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二〇〇七年十仲春以来,南康市委、市公民政府就百家姓和谐城培植连续下文,号召各姓自筹资金参与认购宗祠,邓姓人亦和其它姓氏一样,尽力相应,并对民意、民情、民力开展摸底调查。
经由四年的努力,多蒙宗亲支持,于二0逐一年十一月组建了由开山祖师曼公一0六世孙性安为首的“炎黄邓氏宗亲南康市联谊会”,随即发出“致邓氏宗亲信”;是年十一月六日(农历十月十一日)在宗祠群的上排选定了11号为“邓氏宗祠”。
尔后,分别在邓姓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横市、大坪、修木、凤岗、十八塘、潭口、赤土、朱坊、龙岭、麻双、龙华、蓉江、丹石等州里和崇义、大余、赣州开拓区蟠龙、章贡区等县召开宗亲漫谈会,动员宗亲参与。
期间还在市区组织了三次捐款活动,收到非常满意的成效,为宗祠装修奠定了雄厚的经济根本,尤其是声凯宗亲年夜方解囊,乐捐十万元,家洲宗亲主动供应事情启动经费。
还有20多位宗亲捐款万元以上,总之捐款宗亲近1700人(详见功德榜)。

联谊会遵照“公开、公正、公道”的原则,装修事情实施公开招标,严格招标程序,实施阳光操作,在五个装修公司参加投标的条件下,末了确定一个公司中标承包。
为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工程监理组职员轮流值日督察,装修自2012年3月1日开始,于8月20日竣工,历时5个月零20天。

宗祠位于南山省级森林公园内,坐南朝北,背靠南山主峰,正面为百家姓广场,坤山艮向;堂内面积为94平方米,内装饰别有一格,独具匠心,木、石雕,油画喷绘,润色典雅;彰显邓姓文化特色的内容丰富,涵盖面广。
神龛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开山祖师曼公(青)石雕坐像、喷鼻香炉均在千里之外的河南定制;雕像既威武雄壮、严明持重,又维妙维肖,油光锃亮;神龛上方“南阳堂”大匾,绚丽夺目,壮实大气;两侧上厅门花格木雕,呈古殿式色彩,气势非凡,肃穆庄严;堂顶斜面,双龙戏珠、花卉图饰,吉祥语等图绘,古色古喷鼻香,独树一帜;两侧文化墙上方十六位名人头像,反响历朝历代名人辈出,臣贤显赫;世系图和人口分布图,既标识了源流,又点缀了现今;堂内光芒充足,给人豁然开朗,熠熠生辉之感,屏风花格板既通气采光,又显和谐都雅,其上方“祖德流芳”匾寓意深长,冀期悠悠。
全体装璜设计既折衷典雅又雄伟壮不雅观,既节俭大方、避免了糜费,又不落俗套、富有创新。

江山自有秀士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希望邓姓族人弘扬祖德,至诚至善,千秋传颂,世代荣昌。
值宗祠培植杀青之际,特作序是为纪云。

邓氏宗祠二十八处邓氏宗祠及遗迹现状及祠记图文介绍

炎黄邓氏宗亲南康市联谊会

二0一二年八月

二、南康南良邓氏宗祠

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 年)赣州行营都统邓如岳卸任后,率百口卜居顺化乡(今横市)南梁(今南良)村落,成为该地邓氏的肇基者,邓氏族人经历一百多年繁衍,在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 因人口骤增,嘉实公(南良邓氏第六世)就析出上、下门,传至第十代,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 下门才可公又分置中门;上门邓氏创置“世勋堂”,下门邓氏创置“继述堂”,中门邓氏创置“崇恩堂”,三大宗祠都位于村落中央,此后各编字辈派序。

世勋堂(上门宗祠),坐西朝东,申山寅向兼坤艮;“三井两厅”,上厅分旁边侧对称,有两个小天井,高下两个小井之前又一大天井,六对木柱,底础为花岗石六边棱形;木质梁榫拱架,構栌构造,雕梁画栋,瓦面;大门石墩、天井井沿、门槛均为花岗岩石材;堂内面积 400 多平方米,堂前余坪 300 多平方米;宗祠大门正对面约 30 米处建有照壁,高约 4 米,长15 米,面积约 60平方米。
堂内神龛上放置邓禹公塑像,两侧对联,左联:东汉家声远,右联:南阳世泽长,堂大门左侧墙上写有“尧天”,右侧墙上写有“舜日”字,宗祠初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 年);清康熙甲寅(1674年)天下大乱,宗祠遭兵燹,康熙庚申(1680 年)冬开始重修,尔后又多次修葺,现保存较完美。

继述堂(下门宗祠),座西朝东,堂内分前、中、后三厅,内有天井二处,木柱六对,柱底础为花岗岩石材,欂栌斗拱构造屋架,雕梁画栋,屋面装沟瓦、盖子瓦,旁边墙上方为防风火垛子墙,颇具古色古喷鼻香的特色建筑。
前厅长 13.7米,宽 12.7 米,高8.4 米;中厅长 11.4 米,宽 12.7 米,高 9.15 米;后厅长14 米,宽12.7,高 9.55 米;前厅天井长 4.07 米,宽 2.15 米,后厅天井现长2.92 米,宽 1.05 米,祠堂战地总面积 583.12 平方米,现建筑面积 496.57 米。
古代在祠堂前方 30 多米处建有照壁一处,墙面约 60 平方米,建国后公民公社化期间被拆除改作大队礼堂。

据谱史资料记载,宗祠始建于明朝正德辛巳(1521 年),落成于嘉靖癸未(1523 年);清朝康熙甲寅(1674 年),天下大乱,遭兵燹,化为灰烬,清康熙末期,组织重修;又经历二百三十年,由于年久失落修,民国辛酉(1921年)又组织捐资维修,因中途变故较多,直至民国十八年(1929 年)才使修祠工程杀青。
建国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借给南康县粮食局作南良粮仓,直至1978 年收粮点撤销,祠堂交由大队管理。
1995 年进行大略维修;2005 年 7 月至 2006 年 1 月组织祠内宗亲捐款 3.68 万元,对祠堂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史称第三次修缮)。

