为百侯最早建成的祠堂,毁于兵火,明万历廿七年(1599)在原址重修。
堂名出自《诗经·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
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椒聊且,远条且。
”寓意子孙象花椒树上结满的果实那样浩瀚。

萧氏十一世翱材于顺治十五年(1658)考中进士,为粤东第一位进士,他蘸墨吃粽、苦读成才的故事传为佳话;侄萧宸捷为大埔第一位翰林。
萧翱材辞官还乡后,念四世祖乐耕开文运,遗尝田,乃耕读传家之典范,却无专祠,遂倡议建小宗祠“心臧堂”于本村落乾上,康熙三十年(1691)迁建于大宗祠右侧。
堂名出自《诗经·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既见君子,庶几有臧。
”寓意心境快乐美好。
他还把自己读书心得,编撰成《读书作文诀》和《课艺新编》。

两祠并排肃立梅潭河北岸,村落夫俗称“鸳鸯祠”,为百侯首创科全球家之先,见证百侯人文史实之昌炽。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百侯士绅倡建宗祠以聚合民气,整合族众,从而形成村落宗族化。
随着宗族扩大,经济实力增强,所建祠堂日益增多。
侯南村落九个姓氏中,据族谱记载,至乾隆二十年,杨氏已有祠堂15座。

杨氏大宗孝祀祠,出自《诗·小雅·楚茨》“苾芬教祀,神嗜饮食”,门联“孝思一本,祀享千秋”,曾被借作百侯中央小学、村落庄学校少年宫,1927年作为三河坝战役中朱德指挥部旧址。

启宇堂,出自《诗经·鲁颂·宓宫》“大启尔宇,为周公辅”,寓意开疆拓土。
主祀九世杨善,属杨氏小宗尚德公房,乃百侯杨氏第一个取得功名者。

馀庆堂,主祀杨善宗子十世杨世承,堂名出自《易传·文言传·坤文言》:“积德之家,必有馀庆。
”建筑较为特殊,在西、东、南分设三道门。
西侧门头书“名登天府”,乃褒奖功绩的题辞。

渊雅公祠,别号思永堂,于乾隆末年兴建,主祀杨缵绪次子杨德培(号渊雅),门联“渊庭竞秀,雅第传芳”,占地1651平方米,建筑面积1570平方米。

耕读世家片区坐落一座占地2200平方米三进院落,牌楼门坊四柱三间三楼,上书“南麓公祠”,主祀十二世。
门联:“佑千秋俎豆,禧万代腾芳”,厅高悬“佑禧堂”。
乾隆十二年(1757)建,现布为百侯翰林文化展览馆。

修缮南麓公祠从1999年元月发起,2009年10月收回管理权,2010年元月动工,至2012年11月竣工,历13年。
可见这座祠堂在杨氏家族心目中的份量!

杨氏十二世祖士薰,号南麓,贡生出身,严谨治教,脉下英才辈出,百侯广为流传的科举典故多出自其裔孙。
享有10子、36孙、102曾孙,家族壮盛茂盛。

南麓公子杨之徐,康熙廿七年(1688)进士。
孙杨缵绪,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
曾孙杨允玺雍正八年(1730)明通榜进士,杨家赢得“三世科甲”美誉。
走进前厅,就可看见高悬的“三世进士”匾额。
此后15年,杨氏陆续有人考中进士,造诣“三代九进士”佳话。

杨之徐五子杨缵绪、六子杨黼时于乾隆元年(1736)、七子杨演时于乾隆十年(1745)先后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良士,皆饶氏所生,造诣“一腹三翰林”辉煌史迹。

杨之徐是萧翱材外甥,娶大埔茶阳世家饶氏女。
传说他一日前往茶阳探友,路经一屋,看见门前晾晒一草席,模糊有三条龙形,甚奇,打门而问,方知该屋主有女年十八,自小遗尿,皮肤粗糙有鳞片,急求婚,获应许。
选定佳日出嫁,天降暴雨,茶阳河水暴涨,“龙女出嫁”传说从此流传开来。

