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中国瓷器」残酷亮相
北京大羿2024年金秋拍卖会,宣德青花、嘉庆洋彩等「主要中国瓷器」...诸多古董佳器即将在本次金秋拍中集结亮相。
那些经典工艺文化传承、千年守护的大国匠心、灵魂深处的民族自傲与坚持,亘如山海,期待共赴一场超过千年的东方美学之旅。
三朝盛世—康雍乾瓷珍
中国的陶瓷手工业,发展到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臻于壮盛,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进入我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
清代官窑瓷器更是重中之重,历来也是艺术品市场的收藏重点。彩瓷为御窑之大宗,青花为御窑之名品,釉料之精妙、图样之工巧,皆至高无上,各有趣意,并列不雅观之,更觉回味无穷。
LOT.0809
清雍正 斗彩山水人物纹盘
尺寸:口径15.7cm
款识:“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楷书款
拍品造型周正,胎质细腻,釉质光亮莹润。盘心于青花双圈内绘斗彩山水人物图,远山叠翠,鸿雁成行,近水平阔,波澜不兴,山石嶙峋,亭台隐匿,高士缓步而行,意境悠远;外壁绘竹石图,寓意清雅。整体色调清新,纹饰皆以青花勾勒边饰,内填淡绿、赭石、矾红等色,浓淡合适,绘工精妙,为雍正斗彩隽雅之作。
LOT.0810
清雍正 粉彩花卉纹盘一对
尺寸:口径11cm
款识:“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楷书款
记录:北京保利,2009年9月10日,编号823
拍品胎体细腻轻盈,内外施白釉,釉面匀润光洁。外壁素白,盘心以粉彩绘两株折枝花卉纹,画工规整,画意疏朗,色彩柔和淡雅,娴静文雅,有早春新蕊烂漫之韵。黄花娇妍,菊花盈秀,引人爱怜,成双成对,更添赏不雅观之趣,为雍正早期粉彩佳构之作。外底双圈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楷书款。
《陶雅》中称:“粉彩以雍正朝为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妍夺目,工致殊常”。本品周正规整,画意清雅,笔触细腻,渲染自然,时期特色极为光鲜,成对保存,殊难堪得。
LOT.0811
清康熙 斗彩缠枝花卉纹盘一对
尺寸:口径20.5cm
款识:“大明成化年製“六字双行楷书款
来源:扬州文物商店旧藏
本品敞口,浅腹,圈足,器形周正,胎质风雅。通体施白釉为地,釉面莹润,釉质均匀。内、外均以斗彩为饰,以青花勾勒花纹轮廓,内填绿、红、紫、黄诸色,色彩纷呈,绚丽多姿。外壁及盘心皆绘缠枝花卉纹,花朵娇妍饱满,枝蔓婉约,婀娜多姿。整器构图满密清晰,花卉排列清晰有序,绘画流畅细腻,色彩清丽娇妍。盘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成化年製”六字双行楷书款,当属康窑佳作。
LOT.0812
清雍正 青花粉彩云龙纹花口盘
尺寸:口径15.5cm
款识:“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楷书款
本品花口,弧腹,圈足,胎釉坚致莹润。外壁绘四组赶珠云龙纹,诸龙凶猛矫健,气势威严,龙身分别绘绿、黄、红诸彩,周围衬以火珠、祥云,青花纯洁,彩绘浓丽,画意粗犷豪放,颇具万曆五彩遗韵。底为“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三行横款,字体规整端庄,为雍正早期御瓷风格。
LOT.0814
清雍正 霁蓝釉盘
尺寸:口径14.7cm
款识:“大清雍正年製”六字双行楷书款