祠堂内神龛上放置如岳公塑像。
木柱上有对联一幅,左联:如岳肇基南良,始唐经宋元明清,迄今衍千年;右联:嘉实析出下门,其后裔人丁茂盛,迁徙逾万家。

崇恩堂(中门祠堂),坐西向东,堂内二处天井,始建于明朝嘉靖壬戌年(1562),建筑面积 306 平方米,堂内柱 6 对。
由于常年无人居住和修缮,于是 1965 年就拆其材料建粮仓的附属房间三间(厨房、办公、住房各一间);2019—2020 年堂内后裔集资 68万元对宗祠进行重修,工程于 2020 年冬竣工。

三、岳系旧祠堂记

(一)世勋堂记

闻之名乡多科第,艺院有文章,蓉江之南梁盖遥遥世胄,堂堂名宗也。
岂他姓之所能及者哉。
以元侯不雅观之,而益信元侯建家时二年纪,而功首云台,二十六世孙都统公如岳,保安虞民丰功峻德利及社稷。
至十一传,而有希周,希周生明章,明章生得荣,得荣生寿隆,寿隆生仕明、仕安、仕琼,仕明由宋南渡世袭护民都巡馀职凡五世矣,先明洪武末年。
寿隆弟兴隆宝庆镇抚子贵孙富,至今绵延不替。
而朝咨之子宗富,亦尝为都检,与寿隆兄弟也。
为彦来孙子昌之支曰:孔彬,又世为肇庆卫百户,夫非世传将门之子耶?夫言武者,则文事或,绌非所语诵方之材本也,粤赣南梁宗谱第四世与贤为宣议大夫,而彦祥子秀实亦为宣议大夫职,实秀子希和必元,登咸谆进士,得慈之支仕忠附戊南丹,传至玺,科甲联起南雄二守,其名垂仕籍,不可殚述况又子智之一支也不文武并显耶?昔孔子盟来谷挥策人何其壮也,育文事者必有武备而尚逊曰军旅未之学,至唐有举吕尚父之武庙与文庙并文武可岐二耶?诗曰文武言甫万邦为宪,总邦非全才不能也,今少岩子智之宗大兴堂构,面颜曰:世勋堂。
不忘都统功德,用启尔后人,特出兼金百两起子钱以倡大事,则尧佐之功又隆重不可没者。
登其堂则父老躬行教养穆穆如也,子弟谈文,秉礼彬彬如也,绝无甲胄习,其列泮水之英,咸不以贤智先人恂恂如也,夫战功曰勋,民功曰庸,先隐庇民载之旗常后先流徽有不世之才,以昌大其家,竞明醞淑光南梁往哲者,是在后人,夫登其堂,则敬桑与梓,爱及乡闾之念,不油然生乎?勇略与智谋邓氏族谱报效昇平,不冲然莫御乎?敦本崇文迈迹自身,以垂悠不昭然如日星乎?作后人之气,以开来兹以述既往,又师长西席父老之寿也。
余闻之昔者龙潭处士与南罔师长西席之谷子也,勤故明旸阳双服青矜语曰:少而习焉,老而安焉,不见异物而边焉,故土之子尝为士夫言世家者以有名成人,老成人固后嗣之典刚也。
今不雅观明遗峰秀氏,年将八十矣,自宾饮以弗成,行为表而言为易,信齿尊德,优足为宗族之所分代者也。
合不雅观之以言信德则训蒲翩跹才华贲饰皆为王国之选,以言武略则忠信可为千橹,仁义可为甲胄,堪任公詹之托,千城之寄,此世勋之统,承先德大启后嗣,以发越于千百冀之远也。
秀峰率尧贡,尧素,逢舜,朝舜,总舜,璇舜等,为之叹赏曰:令谟洋洋,嘉言孔彰,垂教我后,何用不臧。

嘉靖壬戌仲冬之吉日 希孟 帝扬

道光庚子二十年桂月 旁边两边倡修首事 杨孟 帝槐

泰和十洲尹宗武拜著

(二)重修世勋堂记

昔复元子有言曰:月照万川,川川各具一月,祖衍千支,支支各有一祖。
有月则有窟,有祖可无祠乎?因此一十五世之祖太,仕明公常喜云游,卜基楚南,人丁富贵,甲于兹焉。
幸祖妣朱太祖母孺人于大明水乐年间,建立祠宇,苞桑盘石,乌革荤飞,四方来贺者咸祖称谓此真不世之勋也。
于此即额之曰世勋堂。
不幸至大清康熙甲寅,天下变乱,堂构遭贼燹,次年乙卯,合门贤良集银重修,而栋宇又一新焉。
其间屡更屡修,不知凡几,迨至道光庚子咸岁,二十八世嗣孙泮孟讳锦标公捐金百馀,倡首重修,历至光绪己亥冬,恭祀仕明祖太,绅耆因之有感而吧曰此祠若不修整,倾无日矣。
显考登喜讳和祥捐已百兴房叔祖圣淇,讳步洲捐己五十金;房兄俊杰,讳有庆捐己二十五金,于冬至后七日儒筵于世勋堂,纠集一门之殷实,各皆乐输以成美举。
次年庚子,选定五月吉日,将高下二栋,及旁边旁屋墙壁栋煢一齐毁平,再选七月初旬起工监造,前栋较旧制而增高四尺有奇,前廊增长二尺有奇,天井增阔一尺有奇,虽不得谓大壮不雅观瞻,与旧制略轩张焉。
次年辛丑,又将照壁门楼概行改作,再于上栋右向增建旁屋三间,此三间基土乃叔祖圣淇所膳,至壬寅四月初四日,各工一大杀青,

若非显考与叔祖二经营劳瘴,始终不忘断不如此其亟也。
即设筵逊劳百工相庆,不虞叨天之福庇仁之灵,愚即于初四入泮,众闻此音莫不拊掌相称曰:祖天之报施善人竟如此其速哉。
嗣后人文蔚起,科甲蝉联,可预期而贺也今当重修族谱愚援笔疾书以志之不朽云。