杨成梧、杨演时、杨文振乾隆十年(1745)“同捷南宫”,成为“同榜三进士”。
同科中还有明通进士杨缵烈。
大埔科举两大盛事之一“同科五进士”,百侯占四,皆出杨氏。

乾隆十二年(1747)乡试中,杨振纪、杨必诜、杨德基、杨锡恩,杨德徵等7人同期中举,誉为“同堂七魁”,在广西桂林知府任上的杨缵绪接到家书报喜,挥笔写下:“丁卯棘闱开铁网,杨家七子何济济……上官同寅齐举贺,共道此事天下稀……虔诚传家世泽长,祖宗积庆非今始。
”杨之徐元配吴氏所出4孙亦同期中举,号称“十一孙举人”。

杨黼时子德瑞、德邵、德彰先后于乾隆十八、三十九、四十五年中举,与杨德徵系一母所生,被称为“一同怀四魁”。

有一年,大埔全县共取中秀才12人,白堠杨姓竟占10人,时称“同榜十秀”。

百侯人家崇文重教,积累起深厚家学渊源,从杨氏家族的兴起,可窥一斑。

明嘉靖年间,粤东动乱,白堠山区乡民一度出则为盗、入则为民,官府平乱中,杨姓被杀百余人,仅八世祖杨淮脱难。
他痛定思痛,深悟唯有读书科举才能振兴家族,不惜重金建大书斋,为子孙“延师教诲,劝学不辍”,开山村落文脉之先,并把“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的训诫写入族谱,世代传承。
杨氏陆续建筑延庆堂义学、兰台书室、见南轩、芝兰室等30余座学塾,昔日“贼巢”变作今时“邹鲁乡”。
侯南村落成为名符实在“进士村落”。

杨氏号称“十代书喷鼻香”,从杨泷于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中举,到杨靖恭于清光绪卅年(1904)末了一次科举考中进士,历经九至十八代。
明清两朝,百侯共取中翰林5人,杨氏占3;进士23人,杨氏占16,举人123人,杨氏占92,不愧为百侯镇“诗书世家”。

杨从龙系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因功晋为正二品资政大夫,在百侯家族中官阶最高。
杨氏家族崇文亦尚武,出了两位忠烈之士:一为杨开,来日诰日启年间(1641)举人,湖南湘阴县令,崇祯年间率兵抵抗叛军,因外助不至,一家六口投江殉难;另一位十六世杨兆德,捐躯疆场,后代世袭骑尉。

其他家族多有轶闻。
百侯丘氏开基祖念八郎,廿八岁(1371)迁侯南坪头。
一原堂为坪头丘氏大宗祠,《朱子语类》云:“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

十一世丘元遂于清乾隆元年(1736)考中进士。
传其四岁就读完《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千家诗》等启蒙读物,且能出口成章,时人称为神童,关于他的几则故事颇故意思。

一次,舅杨缵绪欲试其才,特具柬邀乃父赴宴,柬后加批八字:来者贪食,不来见弃。
父接柬正难堪时,元遂说:这有何难?即向母亲讨坏钱两枚,用红纸包好,上书:谨具薄礼,望为笑纳。
背后亦批八字:收者贪财,不收见弃。
舅叹为奇才。

六岁时随父就读于邻乡。
某日傍晚有乡妪来访,父适值外出,元遂问何事?妪曰:昨晚女儿在家分娩,生一男孩,母子安然,求你父代写信给在外地的半子,速寄款回来。
越日乡妪再来,父已在,妪重上述,其父正欲执笔,见桌上有一打油诗:“岳母写信贤婿知,昨夜你妻生娇儿,母子两人都安好,赶紧寄钱买鸡㓾(客语意“杀”)”父看后,笑对妪说:“我儿代你写好了,将它寄出即可”。
此事轰动乡里,传为嘉话。

