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 芳

今年8月24日下午,我们来到神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当晚住在宝塔山对面的一家酒店,晚上分别不雅观赏了延安与宝塔山的夜景。

25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不雅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瞻仰了多处延安革命旧址,再次接管了爱国主义教诲和革命传统教诲。

(宝塔山夜景)

李 芳|延安的窑洞革命的摇篮

在延安的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处处都有党中心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住过的窑洞。
这些窑洞不仅具有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而且还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1935年10月19日,党中心、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由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住进了延安的窑洞,这一住便是十三个春秋。
从此,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央,延安的窑洞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

在延安的十三年里,党中心、毛主席先后住在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的窑洞里。
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心,便是在这些窑洞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役和解放战役,形成了伟大光辉的毛泽东思想,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做出了关系中国出息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攫取全国胜利,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根本。

(毛泽东旧居 凤凰山)

凤凰山革命旧址在延安市凤凰山脚下,是党中心、毛主席在延安的第一个驻地。
1937年1月13日,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心领导来到延安,就住在凤凰山的窑洞里,领导中国革命,辅导抗日战役。
期间,中共中心先后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六届六中全会等许多主要会议,做出了从地皮革命战役向抗日战役的计策转移等重大决策。
在凤凰山的窑洞里,毛主席写下了《实践论》、《抵牾论》、《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等光辉著作。

凤凰山革命旧址北边的院子,分前后两院,毛主席住在后院的三孔窑洞里。
中间的窑洞是会议室,两侧的窑洞分别是寝室兼办公室与书报室。
里面陈设着破旧的木质桌椅、板凳、柜子等举动步伐,会议室的墙上挂有毛主席与白求恩大夫发言的照片。

1938年11月,日本侵略者的军机对延安进行狂轰滥炸,使延安旧城受到严重毁坏。
党中心、毛主席等中心领导,随即迁往延安西北的杨家岭。

在杨家岭革命旧址,我们分别瞻仰了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的旧居和中心办公厅、中心大礼堂旧址。
杨家岭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期间的中心计心情关所在地,在这里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著名的延安文艺漫谈会。

(中心大礼堂)

党的七大,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心委员会,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心布告处布告,毛泽东为中心委员会主席。
同时,大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辅导思想并载入党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

毛主席在杨家岭居住在一个山坡上的小院子里。
院内有三孔窑洞,第一孔窑洞毛主席的寝室,中间窑洞是办公室兼会客室,还有一孔是事情职员住室。

(毛泽东旧居 杨家岭)

1938年11月至1943年10月,毛主席一贯居住在这里。
便是在杨家岭的窑洞里,毛主席不仅度过了抗日战役最困难困苦的期间,而且还辅导了中国革命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了历史性迁移转变,逆转了中国的命运。

枣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心布告处所在地,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心布告处由杨家岭迁驻枣园。
在枣园有一组当时中心五位布告的雕塑铜像——任弼时、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
他们神采奕奕,斗志昂扬,透露出即将建立新中国的喜悦。

(中心布告处五位布告)

中心领导在枣园居住的窑洞,分布在一个山坡上,有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周恩来旧居、刘少奇旧居、任弼时旧居、张闻天旧居、彭德怀旧居。
在枣园中心领导居住的窑洞都是土窑洞,窑洞内的陈设非常简陋,基本是一些破旧的木床或土炕、木桌椅、木柜子、脸盆架和老式的电话机等。
在窑洞还挂有他们自己或者他们与配偶的照片。

(毛泽东旧居 枣园)

毛主席在枣园的窑洞里,先后写下了《关于领导方法的多少问题》、《学习与时局》、《论联合政府》、《抗日战役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对日寇的末了一战》、《关于重庆会谈》、《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等许多辅导中国革命的主要著作。

王家坪革命旧址,曾是中共中心军事委员会和红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
1937年1月到1947年3月,中心军委和八路军总部驻扎在这里。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王稼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这里居住。
旧址分南、北两院,南院是政治部,北院是司令部,院内还有军委礼堂。

(中心军委礼堂)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告无条件屈膝降服佩服,八年抗降服利结束,中心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在王家坪军委礼堂举行了庆祝抗降服利大会。

1947年3月初,蒋介石调集20多万兵力,向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发动剧烈进攻,并出动大批飞机轰炸延安。
毛主席沉着自若地坐在窑洞里事情。
直到3月18日下午6时多,在彭德怀的多次敦促下,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心领导人才离开延安,踏上转战陕北的道路。

这次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走进中心领导人曾经居住过的窑洞,切身感想熏染了延安精神的内涵,一次次接管了心灵的洗礼。
在延安的十三年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便是在破旧的窑洞里,在阴暗的油灯下,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出息命运、辅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就在这湿润狭小,破旧简陋的窑洞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役和解放战役,奠定了中华公民共和国的坚实基石,造就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

(2024年9月9日于北京)

作者简介:李芳,男,生于1951年5月,甘肃省古浪县人。
1975年9月入云南林学院(原北京林学院迁云南)读书,1978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终生从事林业高档教诲和党务事情。
2011年6月退休。
空余韶光读书写作,偶有文章在媒体揭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