皇清光绪丁未年黄钟月 谷旦

介修首事 圣淇 登喜 俊杰

三十二世嗣孙泮乡芹喷鼻香顿首敬志

(三)继述堂记

南梁处士邓君南冈揖余言曰:雍先人率众协力与措此堂,而告落成也,厥功伟矣,雍偕同辈各着力效勤,夙夜在公,毋敢稍懈,因此栋宇崔巍,仑奂俏丽焕然南埜不雅观瞻而堂以兴焉,继述之义云何武周之达孝曰善继,善述是达孝也,天下后众人通谓之孝,亦天下后世皆得以法其孝,非仅发为之君日为之相仅有天下者之事也。
盖都统庇民之功大,而世杰公事母之孝苦也。
厥后伟人挺生,伯氏圣章,仲氏贤章,振起身声而蕃宗枝兄之子六人,弟之子十二人,视往昔九龙厅事,其人而其业廓,故孝顺德也,一孝立,而诸福顺,以从之百行,孰先于是耶?且孙枝三十有七人,曾孙八十四人,元孙百有七十人,衍庆昌祚可不谓成矣乎?而发祥毓秀则又弥炽弥昌,显发南埜,而辉耀于蓉江,若治麟经以起乡者则有存仁公,称义民而受社带者则有起龙君,笃志举子业,而名列黉宫者,则有宗有化与阶敦大义则先人具瞻公从叔镒不敢独饫以病民,此皆仁孝之嗣,不忘先人志行者也。
然天下事难乎其为创,尤难乎其为述,非有什伯过入之才智不能以创,亦非有什伯过人之才智不能以述,创者贤,而述者必肖也,武周之继述,卜年八百,而贤圣之君代作有天下者,已然有家者,岂独不然乎?南梁之积德累功,自都统公以迄今,世传相承,代有司马温公之行事,以垂型后人,则创业垂统直使本支百世绳绳相继,以光大门第追崇祖者,构斯堂也,妥灵爽者于斯,序昭穆者于斯,敬尊爱亲者于斯,兴虎启后者亦于斯也。
此南冈诸君慷然于后代悠远之图而预为之计,爰以其记属之于余盖以记其事也。
一事而端委修焉,今未昭焉勋劳在焉,德业详焉,不有以记之以昭示来许,谁邓氏族谱知某等今日缔造这绩又谍知吾圣章贤章二公之所由来乎?爰述厥功之所由,始于正德辛巳,落成于嘉靖癸未,为日几千,凡鸠工庀材垣墉黝亚,与丹燮涂饰靡不心劳力竭矣。
故建衡公暨谱通亮琢蛇乐释都芳历年夜辈,规复之功为大后人回顾之经,始则吾先君与诸父岳京恩甫、迪甫、英甫、旭甫、荣显、荣实、福青、敬晋、岳全等,代终则诸兄遵道益万水雍壁及弟范鹤、尧诰、孙亨直、齐亶、美廓辈,咸泰今趋事,协志赞襄,以图其成。
而京恩雍之力则于众人焉。
今其人半谢矣,功可不章乎!
余曰:善哉!
言乎其不没古人之善而必载之文诸君洵孝手慈孙也,夫自时卜宅南梁迄今甲子逾十矣,子姓日盛,家声若故,此非遵祖父之懿训敦家礼宗落,孰能荐是乎?是故堂既成而礼教行,揖让而升,则仪容肃文明以贵则人物矣,对越在庙则曾孙告庆也。
旁边赞襄则髦七修宜也。
钟鼓皇皇,磬管锵锵,则乐声奏也,乡三物而者兴之,则孝及睦姻任恤之六行,明讲五礼而率行之则吉齿,宾嘉之庆屃,宜以叙世分则诸父皆弟者在,而不失落其伦,以秩人纪,则父与父言慈,子其子言孝,兄与弟信友,个之镇忝田,曰受雍雍,睦睦一门之内蔼如也。
此其志可继。
其事可述,皆圣章,贤章丙之庆锡免以诒之也,今述其齿数四百馀人。
而庆衍始于起龙君,可谓根茂实遂,膏沃光远矣。
继此而礼乐文章,诗书冠盖,翩翩联起则名宛之科第可相继而兴也,是在继述之子功力行以勉之,不大有光于南阳也哉。
特为之记,以垂不朽。

嘉靖庚戌春月之吉日

吉水念庵罗洪先撰

(四)重修继述堂记

我族继述堂以年久失落修,楹栋摧挠,墙宇支多,族人十久欲新之,顾需款浩繁,量敢为之倡,辛酉岁,余父经纪祠事,聚子信,用之两宗支以祭相与议曰:此堂不修,将圯为荒墟,吾侪岂容坐视,曷图之乎?佥曰善。
越明年,余父遂邀族众谈论,计及经济来源,佥以募捐对。
于是订简章,发捐册。
家不论贫富,量力而捐输。
人不论贤愚,因材而器使,推学淦君为正总理,传望君副之,即于是年鸠工备材,大兴土木,九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而挠折者,与瓴瓦级垣壁之毁坏而倾欹者,悉撤而新之。
其营构堂深广,侈乎古人,数月之间前中间

栋竣,越岁续建后庭一力及半以实声辍。
次年丁时局倜扰,两望理又先逝世继六、崇恩堂记其任者莫能措手。
因此搁置。
竟延至己巳岁,子父暨性谋君等出而谋终其事,理集族人勉勉厥举,而斯堂乃臻完美焉。
斯役也,综计费金七千馀,历时八九载,子父暨在事诸公惨淡经营、矢勤矢公,中经中变,波折横生,几贻功亏一篑之讥,使非具宏愿毅力,马能冀其有成乎?今者根本巩固栋宇一新,族人士乐斯堂之

