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任爽 光明日报见习 张楠

“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浪花叠锦绣縠明。
”何止春景,松花江畔的秋天景色一样如锦缎般残酷。
从吉林省吉林市区出发,沿松花江向北,天空湛蓝,江水澄澈,远处山上或绿或红或橙黄,层层晕染。
道路两旁是金黄的稻田和高高密密的玉米地,青砖红瓦间升腾起袅袅炊烟。

一起被风景治愈,直至寻见一块上书“中国雾凇瑶池第一村落”的巨石,就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吉林市乌拉街镇满族韩屯村落。

雾凇季时,游客在雾凇岛嬉戏。
朱建伦摄/光明图片

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镇满族韩屯村雾凇奇境 仙气飘飘

乌拉,满语,意为江,乌拉街也便是滨江街。
作为一座江边村落,韩屯村落的村落民古时紧张以渔猎为生。
吉林省乌拉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曾日红说:“清王朝在乌拉街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采捕进贡皇室的祭品及贡品。
贡品包括人参、东珠、鲟鳇鱼、谷麦蔬果、飞禽走兽等地方特产。
1705年,汉军镶蓝旗韩姓占山开屯,韩屯村落从属于打牲乌拉总管衙门。

除了物产丰饶,松花江还给了韩屯村落另一份宝贵的礼物。
数九寒冬里,松花江韩屯村落流域鲜见结冰。
程度和地面温度相差30℃旁边,使江面产生大量雾气,久不消散。
雾气遇冷后,又以霜的形式凝集在周围的树枝上,形成雾凇奇不雅观。
在韩屯村落乃至在吉林市,村落中心由江水自然形成的江心岛都称得上是不雅观赏雾凇的最佳地点。

韩屯村落党支部布告胡彦说:“乡亲们以为稀松平常,都叫树挂。
直到‘大老李’来了,韩屯村落变了。

胡彦口中的“大老李”是中国拍照家协会会员李柔韧。
1996年,李柔韧第一次来到韩屯村落,一登上江心岛,就被面前的雾凇奇景惊呆了。
“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吉林市人,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晶莹剔透的雾凇。
”1999年,李柔韧在村落里买下两间草房,潜心拍摄雾凇,也为其他拍照爱好者供应住宿。

随着一张张照片“飞出”韩屯村落,慕名而来的拍照爱好者越来越多,游客也越来越多。
李柔韧翻新房屋,盖起了村落里的第一家民宿。

2003年6月17日,吉林市地名委员会发布文件,赞许将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内位于吉林市北30公里处松花江韩屯江段的江心岛命名为“雾凇岛”。

有了“大名”的江心岛声名远扬。
每到冬季,都有大批拍照爱好者和游客涌入韩屯村落。
摆渡船不足用,村落里还修了座通向雾凇岛的小桥。
岛上还专门建筑了乌拉历史文化展馆,不仅增长了文化气息,也让游客有了安歇取暖和的好去处。

冬季,若你安下心来,在韩屯村落住个几日,就极有可能碰着雾凇如仙子般翩然而至。
天蒙蒙亮时,穿过大雾,过桥登岛,“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画卷在面前铺展开来。
此时的雾凇岛好似雪窖冰天的童话天下,不远处的地府山一片洁白,大地、房屋被冰雪覆盖。
层层叠叠的树木枝丫更是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各展神姿仙态,美不胜收。
松花江面水天一色、雾气袅袅、宛如瑶池。
透过雾气,鸟瞰全体雾凇岛,仿佛看到一条正在摆尾的鲟鳇鱼畅游于江水中。

如果说凝雾挂松的韩屯村落仙气飘飘,那幢幢田舍乐则为韩屯村落带来了烟火气。
眼下,秋分刚过,随意走进一个田舍乐,浓郁的东北村落庄气息就迎面而来。
大花窗帘大花被,成串儿的玉米棒子、红辣椒、紫皮蒜挂在墙上,炕柜儿等家具摆件颇具年代感。

“欢迎来到我们瓜尔佳满族大院!
”老板关雪放下手里的活计,激情亲切地迎了上来,“瓜尔佳氏是满族的八大姓氏之一,汉姓为‘关’。
我们大院不仅有东北风味儿,更有满族风尚,还是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常常开展满族剪纸、满族衣饰制作等非尸首验和培训活动。

在关雪开办的民宿里,用满族八大姓氏命名的客房、满族房屋特有的“窗户纸糊在外”、嘎拉哈等民俗元素满满,炕桌上还摆着满族小吃黏豆包、水团子、玻璃叶(音译)饼。

“韩屯村落家家户户都能为游客供应正宗的东北美食和满族特色美食,满族火锅就不用说了,就连制作技艺繁芜、对食材哀求严格的满族八大碗,乡亲们也能做上几碗。
”关雪说,进入秋日,家家户户开始支配院子、打扫房间、晒干菜,准备欢迎游客到来。

“到了雾凇季,韩屯村落86家民宿家家爆满,年接待游客最多时有60万人次,大多是省外游客,还有外国朋侪,旅游年收入达3000万元,带动了周边村落屯和乌拉街镇一同发展,还荣获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寨’‘全国村落庄旅游重点村落’等不少名誉。
”胡彦说,“最火的时候,游客们排队过桥登岛,排在最前头的到了雾凇岛,末了一个还在民宿门口等着呢!

曾日红说:“韩屯村落的发展推动了满族文化活态传承,让源远流长的松花江乌拉满族民俗文化抖擞出勃勃活气。

《光明日报》(2024年09月29日 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