九岁受知于学使,学使见其年幼聪明,戏之曰:一杯水岂翻千尺浪?元遂即对:半勺土能筑万里城。
闻者皆惊异之。

丘神童选授文林郞,先后任江西建昌、德怎知县,勤政爱民,建修江书院。
学生捐资为他在坪头建进士第“聿修堂”;舅父母为其在兰台书室左前东侧建进士第,称“厚基堂”。

自明末百侯科举兴起,历经代代传承发展,趋于壮盛,百侯逐渐超越大埔老县城茶阳,成为粤东区域文化中央。

(二)文教凝萃

族学衍生于宋、元,至明、清两代迅速发展,清中叶达到壮盛。
清末进入教诲转换期,光绪廿九年(1903)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五年后科举制正式废除。
各地纷纭改革书院、兴办学校,一批教诲先贤推动了百侯当代教诲抽芽与发展。

当时小学堂分为初、高档两种,一样平常采纳三三制。
1894年就有大埔最早创办的白罗小学堂。
侯南步梯初等小学创办于光绪廿四年(1898),校名出自《笠翁对韵》:“梯云对步月,樵唱对渔歌。

思成初等小学创办于光绪卅二年(1906),出自韓愈《劝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杨缵绪七世裔孙杨自修创办杨氏两等小学,1906告成,为百侯中央小学之起源,1907年初等小学在南麓公祠开学,1908又于杨氏大宗祠创办高档小学。

一原初等小学创办于光绪卅三年(1907),出自《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身处江海之上,而神游魏阙之下,非得一原,孰能至於此哉!
” 古语“一原,道之原也”。
清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神则合物我於一原,达去世生於同等......”

锡尔初等小学创办于民国八年(1919),出自《诗·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寓意为孝顺子孙层出不穷,上天会恩赐福祉给孝顺的人。

还有侯东(1906)、侯西(1915)、崇德(1916)初等小学和于萧氏大宗祠创办的振德两等小学(1926)......不胜列举。

百侯中学前身为1923年杨德昭在“丘氏别业”创办的联益中学,1925年在他积极推动下,取得上海和南洋乡亲热心帮助与乡内开明人士支持,创办百侯中学。

1933年,民国期间著名教诲家潘一尘受聘到百侯中学担当校长,推动分房、分姓办的步梯、思成、一原、锡尔和杨氏两等小学合并为侯南乡中央学校,作为百侯中学附设小学,小学部分高、中、低、幼四部,分别在百侯各个祠堂、书屋上课。
侯南乡中央学校亦更名为百侯中央小学。
百侯曾是伟大教诲家陶行知“生活教诲”思想理论实践基地,被誉为“北有晓庄,南有百侯”。

百侯系全国首间村落庄稚子园出身地。
百侯幼儿园源自侯南乡中央学校1936年试办蒙养班,1939年在思成堂创办稚子园,百侯中学附设艺友师范毕业生杨茂轩为首任园长。
1953年分出,正式成为县立幼儿园。

近代百侯名人辈出,省部军级有18人,个中将军12人,院士1人。
文有被誉为“岭南四大才子”作家革命家杨应彬(故居永庆堂)、抗大教授杨兰史(故居绳德堂)、中心档案馆馆长肖光、中科院院士杨文采、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杨培新、水利部副部长刘兆伦、安徽省人大副主任杨明(故居企南轩)、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建者罗明(故居兰瑞传芳),武有抗日名将罗卓英、国民党中将萧懋之和杨德昭(故居文明毓秀)、开国少将杨永松(祖居恭励公祠)、当代少将杨英耀(故居川至堂)、捐躯于苏联卫国沙场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萧寿煌,商有著名爱国华侨马来西亚大实业家萧畹喷鼻香、印尼“药业大王”杨增蕴。

百侯崇文尚学的传统延续至现当代,铸就了陶行知师长西席在亲自为侯中写作校歌特殊赞誉的“百侯精神”;百侯文脉的积淀,宛如一部线装古书,缓缓翻阅,书喷鼻香缕缕。

小链接

宗祧,引申指家族世系。
贡生,指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资格精良者,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意谓以人才贡献给天子。
恩贡不是职位,而是一种分外的录取办法,不能算正式的功名,只能算一种身份。
理论上贡生是举人的副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