不雅观成嘉诸公之丕绩,命为之记,以垂不朽。
彦之因叙其缔造之原委,庶使后之登期堂者,益深其水源木本之思,而毋忘继述命名之意也夫。

民国三十一年纪次壬午阳月 谷旦

三十五世嗣孙彦之 谨撰

(五)崇恩堂记

崇恩堂者南梁邓氏戴累朝渥恩而作者也,都统公传衍至伯祥第三子幼升,宗子朝瑞领乡荐。
朝美生永德,学成丁寇缚捷赞墨龙释去学于虔州白塔寺。
明兴徽贤幡,赴阙以捷对地利,敕为郡税长伯子明圣,并力效劳,以浙同名姓者误坐抄,其妻张诣奏冤苦,得懿旨给田承差,其弟明善悉书大义,力诲其子汝器、汝舟、汝梅以成贤左辖陆公通书召汝器赈荒,蒙玺“书降褒义锡服,而永德曾孙灏秀、坚敏,元孙本会,全立又各年八十以上,蒙优老诏,咸被冠服绵肉重赐业做官如乔辈以升平肆力文学,累朝恩浃,此崇恩堂所由作也。
旧庐兵燹之馀,又经再构,前为乐善堂,后为敕书阁,中堂既圯,嘉靖间嗣孙本厅、本贵、炯炜升阳熏等新之,而煜与宾贤,又倍捐所有,不自爱力,可云贤嗣矣,今本礼为族长率爵诏,林权等,自言记之,其言曰:幸郡了饬牒,锡言堂记,以烦御半亦事机大奇会也。
君子曰:吾开匹夫楼妇致命一飧,不以辞言无德不报也,恩及于旧宗珠厚仰恩报效静言作德耳。
夫食力明农以为高,则急公之亨而完税先俦侣业儒娴太以懋进则期于亲,见斯道之行而贞志后温饱长上谷子姓于不倦幼小准先躅以自刑,告积而庆溢修至而名随族,夫而恩云杏,露桃承天,斯易而明堂清庙之材胥是徂徕新甫焉出矣,故堂以宅身慎思,夫宅心之祥者善也,记以明恩永言,夫明善之支者训也,训作善君子谓邓氏之子,于是乎克承矣,可不懋哉,可不懋哉。

嘉靖壬戌仲冬月之吉

泰和十洲尹宗武拜著

四、继述堂简介

继述堂宗祠位于南康大坪乡南良村落为下门祠堂,它是由二十世祖雍年发起建造,众人应之,于明朝正德辛巳年即公元1521年明朝武中天子朱厚照逊位之年起建,到嘉靖癸未年即公元1523年明朝嘉靖天子朱厚聪接位第二年落成。
祠堂按明代建筑风格,采纳天井式,栌斗拱构造,石础上雕花,斗拱四周是“花好月圆”、“梅兰竹菊”、“龙风呈祥”、“仁义之道”等精美绘画。
斗拱中心有一层心木花格。
祠堂占地583.12平方米,宽敞通亮雄伟。
照墙与祠堂之间有300平方米的贡坪。
高大的照墙和“福”、“禄”、“寿”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与雄伟的“继述堂宗祠”十全十美,相得益彰。

根据历史记载,清朝康熙甲寅年即公元1674 年间,天下大乱,兵戎相见,兵荒马乱,宗祠被兵戈化为灰烬,后来继述堂进行了重修,详细年代不详(因资料不全,待查)。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大概过了二百三十年旁边,继述堂宗祠由于年久失落修,有倒塌之危,于民国辛酉年即公元1921年始议重修之事,1922年经族众保举增坑(听说是麻双乡里若)三十世孙学淦为正总理,南良三十一世孙传望为副总理,举众之力,数月后,前中栋杀青,但因正副总理年事已高,相继去世,因此后栋搁置下来,直到民国已巳年(1929年)由三十二世宗亲性谋等人,连续维修事宜,才使宗祠建筑杀青。

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征用宗祠改为粮仓,上世纪九十年代归还,于 1995 年冬进行第二次维修。

2005年10月开始进行第三次较大规模的维修,经由三个多月的紧张事情,于2006年1月中旬基本竣工。
2019年7月进行了较大规模瓦面维修事情,历时半月全部换成琉璃瓦杀青。

继述堂宗族历经近千年的繁衍生息,宗枝延属,瓜瓞绵绵,分居在各县(市、区)的村落。
据清朝光绪丙午年(1906年)《南梁邓氏重修族谱新序》载:“若本村落小南良、下邦、稿背、岘里、坳背、水陂、兰坑、朱坑、大坳背、牛角背、水南、河坪、白鹤丘、田坑、新坑、大企里、黄竹、甘棠、穿龙坳、大黄龙、万箩岗、小坑、婆坑。
赣邑之碣里,肖家庄;大庾之洋口,则系下门之裔也。
”现如今下门族人紧张迁徙:横市镇稿背、大元、新坑、下帮、增坑、大姑兰坑、大坪乡三合、蒋坑、麻双乡里若、十八塘乡李村落、龙岭镇秀丰村落、凤岗镇黄龙村落、天子地村落、南边村落、万安县下造镇黄祝、大余县池江镇、章贡区水西镇凌源村落等地。

五、南梁(上门、下门)及隆木祠堂记

南梁上门宗祠乃岳系世勋堂,由十五世之祖大仕明公于大明永乐年间所建。
光绪己亥冬合族嗣孙进行重修扩建,至壬寅年四月初四杀青。
公元一九五一年又进行后堂修造,公元一九九五年进行第三次建筑。
该宗祠历史长,荣誉广。
南梁下门宗祠乃继述堂,由二十世嗣孙雍年公率众协力以构堂,于正德辛巳年落成。
公元一九九五年进行一次建筑。
曾经是民国三十一年邓氏《八修》族谱,南梁总谱局地址。
隆木德政堂于雍正八年由邓公九思六兄弟率众协力建筑,于公元一九九四年进行一次修缮。

登芳 整理

六、南康赤土大塘下邓氏祖堂重修记

赤土大塘下邓该祖堂系清代二十世祖隆文、隆贵兄弟二人,从广东省南雄市水口邓屋迁到江西省南康市赤土大塘下立基后,为供子孙敬拜喜庆创建的。
至今历时二百多年。
由于年久失落修,斑驳渗漏,甚至墙壁倒塌不堪。
兹逢国运修明之际,移居台湾的功海、光达、光遥三位宗亲还乡省亲为弘扬祖德,继住开来,年夜方解囊乐捐公民币六万四千余元,由光棣、光楣(别号光文)主持择吉重修,于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初六日竣工,使该祖堂焕然一新,全村落族众,不胜雀跃,为了子孙后代牢记上述三位宗亲,对家乡公益奇迹的关怀,特撰文刊入族谱以便流芳百世。

光楣 谨誌

七、上犹杂木岭邓氏宗祠记

杂木岭(杉山背),今江西省上犹县油石乡大、小元南阳世弟(邓氏宗祠)始建于奇公派下嘉贵公(84 世约公元 1661 年),座落在上犹县油石乡大元村落(大人村落),重修于 1935 年。
该祠为四合院,面积 300 平方米,二楼没有神位。
有喷鼻香火映照十里天子地,狮象罗星关水口之美称,后裔分布江西上犹、崇义、南康、遂川县和湖南、广西省等地,人口发展为数千人。

