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据境内东灰山、西灰山文化遗址考古资料证明,远在5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农牧业生产。

夏、商、周县境为羌戎部落活动区,属《禹贡》记载雍州地。

春秋、战国、秦代为月氏所居,今永固城为月氏东城。

甘肃省平易近乐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西汉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县境仍为月氏所居。
此时,北方匈奴崛起,击败月氏,月氏大部西迁,号称大月氏,少数“保南山羌,号小月氏”,县境归匈奴右贤王部下浑邪王统领。
浑邪王驻守单于王城(今永固城)。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两次远征河西,大败匈奴。
匈奴歌曰“失落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落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秋,浑邪王杀休屠王,引数万匈奴部众向汉军屈膝降服佩服,从此县境归西汉。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张掖郡,境内始置氐池县(一说治所今大水城),为张掖郡所领10县之一。

新朝王莽篡汉。
始建国元年(9年),改氐池县为否武县,删丹为贯虏,张掖为设屏,隶设屏郡。
鼎新三年(25年),窦融出镇张掖,疑天下归属未定,遂保据河西五郡,氐池县为其属地。

东汉建武五年(29年)夏,窦融派人献书光武帝,被封为凉州牧,自此河西五郡归属东汉。
沿西汉建置,仍置氐池县,属凉州刺史部张掖郡。
献帝兴平元年(194年),以河西四郡置雍州,氐池县属雍州牧张掖郡。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长期盘据称雄的河西官吏联合抗曹,魏派兵打败了盘据张掖的张进,县境归曹魏。
置氐池县,隶张掖郡。
西晋公元265年,司马炎篡曹魏自主,国号晋,河西遂归晋辖,仍承曹魏建置,县境属凉州刺史张掖郡统领。

东晋十六国晋永和元年(345年),张骏建立前凉政权,县境属前凉。
穆帝永和十年(354年),前凉张祚在境内置汉阳县,以守牧地,治所在今永固一带,从属祁连郡。
废帝太和四年(369年),前凉张天锡置临松郡(治所今南古城),领临松县。
升平二十年(376年)八月,前凉亡,县境归属前秦。
太元十四年(389年),境内之地为后凉吕光所有。
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六月,后凉建康太守段业占领张掖,建立北凉政权,县境归属北凉。
仍置氐池县。
隆安五年(401年),沮渠蒙逊杀段业,自主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建都张掖,县境属沮渠北凉。
置三郡四县,即祁连郡辖汉阳县,临松郡辖临松县,金山郡辖金山县、氐池县。

南北朝北凉太延五年(439年),北魏兴师攻北凉,玄月陷姑威(今武威市),北凉亡。
次年,酒泉太守沮渠无讳降魏,县境归属北魏,郡县改为戍,置氐池戍,属武威镇张掖军,40年后复称氐池县,属凉州张掖郡。
另设临松郡领安平、和平二县。
西魏置临松县,属西凉州建康郡。
北周置金山县,属张掖郡。

隋实施郡、县二级制,废金山县归张掖郡。
大业十三年(617年),凉州鹰扬府司马李轨起兵,自称凉王,统治河西五郡,县境为轨所据。

唐朝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县境归唐。
建置沿袭隋。
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吐蕃乘虚攻陷甘州,县境归吐蕃。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今敦煌)人张义潮起兵,于大中五年(851年)收复河陇11州,县境复归于唐。
懿宗十三年(872年),回鹘攻占甘州,建立回鹘政权,县境归甘州回鹘所有。

五代十国县境属甘州回鹘。

宋朝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甘州回鹘为西夏元昊所灭,县境归西夏,属西夏甘肃军司镇夷郡、宣化府。
宋宝庆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攻陷甘州,西夏亡,县境归属元。

元至元八年(1271年),置甘州路,十八年立甘肃行中书省,县境属元甘肃行中书省甘州路辖地。

明置卫、所。
县境属甘州五卫,从属陕西行都司甘肃镇(治甘州)。
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设祁连监于祁连城(永固城)。

清雍正二年(1724年),设东乐厅(治东乐堡)。
乾隆八年(1743年),置东乐县丞,隶甘州府。

中华民国民国2年(1913年)置东乐县,治所东乐堡,属甘凉道。
民国18年(1929年)3月,迁县治于大水城。
12月16日改东乐县为民乐县。
因大水城遭强盗劫掠,毁坏严重,县府暂迁六坝南大寺。
19年6月复迁东乐堡。
21年再次迁县治于大水城。
25年(1936年)后隶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中华公民共和国1949年9月17日民乐县解放后,从属张掖军事牵制委员会。
10月,属陕甘宁边区张掖分区。
1950年1月后,从属甘肃省行政公署张掖分区。
从1951年11月起属武威专区。
1955年10月后,属张掖专员公署。
1958年12月,民乐县与山丹县合并。
1962年1月1日,规复民乐县建置,从属张掖专员公署,后改为张掖地区行政公署。
2001年7月,张掖撤地建市,民乐县属张掖市统领。

