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青阳,早梅初识东风面。此一时节,雪绘天地画,梅开愈益喷鼻香。
冬至过后,全国各地的景象,都将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便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每九天为一“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就到了冰雪溶解、春暖花开时。
每年冬至日,都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北方吃饺子的,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在南方,一碗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和和满满。
今日冬至,愿冬日所盼,终如约而至。冬至也标记着一年的末端,过完了本日,2023年还剩下9天,就要进入2024年了。
景象冷了,各式各样的“取暖和神器”回归,重现江湖:电热毯、电热水袋、暖风机……
我们来说说,这些“科技”没涌现的时候,老底子的人是怎么度过寒冷冬天的吗?
小时候用过的“火笼”,外壳大部分用竹子体例,中间镂空,里面安顿一铁皮制成的内胆,从灶膛里把热炉灰铲进内胆垫底,再把没燃着的木炭垫进去,火红的木炭铺在上头,上面覆上一层炉灰,火笼有的上方盖上一个圆形的铁丝网,以防取暖和时候直接烫着,也可防止木炭掉出来。这样的“火笼”小时候每户人家都有好几个,有的乃至人手一个,因此前屯子不可短缺的取暖和神器,对付小时候的我们,上学时都要带一个去学校取暖和的,上课时候暖脚。
铜制汤婆子,光滑圆润,小巧精细,里面灌满热水,捧在手心里特殊温暖。汤婆子越重越好,由于是铜质的,以是热水灌进去能捂好久。不过一定要裹一层毛巾,不然很随意马虎烫伤。晚上睡觉前把这家伙放进被窝里,进被窝时别提多享受啦,第二天早上里头的水还是温热的!
和现如今的电热水袋不同,以前这种橡胶热水袋也靠灌热水发热,是许多老年人的回顾。常日为方形,一头设有热水出入口,以螺旋式的塞子封口。拧紧塞子后,少不了把热水袋倒过来晃一晃,看看有没有漏水。许多巧手的妈妈还会自己踩缝纫机,给热水袋做一个夹了棉絮的套子,要用时就把热水袋往套子里一塞,保温效果更好!
比起现如今盛行的皮质棉鞋、雪地靴,这种手工老棉鞋可谓是价廉物美。老棉鞋多为一脚蹬格局,用灯芯绒等布料为鞋面,内里夹一层厚厚的棉絮,穿起来舒适又暖和。以前家里的老人常日都有一手纳棉鞋的妙手艺,还不到冬天就开始为百口人纳棉鞋。小时候,便是穿这样的棉鞋,系鞋带的,很暖和。
在羽绒衣还没有风靡的时候,用丝绵做成的棉袄、棉背心是江南冬天最好的选择。这种丝绵袄大多为赤色、墨绿色,衬在棉毛衫外层、手织毛线衣里层,虽然人看起来鼓鼓囊囊,但实打实的暖和。老一辈的人,都少不了这样的棉袄。我们小时候,便是穿着这样的时尚棉袄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