昌全整理

八、横市稿背积庆堂重修记

明朝成化十六年(公元 1480年)邓建安从垇背析出,徙至稿背,创始宗祠“积庆堂”,其寓意:积累善行的家庭,一定会有福德留给子孙享用。

积庆堂位置坐西南向东北,背靠大山,地面布向为“昌”字形,分前、后厅,前厅长 11.0 米,宽 10.06 米,计116.6 平方米,后厅长 9.6 米,宽 8.16 米,计 78.72 平方米,后厅左侧有厨房一间,共 6 米,宽 4 米,计 24 平方米,宗祠总计建筑面积 219.32 平方米;堂内还设置长 2.52 米,宽 1.25 米的平井一只。

宗祠内始建时有六根木柱,其底础为六角形花岗石材,木柱上端为木栱欂栌构造的屋架,瓦面覆盖瓷瓦,两侧墙上方为马头墙;堂内柱上的对联,后厅柱对联:源远流长宗兴族盛赞南阳世泽,庆余裕众子俊孙贤振扬东汉家声。
中间柱对联:稿积著述孕文豪,背吟诗章育新苗。
前厅柱联:虔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积庆堂经历六百余年,传衍二十余代,自创建至清康熙甲子年(1684 年)二百多年。
至清代乾隆四十八年冬月(1783 年 12 月),举全族之力,对祠堂共进行了二次修缮与重修。
2020 年清明节,二十余位组建祠堂重修办事机构,经由一年多的努力,共筹集资金四十余万元,重修了积庆堂,于 2021年季春杀青。
积庆堂古代贤人志士辈出,清朝末期,呈现国学生十三人。

九、横市新坑邓氏扬善"大众厅记

邓氏继述堂后裔稿背村落建安公第六世孙志佛,于清朝顺治甲午年(1654)迁徙至“辛一图新坑创置居住”(清 • 光绪甲午谱载),故为新坑村落邓氏肇基祖。
邓志佛(1628-1695),号扬善。

志佛公后裔于清朝中期协力同心,布局土木构造众厅,取名为“扬善众厅”,后因年代久远,墙体毁坏,在民国期间,对众厅进行了重修。
经百年的风蚀雨淋,墙体坍塌,瓦梁不支。
2015年 8月 25日,由部分宗亲倡议并组建“重修众厅理事会”,经由近九个月施工,于 2016 年 10 月 1 日竣工。
重修的扬善众厅长 12.58 米,宽 4.51 米,高7.65 米,并由土木构造改建为红砖钢筋水泥构造,屋面覆盖琉璃瓦。

十、朱坊乡荷树坑圣造宗祠

圣造宗祠坐落在南康区朱坊乡西北部、上犹江南部、荷树村落荷树坑,坐东向西,甲山庚兼卯酉,具备风水“四神”相应。
地理位置优胜,环境幽美。

族谱载:奇公二十四世孙天寓公(生明朝天启三年公元 1623 年),由隆木乡巷园迁移开基土墙围,繁衍生息,积累财富,又迁有屋垅定居,建有众厅,继后不才埠塅买得杨姓人田棚为基业,逐浙发展壮大,人丁茂盛,又在荷树坑建老厅,坐北向南。
二十五世孙高伟公(生康熙十一年公元 1672 年),生三子,耀玟、耀斌、耀珪。
二十六世孙耀玟公,英年早逝,二十七世孙圣造公年幼丧父,随为再醮潭口下车筲箕窝由继父抚养发展,饱受人间沧桑,公牢记父嘱,清乾隆十九年,十九岁回原籍肖屋垅居住,公生四子:贤倧、贤倚、贤倡、贤侣。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 1788 年)圣造公携子贤倧、贤倚动工兴建荷树坑众厅《南阳堂》,规模为正栋上、下厅,中间天井,旁边为廊子,有天井,上、下厅西边有正房近二十间,建筑面积近 500 ㎡,建筑风格独特,正厅前檐雕龙画凤,气势恢宏,蔚为壮不雅观。
经历二百三十多年风风雨雨,在本世纪初随风雨而去。
二零一八年末,顺天地之意,乘国强民富之势,圣造公后裔倡议重修宗祠,二零一九年初,成立理事会,召开宗亲动员会,献言谋策,张罗资金,吾族圣造后代积极乐交资金,共筹资金 48万余元,个中乐交 33万余元,捐款15万余元。
二零一九年正月二旬日动土重修,历经一年多时,建成圣造宗祠,建筑采取砖混构造,规模为上、下厅,中间天井,旁边厢房,长 17.95m,宽 5.28m,建筑面积130 ㎡,天井长 2.2m,宽 0.92m,高 0.46m,上厅中堂挂《南阳堂》匾,神台上有祖牌,下厅左侧为捐款芳名、碑序。
右侧为众亲乐交款鸿名。
荷树坑自天寓公(二十四世—现在三十八世)相传十五代,近四百年历史,人丁茂盛,现有人口近 600 人,人才辈出,培养大中专人才八十多人,个中:正处级三人,博士一人,教授、副教授二人,硕士五人,研究生十六人,工程师六人,技师三人,设计师一人,中级职称多人,圣造令郎女,牢记祖德,虔诚传家,尊老爱幼,重视教诲,民风淳厚。
逢清明、冬至、春节,自觉祭祖。

春节期间,初二扛红丁酒,舞龙灯,春节至元宵宗亲都会在宗祠聚会,打锣鼓,吹手唢,舞龙灯,畅相未来,欢聚一堂,一派欢快景象。

供稿人邓仁濂

邓鼎树

二零二二年五月日

朱坊荷树圣造宗祠序

人之有宗,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不雅观其源可以知其流,因其流亦可溯其源。
邓氏家族,始于曼公,旺于嵩公(当代或者盛世)。
自古以来,政坛达官叠晋,文人灿若繁星,英雄数不胜数,可谓名门显赫,群星残酷。

吾祖二十四世孙天寓公,由南康区隆木乡搬家至此,至今200多年了。
二十七世孙圣造公年幼丧父,饱受人间沧桑,历经磨难,但圣造公不忘祖训,继续先辈美德,发奋图强,白手起身,创下基业。
天官赐福,喜降四子。
顺天意,于乾隆五十三年(1778年)兴土兴建荷树坑众厅“南阳堂”,从此,人丁茂盛,枝繁叶茂,发展到现在545(近600)人。
后裔能人辈出,大学生层出不穷,喷鼻香火绵延子孙乐。

