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桥古街历史悠久,曾是咽喉要塞、交通枢纽、繁华之地,留下了瑞云塔、黄阁重纶石坊等古建筑,成为海丝文化和华侨文化的见证。近年来,利桥古街作为福州市15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不断加大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的力度,引发了新活力,抖擞了新光彩,成为侨乡福清的文化新地标。
今年“五一”假期,利桥古街连续推出非遗展演等文化活动,日均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街区商家的发卖额打破300万元,打造涌当代版“清明上河图”的繁荣景象。
古建筑,串联千年古邑的文脉
瑞云塔,利桥古街的标志性建筑。无论身处古街何处,轻轻举头,瑞云塔便映入眼帘。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瑞云塔由尚宝司司丞叶成学、知县凌汉翀倡建,名匠李邦达设计施工,历时10年告成。此后,瑞云塔就成为福清城关的一道风景线。
黄阁重纶石坊,与高高耸立的瑞云塔遥相呼应,是利桥古街上另一座标志性建筑。这座石坊,是为彰显著朝万历、天启年间福清历史名人叶向高两度入阁任首辅的殊荣而建。石牌坊构造平均,精雕细镂,被称为明代石构建筑艺术之珍品,也是福清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全的石牌坊。
历史上,利桥古街是福清县衙往海口古镇的交通要道和商业名街。宝贵的古建筑在利桥古街还有不少,涵盖历史地标建筑、古代交通市政举动步伐、革命纪念地、民居建筑等多种类型。目前,街区内分布有宋井、瑞云塔、黄阁重纶石坊等历史文化遗存16处,具有较高历史代价的传统民居(院落)、侨厝7处,个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此外,利桥古街还有佛教、玄门、天主教、基督教、民间崇奉等各种崇奉信俗类古建筑,留下了多元文化互换的印记。
福清市委党史方志室方志科科长魏希兴先容,利桥古街在宋代以前就有百姓居住,宋代之后名流聚拢,至明清时成为熙来攘往的交通要地、商业名街。“全体街区串联起宋井、黄阁重纶石坊、龙首桥、瑞云塔等古建筑,集中表示了福清的文化秘闻,是千年古邑的文脉延续。”
老街区,留下海丝文化的宝贝
龙首桥是一座千年古桥,桥下即为利桥港。历史上,利桥港是福清县城货色运输的中央枢纽。从福清出海的货色,先在利桥港下水,然后转运到停在福清海口港的大船,再运往天下各地。利桥古街成了“海面圩集”,十分繁华。
利桥古街与海上丝绸之路密切干系。“利桥是福清海丝文化的宝贝。”福清市博物馆馆长毛胤云先容,福州考古队曾对利桥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在黄阁重纶石坊附近挖掘出宋、元、明、清的瓷器、用具等历史物件,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利桥街、利桥港自古以来便是福清的货运中央和海丝出发点之一。
利桥古街与海丝的联系,除了销往外洋的货色,还有出海闯荡的乡亲——街区里,留下了数量可不雅观的侨厝民居,有的民居融入了东南亚风情,在建筑上刻下了海丝文化的烙印。
名气响当当的荷园,是为纪念艰巨创业的周家先祖周荷衢而兴建的。这座侨厝由3座红砖小楼组成,带有南洋风格。据先容,20世纪20年代,周荷衢靠染衣、布料和批发物资买卖发财,后来曾陷入破产危急,远赴印尼打拼创业再次起身。荷园见证了一代华侨不懈奋斗的创业历史。
利桥古街还有吴氏八扇厝、黄氏民居群、卢氏四扇厝、吴氏侨厝、黄氏侨厝等古民居。一栋栋红砖大厝,成为人们理解福清海丝文化的窗口。“这些侨厝是早期华侨远渡重洋,到南洋地区谋生创业的见证,是海丝文化的历史印记。”毛胤云说。
新地标,打造当代版“清明上河图”
今年“五一”假期,利桥古街游人如织。黄阁重纶石坊下,身着汉服的佾生,在悠扬、典雅的古琴伴奏下,展示了国家级非遗“佾舞”的儒雅风采。过往游客被这种独特的舞蹈、音乐深深吸引,纷纭容身不雅观看,拍照分享。
为保护传承城市影象和历史文脉,福清十分重视利桥古街保护与开拓,通过引入东百集团,以“一江、一街、一塔”为依托,全力打造利桥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塑造福清“文旅+商业”新地标。
在商业业态上,利桥古街环绕“融”“归”“喜”“潮”“夜”五大主题,精准聚焦旅、宿、商、行、娱五大功能业态,助力古街实现华美蜕变。开街以来,福清市先后举办了文创商场、非遗展示、元宵灯会、龙舟竞渡等系列活动,让昔日繁华盛景重现在市民面前。
福清市商务、文旅等部门还携手古街,开展2024年福清市非遗进景区展演、龙飞凤舞福清首秀等主题丰富、内容多样的活动,推动利桥古街呈现出更加兴旺的活气和活力。
在街区东侧,一家网红古厝咖啡店吸引不少游客打卡,这是福清首家集咖啡、威士忌、新中式茶于一体的综合空间店——UP Coffee。“我们在装修上保留了古厝元素,业态上重点突出年轻风格,让传统人文古厝和新潮商业形态实现魅力碰撞,非常吸引顾客的眼球,成为街区里比较‘出圈’的一个商家。”UP Coffee店员小林说。
如今,每逢节假日,利桥古街都成为福清最热门的出行目的地。从2022年底开街至今,利桥古街业务额达7.5亿元,总客流量近2700万人次。( 卞军凯 通讯员 夏巧鸿 陈妲鸿)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