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青石路前行,径直走进村落寨,一栋栋新式干栏式小楼映入眼帘,黄色外墙上绘制的牛头图腾十分刺目耀眼,极具佤族风情。
永老寨的传统民居是茅草顶干栏式建筑,为进一步改进居住条件,新建为水泥民居,但仍保留了佤族干栏式建筑的基本风格和原有功能。
建筑分高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喂养畜生、堆放柴火,正门外搭建竹栈楼,用于晾晒衣物和农作物。

永老寨有2个村落民小组,400多人都是佤族。
行走在村落寨间,时时能看到头裹四色织布,身着配饰的男人们在楼下打铁、淬火、磨刀,英气十足;而身穿披肩或无领短衣、无袖紧身短褂,下穿长至膝盖的前开口短裙的女人们则在一旁用自纺自染的棉线,编织着黑、红、白相间的佤族织锦

永老寨民风淳厚,文化秘闻深厚,数百年来,这里的生活起居、节日庆典、文体活动、传统习俗、宗教崇奉等都保留了传统面貌,拥有佤族传统手工艺织锦、佤族传统手工艺生产工具锻制技艺、佤族民间风尚礼仪(敬拜)、民间传统舞蹈、传统手工艺水酒器皿制作、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佤族音乐等数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6年,永老寨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来到村落寨中间,能见到一棵古老苍翠的大榕树。
佤族以树记史,树龄有多大,寨子就有多久。
永老寨的这棵大榕树铺展着有篮球场那么大的树冠,诉说着自己的悠久历史。
树旁有个木鼓棚,里面摆放着佤族独占的木鼓。
每当遇上主要节日或重大活动时,木鼓敲响,全寨的女人和孩子都会集结在榕树下,手拉手围成圈,踩着鼓点,大声地唱歌,欢畅地跳着木鼓舞。

云南普洱永老寨一座佤族历史文化活的博物馆

木鼓声声,一头连着过去,另一头连着未来。
它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文化增收的“武器”。
5月初,正是2024年中国佤族木鼓节,以岳宋村落永老寨群众为紧张成员的文艺队带来了根植于生活的岳宋小调《宋南帅》。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娜拢走在军队里,脸上洋溢着自满的笑颜,他们的演出吸引着浩瀚游客,曾经人迹罕至的永老寨现在欢迎着纷至沓来的人群。

流光溢彩的舞台、声情并茂的演出、比肩相继的不雅观众……近年来,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永老寨的歌舞演出也在一场接一园地热闹上演。
在收成一次次掌声后,当地群众的演出激情亲切不断被引发,演出水平也不断提高,依赖代表性舞蹈《木鼓舞》《甩发舞》《舂新米舞》《贺新居》以及颇具特色的佤族民歌演出,为当地旅游业引入了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同时也为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告别古老又激越的木鼓声,我们连续探寻。
走进村落民娜依家时,一群妇女正在随着娜依学习佤族织锦技艺。
棍挑轻纱、木梭引线、梳板打结,经线纬线在娜依手中规律循环往来来往的交织中成“锦”。

织锦是佤族的历史,是阿佤人穿在身上的传承。
佤族织锦技艺古老,纹饰古朴,色彩绚丽,表示了阿佤人诗意浪漫的生活风貌和民俗风情。
2021年,佤族织锦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生活在各地的佤族公民通过“织锦+”跨界领悟,推动“织锦+文创产品”“织锦+文艺佳构”“织锦+劳务品牌”“织锦+全域旅游”,让佤族织锦技艺实现传承创新。

“现在寨子里已经有20多名妇女随着我学织锦,我希望把织锦技艺传授给她们,让她们通过织锦增加收入,过上好日子。
”娜依说。
传承是有人学,而创新是有人买。
娜依还带领组内的手艺人传承和发扬佤族织锦技艺,生产发卖佤族织锦产品,让永老寨的佤锦从自给自足逐渐走向市场,每年可带动手艺大家均增收3000余元。
2022年末,永老寨屯子居和颜悦色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5072元。

走出娜依家时,已是薄暮。
永老寨这座“活的博物馆”沐浴在夕阳余晖中,呈现的却是如日方升的发达景象。
“博物馆”里的曲艺、织锦非但没有成为“夕阳家当”,反倒成了有流量、有收入的“朝阳家当”。

“阿佤山上小新寨,一杆红旗升起来,乌云压顶腰不弯,高举红旗向前迈……”白云袅袅、雾霭沉沉,薄暮的永老寨,村落民围坐在一起学唱歌曲,婉转的旋律,歌唱出过上好日子的欢欣鼓舞,歌声在山林间飘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