盘形规整,胎质细白致密。内外均施霁蓝釉,釉质肥腴,光荣沉静明快,尤如蓝宝石般残酷深耀,口沿一线灯草口,为整器平添几分宁谧之趣。器底施白釉,玻璃质感强烈,为雍正期间蓝釉之标准器。 霁蓝釉与甜白、霁红釉并称宣窑三大单色釉品种,后世追慕不已。
霁蓝釉品种,清宫旧称为霁青,为仿宣德宝石蓝釉烧制而成,雍正御窑厂对宣德霁蓝釉的摹仿曾有明确记载,唐英《陶成纪事碑记》中记录的五十七种釉色当中就有“仿宣窑霁青,光荣浓红,有橘皮、棕眼”。个中所称“仿宣窑霁青”即为本品“霁蓝”。拍品工艺高超,颇具宣德宝石蓝釉之遗韵,甚难堪得。
LOT.0816
清雍正 霁蓝釉玉壶春瓶
尺寸:高度33.7cm
来源:德国柏林Ulrich Lindenmann (1920-2018) 私人收藏,藏品编号14,1969年1月20日以1500德国马克购于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Heinrich Peters处,附购买发票。
展览:《康熙:康熙期间的瓷器珍宝》特展,德国杜塞尔多夫Hetjens陶瓷博物馆,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展品编号38,并录入展览图录,页96-97
瓶敞口,束颈,圆鼓腹下垂,圈足外撇,造型秀美典雅。器口、内壁及外底满施白釉,釉汁洁白润泽,外壁尽施霁蓝釉,施釉均匀,色彩纯洁,宝光内蕴,尽显静穆素雅。 霁蓝品种,清宫旧称为霁青,为仿宣德宝石蓝釉烧制而成,是唐英《陶成纪事碑》中仿古采今的五十七种釉色之一。玉壶春瓶原以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源自宋代酒器,是中国瓷器最传统的经典造型之一,以变革的弧线构成柔和平均的瓶体,深为众人所喜好。
LOT.0817
清雍正 斗彩瑞桃纹玉壶春瓶
尺寸:高度33.5cm
款识:“大明成化年製”六字双行楷书款
本品小口外撇,细颈稍短,溜肩,腹下部外鼓,圈足,为雍正朝盛行的玉壶春样式。腹部斗彩装饰九桃纹,画意清雅,寓意吉祥,先以青花工笔淡描桃树轮廓,并绘矾红点染蟠桃硕果,深浅得宜,过渡自然;叶脉处以淡绿彩平涂描述,填绘精准,或浓或淡,交织而作,将叶片成长之阴阳反侧描述得惟妙惟肖;枝干处填赭彩,以仿古树苍拙之效,虬曲交错,时而乍然迁移转变,时而蜿蜒攀与瓶身,极具生命力。全器绘画脱俗清雅,绘画细腻如真,硕果明艳诱人,点染施彩,具富立体感,处处可见画工效法之妙。
LOT.0828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玉堂春瓶
尺寸:高度37.5cm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来源:上海文物商店旧藏
此种青花仿宣玉堂春瓶创烧于雍正期间,为清代官窑的经典陈设用器,至清末亦有延烧,清宫中原名为“玉堂春瓶”,因也兼赏赐之用,后亦曰“赏瓶”。多以青花缠枝莲纹为饰,以期勉臣下“清廉”。
乾隆朝青花赏瓶器形,纹饰略有不同,可分两类,一类为单层什锦花卉纹赏瓶,肩部设突出弦线,上腹硕,下腹渐收,其样式仿雍正玉堂春瓶;另一类为乾隆本朝的新模样形状,腹部缠枝莲纹为双层,肩部无凸棱,但颈部线条秀美,腹部浑圆,外足端起唇边,器形更为秀美隽永,拍品即为此种样式,极为宝贵难得,相同纹饰作品亦可拜会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藏品。造型俊秀,线条柔美,比例折衷,胎质严密,白釉莹润,瓶身外壁自上而下分以青花绘九层纹饰,口沿处绘海浪纹、快意云头纹,颈部饰蕉叶纹及回纹,肩部饰缠枝莲纹及快意云头纹,腹部绘以双层勾连缠枝莲纹为主题纹饰,足胫绘仰莲纹及卷草纹一周。整器青花发色明艳,纹饰繁复华美,画工点染细腻,层次分明有致。
LOT.0833
清乾隆 娇黄釉双牺耳尊