行政区划

1952年9月30日,全县行政建置调度为7区50个乡179个行政村落
城关区区公署驻大水城,领7乡24个行政村落。

城关乡(驻城关北街)、城北乡(驻樊家庄)、城南乡(驻魏家庄)、聚联乡(驻戎家庄、汤家庄)、总寨乡(驻总寨)、山城乡(驻红庄子)、鹿中乡(驻下柴家庄)。

永固区区公署驻永固城南街,领8乡29个行政村落。
永城乡(驻永固城)、西村落乡(驻西村落庄)、中央乡(驻杨家圈)、南丰乡(驻何家庄)、义得乡(驻渠湾村落)、共和乡(驻下湾湾)、新河乡(驻马营墩)、旭东乡(驻双庄村落)。

顺化区区公署驻顺化堡,领8乡23个行政村落。
顺化乡(驻顺化堡)、明洞乡(驻下天乐)、海西乡(驻李祥寨)、张新乡(驻张满寨)、白庙乡(驻白庙村落)、卧鹿乡(驻卧马山)、头坝乡(驻曹营村落)、黄泥乡(驻上天乐)。

新添区区公署驻新添堡,领7乡25个行政村落。
新添乡(驻新添堡)、二寨乡(驻二寨村落)、李寨乡(驻李寨子)、姚庄乡(驻下姚庄)、太平乡(驻吴油寨)、山寨乡(驻山寨子)、互助乡(驻横路沟)。

南古区区公署驻南古城,领7乡26个行政村落。
南古乡(驻南古城)、联合乡(驻朱家庄)、杨坊乡(驻杨坊村落)、花园乡(驻上花园)、阎城乡(驻阎家城)、景会乡(驻景会寺)、新民乡(驻左卫寨)。

六坝区区公署驻六坝,领6乡25个行政村落。
六坝乡(驻六坝)、上坝乡(驻东上坝)、五坝乡(驻五坝)、四坝乡(驻四坝)、柴家乡(驻柴家庄)、三堡乡(驻三堡)。

海林区区公署驻刘总旗,领6乡22个行政村落。
海林乡(驻刘总旗)、洪台乡(驻二坝寨)、太和乡(驻四家村落)、民联乡(驻张明寨)、龙山乡(驻乃家崖)、起源乡(驻雷陀寨)。
直属祁连乡,辖5个行政村落。

1952年10月,六东区的五墩、东乐、西屯3乡划归山丹县。

1954年2月,将张掖县统领的友爱、协和乡划归民乐,设马蹄藏族自治区,区公署驻地马蹄寺。
领3乡,即友爱乡(驻黄藏寺)、祁连乡(驻大泉沟)、协和乡(驻马蹄寺)。

1955年11月,遵照中心“撤销部分区,适当合并乡”的指示,调度为4个区27个乡(镇)。
永固区辖永固镇、旭东乡、南丰乡、新河乡、总寨乡。
南古区辖南古乡、杨坊乡、景会乡、新添乡、山寨乡、太平乡。
六坝区辖六坝乡、五坝乡、太和乡、三堡乡、洪台乡。

马蹄区辖祁连乡、协和乡、友爱乡。
直属乡(镇)8个:城关镇、民联乡、聚联乡、顺化乡、头坝乡、白庙乡、海西乡、鹿中乡。

1956年5月撤区并乡,除马蹄藏族自治区外,别的区全部撤销。
设16个乡(镇):城关镇(驻大水城)、永城镇(驻永固城)、南丰乡(驻何家庄)、新河乡(驻马营墩)、聚联乡(驻汤家庄)、民联乡(驻雷陀寨)、太和乡(驻四家村落)、三堡乡(驻三堡村落)、六坝乡(驻六坝村落)、鹿中乡(驻上柴村落)、顺化乡(驻顺化堡)、丰乐乡(驻白庙村落)、山寨乡(驻山寨子)、新添乡(驻韩家营)、南古乡(驻南古城)、杨坊乡(驻杨坊村落)。

1957年6月7日,马蹄藏族自治区划归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1958年5月,全县行政建置调度为13个乡(镇):城关镇、永城镇、南丰乡、聚联乡、民联乡、太和乡、三堡乡、六坝乡、顺化乡、丰乐乡、新添乡、南古乡、杨坊乡。
是年7月又合并为7个乡:将城关镇和聚联乡合并为城郊乡;永城镇和南丰乡合并为永丰乡;三堡乡和民联乡合并为三联乡;六坝乡和太和乡合并为六坝乡;顺化乡和丰乐乡合并为顺丰乡;南古乡和杨坊乡合并为南古乡;新添乡不变。
9月20日全县实现公民公社化,撤乡建置,实施“政社合一”。
全县建立东方红(驻大水城)、红旗(驻顺化堡)、红星(驻韩家营)、卫星(驻南古城)公民公社。
是年底,撤销民乐县建置和山丹县合并。
红旗、红星、卫星3个人民公社合并为丰乐公民公社,东方红公民公社更名民乐镇公民公社。
省政府批准成立了国营林荫农场、头墩农场和祁连农场。