众厅由于年久失落修,在2000年前后倒塌,几做生意讨修缮重修未果。
吾辈等顺应天地之意,2019年遂倡议圣造公后裔重修圣造宗祠,以思念先祖,弘扬祖德。
众宗亲集资捐款献策,踊跃争先,共筹资46万余元,个中乐交款33万多,乐捐款13万多,虔诚分文皆年夜方,积少成多,众志弥坚。
梁坚柱固神心悦,凌空三尺镇高堂。
经本届理事会成员不辞辛劳,精心操持,众宗亲的大力支持,终在2021年建成。
荣华富贵子孙旺,脚踏实地永安康,年夜方壮举,蹈德咏仁,流芳百世。

十一、十八塘樟坊东坑邓氏宗祠

十二、九旦裡邓氏汉淮堂众厅纪事

邓氏崇恩堂炳祥公始于清朝年间(1726年)由南梁迁徙至江井头开祖立基...........。
炳祥公第二世孙潮仁生子四:相滨、相湛、相汉、相淮。
在四子都已成家立业、为发展家业,炳祥公第三世孙相汉:相淮于清朝年间(1796年)从江井头迁徙至九旦裡(当年以九担华里购置此田地)开山立基。
在历经一百多年的众厅因年代久远、风蚀雨淋,墙体逐渐倾斜、坍塌,瓦梁不支,于二十世纪末(1986年)上厅已倒塌。
面对如此情状,宗亲们心里总是愧疚,感慨万分并纷纭表示一定要同心协力重修众厅。
于二0一二年秋由部分宗亲倡议由邓生华、邓生秀、邓椿银、邓生林、邓文凡五人组成成立“重修众厅理事会”,于二0一三年初动土重修,经由宗亲们同心协办,年夜方解囊预备资金,历经300多天紧张施工,于二0一三年农历十仲春十三日顺利竣工。
重修众厅以相汉、相淮名字命名为“汉淮堂”众厅,众厅分上厅、前厅总长为15.86米、宽5.08米;前厅为平屋面,一层,红砖钢筋混凝土构造,高4.10米。
上厅由夹层用木质楼梁、楼板及钢筋混凝土斜屋面组成,高5.95米。
整体构造由原土木构造改建为红砖钢筋混凝土构造,斜屋面覆盖琉璃瓦。
总建筑面积为80.60平方米,用资约壹拾肆万贰仟元。

相汉、相淮公于清朝年间(1796年)在九旦裡定居至今共历经226年、已繁衍十代子嗣。
现九旦裡邓氏后裔共有46户、总人口266人。

九旦裡邓氏宗族作为客家人的一部分,向来遵照“耕读史籍、虔诚传家”的传统美德,奉行“承前启后孝顺当先绵世泽,教子育孙忠实为本振家声“作为家规家训教诲后代。
改革开放以来、九旦裡邓氏宗族已有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32人。
这标志着九旦裡邓氏宗亲和蔼,后继有人、丁财两盛、茂盛发达。

嗣孙邓生茗撰于二零二二年年三月

十三、隆木瑞兴桥

十四、上犹乌溪宗祠

十五、遂川禾源严塘美文堂

遂川县禾源镇严塘村落邓氏美文堂房祠始建于民国甲子年(1924年),当年由美文公(裕秀)曾孙奕贯,玄孙开昌提倡建造,房祠选址严塘大坑口桥子头,房祠取丁山癸向,房祠至今有近一百年历史(来源资料见图一)。
受当时建筑材料和技能限定,原房祠为土木构造,加之年久失落修,该房祠于二O一四年倒塌。
二O一七年春,由美文公嗣孙秋生(倒圳),南生,桃生,合生,樟生,名扬,建华,旺峰,小辉,石华等人成立房祠重修理事会,理事会采纳房祠人口每人陆佰元集资,个人乐捐不限办法筹资,共筹集房祠重修资金一十玖万叁仟元,个中:集资一十四万九千四百元,捐款四万三千六百元(见图二、三)。
房祠重修于二O一七年三月动工,二O一七年十月落成(见图四、五、六),置办桌凳、盘碗餐具二十桌,于二O一七年冬至日举办了房祠竣工仪式,并确定每年清明节为房祠众嗣孙集中扫墓祭祖日,每年安排三户值日当班(见图七)。
该房祠的重修启用和房祠活动的举办,为美文堂众嗣孙聚会供应了场所和平台,为增加互换,匆匆进情意发挥着重要浸染。

十六、隆木德政堂

邓氏自春秋时邓侯以国为姓,到秦朝时邓国改为南阳郡,东汉时高密侯邓禹为南阳邓氏先人,唐天祐年间,邓禹的后裔邓奇公率三子邓如嵩与其兄长邓如岳、弟弟邓如岗为躲避战乱来到江右,邓如嵩选择居住在江右南埜龙穆富下,成为富下开山祖师!

古云:树有根,水有源,追根溯源,我祖嵩公后裔第十五世阜忠公,字信,号德政,其后裔隆木邓屋东水四房皆其后裔,其子瑞初,瑞祖,瑞伯,瑞琼,兄弟四人及子孙由九思兄弟率众协力建筑于明朝成化丁亥春旦年间约 1477 年建堂起坊,置田理祀,为德政堂。

雍正八年,其后裔率众协力重修一次,后因文革期间破四旧期间的年夜难,被公社拆除德政堂前段,及九思堂被全部拆除,于公元 1993 年其后裔邓修萍为首率众协力进行一次修膳,由于受条件,以及质量等成分加上景象等缘故原由,在 2015年8月间导致全部倒塌。

2016 年正月月朔,由德政堂嗣孙述恢、水长、同全、修发等倡议要重修德政堂,当即得到了大家的赞许,于是立即成立理事会,拟定方案,筹集资金,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于农历 2016 年 2 月 23 日举行开工仪式,同年 11 月 26 日举行了进“歌仪”式,历时 9 个月 08 天,终于不辱义务,宏伟典雅的“德政堂 " 矗立在隆木邓屋东水村落,2017 年正月初四,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从此,我们德政堂的嗣裔有了寻根问祖,敬拜先人的优胜场所!

