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分为太室山和少室山两片区域,中岳指的是太室山,中岳庙以及武则天封禅嵩山都是在太室山;少林寺和达摩修行的达摩洞、初祖庵是在少室山的后山

【太室山和少室山】

【中岳庙附近遥望太室山和少室山】

【在中岳庙停车场看到的太室山和少室山】

2024寻迹登封3太室阙

中岳庙中轴线最南端是东汉时建造的太室阙,与中岳庙之间有数百米神道,中岳庙经由历代培植,现在仅建筑范围南北就达到了600米,如果从太室阙算起,南北间隔有1.2公里

【中岳庙与太室阙】

过去中岳庙和太室阙之间是一条繁忙的公路穿过,很不屈安,也显得很凌乱,这次来当中改成了隧道,环境好了很多

【当中改成了隧道】

【中岳庙和太室阙】

登封有三处汉阙,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过去很永劫光不开放,从去年开始都开放了,不小的进步

在太室阙门前买了张嵩山旅游一卡通,100元,包含了登封所有收费景点,除了少林寺常住院只能进去一次外,其他景点都是一年内不限次,事后证明这张卡非常实用,这次来紧张是为了读碑,须要的韶光长,多处景点进去了多次,嵩阳书院景区进了四次

太室阙在一座民国期间建造的小房子里,内部空间很小,东西各有一阙,高近四米,当中是神道,宽近七米,阙身高低错落,顶部有仿木构造的出檐

【通往太室阙的小路】

【太室阙所在的屋子】

【太室阙西阙】

【太室阙东阙】

【阙顶出檐】

【日本学者拍摄的还没有屋子的太室阙老照片,引自《中华文化史迹》】

西阙北面有铭文,部分还清晰,可知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现在保存下来的石阙还有不少,基本都是东汉的,个中熟年号题记的以太室阙最早

【西阙北面铭文】

铭文中“阳城县长左冯翊万年吕常始造此阙”、“颍川太守京兆杜陵朱宠”,两位官员都是来自长安周边地区,阳城县是今登封东南十二公里的告成镇,东汉期间今登封地界属于阳城县

登封三座汉阙的培植仅相隔数年,都是由颍川太守朱宠主导,。
朱宠曾与“关西役夫”杨震同为邓骘幕府,邓骘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邓禹的孙子,和熹邓皇后的哥哥,三阙建立时在位的汉安帝便是邓皇后扶立的,并且节制朝政十余年。
就在三阙建造期间,邓皇后去世,汉安帝获取权力,邓氏势力消退,邓骘、杨震相继自尽,朱宠不久也被贬

西阙南面有大字“中岳泰室阳城……”,缺的三字后人认为是“崇高阙”,下方也有一篇铭文,笔墨剥落难以通读,有东汉延光四年(125年)年号,比北面的铭文晚七年

【西阙南面大字】

嵩山的敬拜至少秦并六国后就有了,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登嵩山,以三百户奉祠,四月封禅泰山,太室阙建立时已是汉武帝之后二百二十余年

阙身上雕刻有许多古朴的图案,有辅首、龟、羊、龙、蛇、凤鸟等等

【太室阙上的图案】

【太室阙上的图案】

【太室阙上的图案】

东阙侧面有一组建筑图案颇值得研究,一人端坐当中,两侧各有一座两层三角形屋顶的建筑,显然不是两层楼阁,而是阙形建筑的侧面视角

石阙因此石头仿木构造建筑,追求长久,汉代一定是存在木构造的阙的,这组图案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阙

【太室阙上的阙形图案】

让我想起今年初在福建长汀丁屋岭村落看到的一座小楼阁,楼梯上正是采取了两层屋顶,与太室阙的图案高度相似,太室阙因此小图案展现两侧都有楼梯的大型建筑。
丁屋岭的小楼阁是清代的,但南方乡土建筑有某些特色延续自汉代并不奇怪

【福建长汀丁屋岭村落的阙形楼梯】

【阙形楼梯另一角度】

太室阙还有三方后人题记,西阙侧面上部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阮元留下的题记:“嘉庆十三年阮元来不雅观阙下”,阮元是清代高官,担当过多地的巡抚总督,喜好金石,不少名碑留下他的题记,嘉庆十三年时正担当河南巡抚

【阮元题记】

【阮元在云南陆良爨龙颜碑留下的题记,此时担当云贵总督】

阮元题记下方还有一方题记:“阮文达(阮元)游后百十七年,岁次壬戌中秋日(1922年),武进庄炎同姬人洪仙芝来游,仙芝手拓全阙文字画像而归”

【庄炎题记】

庄炎民国期间曾担当不远处的洛宁县长;嵩阳书院中也有一块庄炎的碑:“文潞公(文彦博)游嵩阳书院后八百六十三年,岁次壬戌重九日(1922年)武进庄炎来不雅观古柏,侍妾六合洪娟从游谨题”,侍妾洪娟应便是前文的洪仙芝,有名有字。

【嵩阳书院庄炎立的碑】

年代间隔推算得这么精确,那时嵩阳书院中应有文彦博的题记,现在已经不知所踪了

西阙南面另一方题记,是1922年与庄炎同来的王某(名字看不清)留下的,为重修通志来访金石

【西阙王某题记】

十多年后的1936年,刘敦桢师长西席到访太室阙,对阙上题记十分反感,在《河南省北部古建筑调查记》中说:“革除旧刻,题名其上,睹之令人发指,为保存古物计,希望当局应有罚一儆百的处置”;六年后的1942年太室阙外建保护的小房子,特意刻了块碑镶在墙上:“禁止游人在太室阙上面题字”。

【刘敦桢师长西席拍摄的太室阙】

【1942年的禁止题字碑】

从太室阙出来,沿着林荫路向北五百余米,来到中岳庙门口,门口两侧各有一尊石人,形象古拙风化严重,应是来自与太室阙同期的东汉,汉代石人极为少见。
有神道阙,还有神道石人,可见汉代中岳敬拜规格极高

【中岳庙门前】

【中岳庙门前的一对石人】

【日本学者拍摄的石人老照片,引自《中华文化史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