尺寸:高度31cm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本品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相同,为清代御窑仿明代弘治朝同类器之力作,属宫廷少见的大尺寸黄釉器皿。造型古雅端庄,气势恢宏。肩部饰双牺耳,雕工风雅,维妙维肖。内外满施娇黄釉,釉质柔亮丰腴,静穆深奥深厚。器底釉下暗刻“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不为多见。低温黄釉器创烧于明初景德镇官窑,此后各朝多有烧制。因当时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又因其呈色娇嫩,而得「娇黄」之美誉。
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年)谕:“国家典祀,首重敬拜,每斋戒日期必捡束身心,竭诚至敬,不梢放逸。”可见当时皇家视敬拜为国家大事。黄釉瓷除了作为陈设不雅观赏、生活用器外还是宫廷敬拜用器。乾隆十三年的《皇朝礼器图式》中记载:“社稷坛正位尊用黄色瓷”。乾隆十八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社稷坛敬拜运用黄瓷尊二个今会典馆”。
LOT.0834
清乾隆 豆青釉铺首鼓钉罐
尺寸:高度16.6cm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拍品呈鼓式,敛口,鼓腹,颈部腹部各饰一圈突出鼓钉,肩部两侧塑对称衔环铺首,玉璧形底。整器通施豆青釉,釉色淡雅,釉质温润。底心内凹,书青花“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鼓钉罐为清代官窑传统器形,创制于清雍正期间,其后三朝延续烧造,道光往后不见制作,清宫档案中亦名“花囊”,当属宫廷花器。
LOT.0835
清乾隆 豆青釉月牙罐
尺寸:高度18.8cm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记录:北京中汉,2014年11月21日,编号1102
拍品口微敛,短颈,丰肩,长圆腹,腹部两侧饰一对月牙形耳,圈足。器身及底通施豆青釉,釉质凝厚肥腴,釉色苍翠匀润,独以一色取胜,尽显单色釉纯净之美。
此品种源于康熙御窑,清宫档案中称之为“乾隆款豆绿茶罐”,属清宫茶具品类,作茶叶罐之用。月牙罐之名取自其腹部两侧模印之月牙形耳,又因其配有上凸形圆盖,象征“日”,故而别号“日月罐”。本品底部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造型、釉色等皆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南京博物院藏品相同,烧制工艺精良,釉色肥沃匀净,为同类器中佳构。
LOT.0837
清乾隆 粉青釉穿花龙纹八方水仙盆
尺寸:27cm;18.8cm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记录:喷鼻香港佳士得,1989年1月16 -17日,编号829
盆造型简洁端庄,呈八方形,平口,腹壁微内敛,平底,底内可见八支钉痕,四角承方快意形矮足,底心青花落“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盆口沿釉下模印一周快意纹,外壁釉凸雕一周穿花龙纹,气息富贵华美。通体满施粉青釉,质地匀净润泽,釉色莹润细腻,迁移转变处隐现胎体之白,色调清新文雅,釉下纹饰清晰,在釉色的衬托下更富立体感。
清乾隆期间花盆种类丰富,青花、粉彩、单色釉等不一而足,成型难度较高的多边形花盆为此期间一大特色,表示了御窑厂高超的烧造水平。此盘以一色饰之,简约秀雅,光荣清秀,沁民气醉,置于斋室案头,尽显文人致趣。
LOT.0840
清乾隆 霁红釉撇口瓶
尺寸:高度29.5cm