常务理事会名单

理事会长:邓舜福

名誉会长:邓尧树 ( 筠竹坪 )、邓舜卿 ( 水东 )

副会长:邓同全、邓水长、邓述恢、邓茂生、邓修发、邓检平

秘书:邓路生 司帐:邓复贵 出纳 : 邓修来、邓仁伟

委员:邓仁平、邓复芊

项目工程图纸设计:蒋世杰、邓同全

项目工程施工总卖力:蒋金生、邓同全七、隆木邓屋德政堂

工程施工监理:邓修来、邓仁伟

主体工程总造价:394888 元

动工韶光:丙申年 2016 年·清明动土兴工

竣工韶光:2016 年冬至日竣工大吉

2024/03

(邓同全整理)

十七、隆木瑞坑华茂堂

重修华茂堂记

瑞坑村落(古:瑞溪)位南康区最北,毗邻遂川县巾石乡山水,双水汇合,古云:"两水交会、山环水抱福地也 ",溪水清澈,环山苍翠,人杰地灵,淳厚沃土,乃富庶之地、油米之乡,公后裔曾富甲一方,有保存无缺清代末年建筑九井十八厅古名屋,时说过犹江往北属大户也。

公天富有龙头徒居象形山下瑞溪开基,人丁茂盛,枝繁叶茂,易边亚背窝里、黄带田、下屋孜曾分别有唐、黄、何等族聚居过,邓族世以耕读传家,笃信仁义,积德累善渐本钱地名门王谢。
据旧谱考证,清康熙年间公天富六世道庭意气冲动大方志谋远大、道席偕弟道康同侄德涫兄弟开基瑞溪易边,公卜地溪右猪形山下,背山望水,朝山冈峦起伏,窝坪形如金盆,砂环水抱丁财福旺,源远流长,祖堂立癸山丁向旺分金,曰:" 华茂堂 ",自玉华公、日茂公之字,以堂孝父也。
祖堂土木构建,三百余载,风侵雨蚀,椽弯桷折,垣裂墙崩,毁废于九十年代末,杂草丛生,每经此处扼惋嗟叹。
今逢盛世,国富民殷,吾族贤良仁士,合议倡修,实乃众望所盼,奔忙呼告,族贤亲朋俊杰年夜方善捐,合计壹拾陆万叁佰叁拾元余。
于二0一四年十仲春二十九日吉时在原堂址地基上按原山向动工重修,次年二0一五年十仲春二十六日吉时重光竣工。
然在上厅右侧贤伴公后裔舜桐、舜桃等人善捐的地基上建二间膳房,置桌凳碗筷等供宗亲办筵席之用。
如此杀青,铭谢族中尊者:仁荣、仁草(小春)、仁南(河南)、仁炀(小庚)、尧復、舜荣(国华)、舜桃、舜秩、舜桐(石下)、仁财(石下)

等不惧事务繁缚劳苦,栉风沐雨,磊落奉公无私。

仰新俊祖堂,栋宇生辉,祥光灵显,布局讲求,仿古推新,中留天井,宽敞通亮,后奉神龛,肃然起敬,上慰先祖,下佑子孙。
愿堂下嗣裔,房房发达,世代荣昌,祈祝祖祠百世流芳,福泽绵长。
是为记。

华茂堂后裔江华(仁华)敬撰

公元二 0 二四年甲辰三月吉日

十八、上犹杉山背邓氏宗祠及古石拱桥

杉山背(原名杂木岭)邓氏宗祠座落在今上犹县油石乡大小元村落的大元村落(大人村落),系奇公派下杉山背开山祖嘉贵之子子平立建的,始建于南宋年间(约公元 1150 年),该祠正门为座南朝此,后龙为飞鹅展翅,宗祠院内占地面积 300 多平方米,为四合院(土木构造),二楼设有神位。
站在该神位远眺瞥见“喷鼻香火映照天子地,狮象罗星把水口”的风水奇不雅观。
其后裔分布江西省上犹丶南康丶崇义丶遂川等县以及湖南丶广西等省地,人口发展为数千人。
该祠历经几次重修,2016 年大小元邓氏宗亲捐款 4 万余元,在原宗祠大门口扩展余坪面积 300 多平方米。

上犹杉山背邓屋场石拱桥座落在邓屋场村落,始建于康熙年间(约公元 1710年),长 12 米,宽 3 米,高 3.5 米,为石块石灰混泥土构造。

十九、桂东县大塘镇泉溪邓氏宗祠

湖南郴州市桂东县大塘镇泉溪邓氏宗祠,是邓氏奇公派下17世孙春和公在此开基之宗祠,约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春和公原籍南康市隆木乡友忠堂(邓氏德政堂左后方),明朝永乐年间,任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令,途经泉溪时,只见这里:山净水秀、山环水抱、地皮肥沃、景象宜人,是一个空想的宜居之地,告退归里之后他便来此定居,开枝散叶,开基之时在泉溪老应里居住,后来才到现在之址建为邓氏宗祠,并延续至今;十年年夜难之时(1967年),古朴典雅、雄伟高大、雕梁画栋的邓氏宗祠被强作为大队部,祖厅也被强行拆除改作礼堂做开会、看戏、看电影等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放弃公用,直至2001年续谱分发之时才完备收回邓氏宗祠利用;开基至雍正庚戌1732年的多次均和南康邓氏联谱,从嘉庆十六1811年,光绪廿二1896年,民国廿二1933年,2001年四次未和南康邓氏续联谱;春和公在任时忠君爱民,造福乡梓,为人正派厚道,乐善好施,深得当地百姓爱戴,春和公治家有方家教甚严,以身垂范带动儿孙积善积德,到其曾孙志华、志高、志荣一辈时,志华公德才兼备成为当时的士林领袖,他的儿子佑忠、佑缘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再今后志华公的后裔就更加人才辈出了,又经历了好几代后便成了当地的名门王谢;到清朝康乾盛世年间,湖广填四川之时,志华、志高的后裔陆续迁往湖南、江西、四川等地,现桂东县的大多数州里,湖南长沙市、郴州市、桂阳县、茶陵县、炎陵县、汝城县;江西靖安县、泰和县、崇义县、大余县,四川省、重庆市等地都有春和公的后裔;特殊是在桂东县的各机关局室单位要么紧张领导要么一样平常事情职员都有志华公的后裔,据不完备统计志华公的后裔已超过一万人;志高公之孙进斋公迁徙2至上犹县五指峰乡高峰村落开基;志荣公往汝

城县邓家湾开基。

——春和公裔孙仁浩编辑整理(上犹县五指峰乡)

二十、遂川杂口邓氏宗祠

二十一、隆木瑞坑蕴义堂(别名五排门,九井十八厅)