1959年增设三堡、南古人民公社。
11月成立花园农场。

1962年1月规复民乐县建置后,全县划分为19个人民公社,即大水(驻大水城)、南丰(驻何家庄)、永固(驻永固城)、旭东(驻双庄)、民联(驻张明寨)、太和(驻四家)、三堡(驻三堡)、六坝(驻六坝)、聚联(驻汤家庄)、鹿中(驻下柴)、顺化(驻顺化堡)、丰乐(驻张满寨)、山寨(驻吴油寨)、新添(驻上姚庄)、李寨(驻李寨)、南古(驻南古)、杨坊(驻杨坊)、景会(驻景会寺)、花园(驻上花园),辖160个生产大队,523个生产队。

1964年5月20日,鹿中、聚联并入大水公民公社,太和并入民联公民公社,山寨、李寨并入新添公民公社,旭东并入南丰公民公社,花园并入杨坊公民公社,景会并入南古人民公社,三堡、六坝、永固、顺化、丰乐公民公社不变。
全县设11个人民公社,109个大队,773个生产队。

1966年9月,大水改为东方红,水固改为红卫,三堡改为红旗,六坝改为东风,顺化改为先锋,新添改为新天,南古改为红星,杨坊改为旭日。
1970年除新天外,恢复原地名称谓。

1979年12月,增设李寨、北滩公民公社和城关镇。
全县共设1镇13个人民公社,154个生产大队,844个生产队。

1983年11月,屯子实施政、社分设,将公社改为村落夫民政府,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落,生产队改为组。
全县设14个乡(镇):城关镇、大水乡、南丰乡、永固乡、民联乡、三堡乡、六坝乡、北滩乡(1984年2月更名北部滩乡)、顺化乡、丰乐乡、新天乡、南古乡、李寨乡、杨坊乡。

1988年6月将行政村落改为村落民委员会。
1990年底,全县行政建置为1镇13个乡、4个居民委员会和207个村落民委员会。

2000年,民乐县辖1个镇、13个乡:城关镇、南丰乡、永固乡、大水乡、民联乡、三堡乡、六坝乡、北部滩乡、顺化乡、丰乐乡、新天乡、李寨乡、南古乡、杨坊乡。

2000年12月县公民政府《关于大水乡撤乡建镇的批复》(民政发[2000]119号)、《关于新天乡撤乡建镇的批复》(民政发〔2000〕120号)、《关于六坝乡撤乡建镇的批复》(民政发〔2000〕121号)、《关于南古乡撤乡建镇的批复》(民政发〔2000〕122号)决定撤销大水乡、新天乡、六坝乡、南古乡,建立大水镇、新天镇、六坝镇、南古镇。
建镇后实施镇管村落系统编制,原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

2001年7月张掖撤地建市,民乐县属张掖市统领。

2002年8月县公民政府《关于永固乡撤乡建镇的批复》《关于三堡乡撤乡建镇的批复》决定撤销永固乡、三堡乡,建立永固镇、三堡镇。
建镇后实施镇管村落系统编制,原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

2005年4月县委《关于县妇幼站等十二个单位机构成立撤销和升格有关问题的批复》决定撤销城关镇,成立民乐县城市社区管理委员会,下设的东街、西街、南街、北街、联络巷、县府街六个社区升格为副科级建制。

2005年4月7日,县公民政府下发《关于六坝镇、新天镇、南古镇行政区划调度的关照》:根据《张掖市公民政府关于州里行政区划调度的批复》精神,民乐县撤销北部滩乡,并人六坝镇,州里合并后称六坝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六南村落,辖19个村落委会、208个村落民小组;撤销李寨乡,并入新天镇,两州里合并后称新天镇,镇政府驻地设在韩营村落,辖30个村落委会、159个村落民小组;撤销杨坊乡,并入南古镇,两州里合并后称南古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城东村落,辖28个村落委会、154个村落民小组。
2012年底,全县行政建置为6镇4个乡、6个居民委员会和172个村落民委员会。

2017年全县总面积3687.32平方千米。
辖10个州里,1个社区管理委员会,172个行政村落,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2022年民乐县辖10个镇:大水镇、六坝镇、新天镇、南古镇、永固镇、三堡镇、南丰镇、民联镇、顺化镇、丰乐镇,另有1个工业园区:民乐生态工业园区。
民乐县公民政府驻地大水镇。

2024年全县总面积3687平方公里。
辖10镇和1个城市社区管理委员会,有汉、回、藏、裕固等23个民族,总人口25万。

大美甘肃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