款识:“九畹山房”四字双行篆书款
清道光朝龚洵在所编《景德镇陶歌》中称:“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书精心合,一样抟烧百不同。”
由此可知,烧造一件颜色均匀亮丽的霁红釉器,并非易事。拍品器形端正俊雅,口沿微敞,增长几分俏美之感,溜肩,扁圆腹,下承外撇圈足,器形俊雅,曲线幽美怡人。瓶外壁满施霁红釉,釉色深艳均匀,红如牛血,釉面光亮,微现眇小橘皮纹,口沿露白色“灯草边”,红白比拟光鲜,饶故意趣。校阅阅兵公私收藏,“九畹山房”题名器物大多为小件器物,如本品尺寸者较为少见。
故宫博物院即藏有两件“九畹山房”题名的器物,个中一件为清乾隆绿地粉彩开光山水楼阁图方笔筒(拜会《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玩》上海科技出版社,页102,图72),另一件为清乾隆仿竹纹釉粉彩花鸟纹墨床为清宫旧藏(拜会《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一文玩》,上海科技出版社,页150,图131)。另可见纽约佳士得2011年秋拍乾隆粉彩粉地轧道开光山水图笔筒及伦敦苏富比2018年12月所拍乾隆胭脂红地粉彩缠枝花卉纹碗。
LOT.0860
清康熙 郎窑红釉不雅观音瓶
尺寸:高度24cm
郎窑红釉为康熙时仿明宣德宝石红釉的品种,为熙四十四年(1705年)至五十一年(1712年)时任景德镇御器厂督陶官的郎廷极复烧明代永宣期间高温红釉,郎红釉瓷器一经出身,便被时人夸奖。
其色如初凝牛血一样平常鲜红冶艳,乾隆御制诗中曾有“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的吟咏,乃清代单色釉隽品,一贯为藏家所重。 本品撇口束颈,弧腹及底内收,至足部微撇,下承圈足,造型挺立,康熙瓷器中盛行模样形状,端庄大方。外壁满施郎红釉,釉面玻璃质感强,清澈透亮,光荣均匀冶艳,垂釉近足,特色光鲜。
LOT.0862
清雍正 霁红釉长颈瓶
尺寸:高度16.6cm
款识:“大明宣德年製”六字三行楷书款
瓶直口,苗条颈,垂腹,腹部下方渐敛,圈足。形制周正秀颀,线条流畅简洁。外壁通施霁红釉,釉面肥腴滋润津润,釉色鲜艳匀净,口沿一道“灯草边”,颜色比拟光鲜,气韵典雅怡人。瓶里及足底均施白釉,外底心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製”六字三行楷书款,是为一例文房佳品,抚玩俱佳。
LOT.0870
清乾隆 蓝釉扳指
尺寸:直径3.4cm
扳指原为骑射之具,满族入主中原之后,仍保留骑射旧习,盛行以各种材质制作扳指,个中工艺讲求者,兼具玩赏代价。拍品通体施蓝釉,釉色深邃,色蓝如海。虽为小品,工艺极佳。
LOT.0871
清乾隆 米黄釉墨彩仿堪达汉扳指
尺寸:直径3.2cm
扳指,古称,亦作搬指、班指。射箭时,将之套于石手拇指,护其不被弓弦勒伤。之历史可上湖至代,考古创造以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为最早。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骑射为立国之本。自其入主中原,仍极为重视弓矢演习,常举行秋冬狩,以有良心。扳指不仅具有实用之功,更成为主要配饰,材质由原来的皮革、犀角、驼骨等,拓展至象牙、水晶、玉、瓷等名贵材料,彰显利用者的身份与地位,也代表着满族勇武骑射之根。
此件扳指一端圆润,俗称馒头口,一端呈斜坡式,俗称喇叭口。整体施浅黄绿釉,唯中间一周无釉,内外戳刻玄色小孔洞。形制外不雅观与故宫博物院藏一雍正扳指一模一样。后者系有清宫黄签,一壁书“雍正十三年十月初旬日”,一壁书“堪达汉班指”。