二十二、巾石龙山村落荣通堂

古云:树有根,水有源,追根溯源。
我祖嵩公后裔荣通公,从南康市隆木乡西水瑞坑村落彦彰堂搬家龙溪村落开基。
明朝末年(1628年)荣通公之子兄弟四人共建荣通堂,距今三百余年。
岁月沧桑,流年风雨,于2015年年久失落修倒塌。
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丁兴盛。
人口至今据不完备统计已有一千八百多后裔,族亲有外迁至南昌、吉安、万安夏造、隆木西陇等地。

今我荣通堂族人,欣逢盛世,乐其业,安其居,薪火兴旺,子孙殷慧。
于农历2023年正月初五,荣通嗣孙的族亲保举重修邓氏荣通堂宗祠理事会,商量在其原址重修扩建荣通堂。
2023年闰仲春初六(3月27日)举行开工仪式。
族众踊跃捐款,共襄善举,众志成城,筹资一百一十余万元。
承先祖庇佑,凝聚族人之心血。
一座气势恢宏,竹苞松茂的邓氏荣通堂落成!
于农历2023年十仲春十八(1月28日)举行了隆重的安神位和竣工庆典仪式。
荣通堂总占地三百五十二平方米。

我们要铭记先祖之恩德,承传家族之精神,共同为家族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愿我族宗祠成为族民气灵的归宿,成为家族文化的传承之地。
愿先祖之庇佑,泽被子孙后代,家族昌盛,人才辈出。

特立此碑,以示纪念

2024年5月立

重修荣通堂理事会成员

名誉会长:邓尧华 理事会长:邓木生

副 会 长:邓尧位 邓小林 出 纳:邓晓寅

成 员:邓敦皆 邓敦坪 邓尧叶邓连生 邓二生

邓舜齐 邓舜淼 邓舜神 邓卫华 邓仁强

二十三、 高塘村落继述堂

继述堂始建于雍正元年,由先祖邓学栋倡建,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其间先后维修过几次。
由于各种缘故原由倒塌。
二0一九年冬经大家协商,成立重修继述堂理事会。

全族嗣孙及亲朋好友,踊跃参与,年夜方解囊集资和捐款。
在原址增加购买两边地皮扩建。
于二0二0年农历三月初四吉日开工至二0二0年冬吉日圆满竣工。
继述堂从此焕然一新。
千秋辉煌,人才辈出,丕振家声,房房均发,万载兴隆。

理事会成员

会长 仁埠 司帐 庚生 质量监督 仁圳 仁河

成员 仁海 红民 金生 丁生 太阳 辛民 丁云 华明 金云

二十四、隆木馀庆堂

一座纪念南康邓氏嵩系道庆公的家祠座落在隆木瑞坑,山环水绕,地灵人杰,风光怡人。

清光绪年间族谱中记载:“康熙十一年壬辰秋月,卜地于瑞坑祖居右已田间地中建堂顔曰餘庆永为子孙宗廟之。
”时至于今三百五十多年之久,风雨沧桑,先辈的这份祖业,早已荡然无存!
上世纪三十年代(民国甲戌年),庆公派下四房瑃瑚珍珠族裔,尊祖孝宗聚义集会,共商建堂之事,一经发起族裔同心同德,有钱出钱,无钱着力,献款赠物千辛万苦。
兴工上年这所占地约三百平米,仿古式土木构造,四倒水,前后栋,天井式,红墙灰瓦的家祠,在古基上重启。

朴素简陋承恩贻馨之堂,门廊下直立一对刻着楹联的石柱,大门旁边窗户透风透亮,下厅顶上装有斗拱,上厅两侧有厢房,檐樑屋柱,墙壁锦堂均无油染粉刷!
只管为此,好在先祖也有了寝陵安魂之地,族人有了聚德义,尊孝悌,办喜事,行娱乐之所呀!
……,谁知天故意外风云,五十多年后的一场大火使之瓦无片存。
从此堂基地上,尽是残垣断壁,杂草丛生,一片散乱,族人无不痛惜!

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
二十一世纪一十年代,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拂了神州大地。
国强民富,盛世修祠,不忘祖恩,留住乡愁,传承精良中华传统文化,弘扬邓氏列祖列宗精祌,承前启后,承前启后,责无旁贷,当仁不让,族中贤贵达人共同协议,立即成立建祠理事会,分工协作,发倡议集资金,二O一四年农历十仲春二十二吉时施工重修,于二O一五年八月十六日吉时竣工,一所投资超百万砖䃂水泥钢筋构造的新祠,又在这块圣洁的故土上翘然拔起。

仁松拍照

宗堂小巧玲珑,仿旧徽派别致优雅,四面墙壁粉妆玉砌。
楹樑屋柱门窗,红染亮丽,特殊引人瞩目的下厅左墙上,装砌着一块行文经典名惠千秋的建堂功德碑。
上厅神座礼台古风悠悠,玉堂金辉妙联溢彩,匾额宫灯琳琅满目,富丽堂皇之玉宇,彰显庆公德泽世餘,人文昌盛之胜誉!

新祠建成嘉声大振,勉励后嗣见贤思齐,光前裕后,图强奋发,在新时期创造新辉煌名垂青史,奉上一联而歌之:“象山吐秀瑞水含笑琼祠玉立厚德载物敬宗睦族圆美梦;南阳启晖餘庆溢彩瓜瓞绵延花繁叶茂承前启后著华章”。
敬颂祖堂长发其祥,世代荣昌!

嗣裔:仁年 拜撰

公元二O二四年春月吉日

二十五、 隆木彥彰堂

二十六、大余洋口邓氏宗祠

南良奇公十七世孙和简公,从南康大坪南良挑猪崽子到广东省南雄的大圹黄坑卖,途经长江洋口,看到洋口树木苍翠,山净水秀,群峦起伏,风水佳,宜安家。
因数次途经洋口,逐渐熟习了。
在此地无数次借住,尔后,和简公就带领百口迁徒到洋口立基,买了田地置了家业家产,生儿育女,在洋口定居,壮大家业。
后来在奇公二十四世孙宏禄偕襟兄弟牵头带领族人同心协力建造一栋宗厅,前、中、后三厅直进、估计从清朝康熙初年至今四余年。

二十七、大坪和坪裕庆堂

二十八、隆木高塘村落塅里邓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