堪达汉,源于满语词汇kandahan,清代亦见堪达罕、堪达拉汉等名,意为“驼鹿”。《清稗类钞》中载,“麈,亦称驼鹿,满洲语谓之堪达罕,一作堪达汉…俗称四不像”。乾隆天子曾为之赋诗两首,颂赞驼鹿体态壮硕,更赞鹿角所作的扳指“色如象牙,而坚白胜之”,并特殊提到了扳指中间的玄色纹路:“间环以黑章一线,即角中之通理,以点周详而今正者为最”(《盛京当地货杂咏十二首 其八 堪达汉》《御制诗四集》卷五十四)。乾隆口中的“点周详而匀正者”,有“百不得一”(《竹叶亭杂记》)、“选一决于数十角,直数万钱”(《龙沙纪略》)等说,知其难得与贵重。
玄色纹带源出充满小孔的骨疏质,可担保较好的透气性和摩擦力,不易滑脱,实用性极高,故常涌现于清宫表现骑射场景的画作中,如表现乾隆天子的《殪熊图像轴》等。堪达汉扳指亦成为带有一定礼制性的配饰,拜会《清高宗大阅图》、《清宣宗策骏清尘图》等画作。自故宫博物院藏《射猎轴》中可见,堪达汉扳指亦为某些亲王公大臣佩戴利用。故宫博物院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现藏数十件清宫堪达汉扳指。
个中一件或于乾隆天子有非常分外的意义,自少年时期便为其所用。乾隆十七年,感慨陪伴自己三十年的这枚扳指,清高宗为之写下《角歌》,赞其“指挥快意淳风穆”“内外如一刚不皴”,哪怕置于群玉之中,气候穆然,足以镇之”。这堪达汉扳指是他所器重的“旧物”,虽不华美,却是“本色衣衫胜缨绂”(缨绂,指冠带与印绶)。堪达汉扳指淳厚、耐用,气候穆然,用之日久,更代表着民族的历史与立根之本。
左附图:故宫博物院藏 堪达汉扳指
右附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番莲纹镀金边银盒及骨雕扳指
这枚乾隆天子惯常利用,且如此器重的堪达汉扳指,或许便是前述多幅画作中所绘之物。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骨雕扳指(故雕000241),收贮于精美的银镀金流云宝相花双联盒中,有可能便是乾隆当年的心头好。
在写下《角歌》的前一年,即乾隆十六年,清高宗开始命人仿制堪达汉扳指,玉、瓷兼有。除乾隆十六年外,以瓷仿制堪达汉扳指似紧张集中于乾隆三十七至五十年之间,每次烧制20件,由督陶官进贡,时有命交热河、芳园居、广储司等处。芳园居及广储司分别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及紫禁城内,为皇家仓库,内存白银、瓷器等。台北故宫博物院现藏数匣白釉扳指,皆为仿堪达汉形制,二十件一匣,或即当年督陶官所进之物。但流利于市者极其少见。
LOT.0880
清乾隆 茶叶末釉象耳海棠瓶
尺寸:高度15cm
款识:“大明成化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瓶为海棠形,口沿微撇,束颈,扁圆形腹,颈饰双象耳,圈足外撇,底刻“大明成化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通体皆施茶叶末釉,釉质丰腴细润,釉色黄中带青,深奥深厚匀净,古雅自然,静穆釉色与文雅造型相配得宜,给人以宁静之感。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主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釉面呈失落透状,釉色黄绿参杂似茶叶细末。古人赞誉“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于茶,美于玉,最美目。”
干系分享就到这里!
藏友们可以关注干系信息,有脱手操持可以私信或留言
一线拍行和文交会搜罗万象!
(嘉德、保利、中贸圣佳、翰海、大羿......)
老规矩唠几句,东西有好有更好,脱手也要看渠道的性价比,适宜自己是最好。能出入手的都是经受市场磨练的,藏友们有一颗强大心脏,乐不雅观理智看待收藏市场的颠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