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熏风 编辑:李津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在新疆尼勒克县喀拉托别乡阔克托干村落,有一家远近有名的“神奇”超市——“爱心爸爸超市”。
老板是一对“特殊不懂做生意”的夫妻,阿勒玛斯别克·沙斗和克孜尔汗·开日木喀孜。他们卖东西从来不收钱,反而主动往外送。超市开了将近10年,年年亏钱,连本钱都收不回来。
“这样的‘傻事儿’,他们这些年可没少干。”儿子笑着揭破父母的“真面孔”,神色中却满是钦佩和骄傲。左邻右舍对他们的“大方”无奈摇头,却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自治区为阿勒玛斯别克送来“自治区民族联络进步模范”“最美新疆人”“自治区文明家庭”等名誉。2023年5月,阿勒玛斯别克一家,更是得到了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阿勒玛斯别克一家将“助人”深深烙印在心,将“积善”化为日常行动,他们无私的奉献与坚守,早已超越了大略的善举,升华成一种精神的传承。
01
知心的家人,身边的活雷锋
走进“爱心爸爸超市”,一排排摆满商品的货架映入眼帘。阿勒玛斯别克和妻子正井井有条地整理货品。每逢节假日,别人安歇,夫妻俩却很劳碌。他们开小车拉着货品走街串巷,为穷苦家庭送去生活必需品。
“紧张是考虑到很多困难户是老人,自己来超市未便利。帮人帮到底,干脆为他们送货上门。而且,亲自到家里坐坐,才能理解老人们缺什么,可以针对性地供应帮助。”前段韶光,夫妻俩就为做了眼疾手术的80岁老人送去一台收音机,以方便他听新闻。
夫妻俩扶贫济困,从不问关系远近,也不分年事。只要有谁在生活上碰着困难,来超市说一声,想要什么免费拿走。有人担心这么做太亏损,阿勒玛斯别克却憨憨一笑,绝不在意:“远亲不如隔壁,谁家没个事儿,相互帮衬一下是该当的。”妻子随着连连点头。
在阔克托干村落,夫妻俩的超市是无人不知的存在。超市于2015年开张,花费1.5万元,前身是两间90平方米的门面房。刚开始,阿勒玛斯别克的想法实在格外大略:多赚点儿钱。
阿勒玛斯别克是新疆尼勒克县人,1984年退伍后,先后在尼勒克县胡吉尔台乡、喀拉托别乡政府从事基层事情。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自掏腰包默默为困难百姓献爱心送温暖。然而,他的人为不高,妻子在中央学校当西席,收入也有限,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养。那时,百口人省吃俭用,但能拿出来做善事的资金还是非常有限。
于是,阿勒玛斯别克赚起了外快。周末,他到处找活儿干,有时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清理沟渠,有时上山放牧割草,弄得满手血泡,一身酸疼。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没有阻拦丈夫。由于丈夫一天忙下来能赚个百八十块,可以给村落里的老人们买几个馕,给娃娃们添几套文具。
2005年,夫妻俩相继退休,但助人为乐的心没有退休。为筹集更多资金,夫妻俩想到了盖门面房做生意。阿勒玛斯别克的眼力好,门面房位于村落庄的主街道上,一年房租至少能收入5000元,稳赚不赔。可是,铺面建好后,阿勒玛斯别克却溘然掉链子了。
“开店的人家里都很困难,怎么能收人家的钱?”阿勒玛斯别克于心不忍。原来准备靠租金赢利的他,只象征性地每月收了二三十元。妻子笑笑,没有提出反对见地。
几年后,1.5万元本钱还没收回,阿勒玛斯别克再一次“犯了傻”:要收回门面,面向分外困难群体开一间只送不卖的超市。一韶光,质疑声不绝于耳。阿勒玛斯别克充耳不闻,妻子更是用在超市忙前忙后的实际行动,表达对丈夫的大力支持。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妻子深知丈夫阿勒玛斯别克善举的背后,是公公的影响。公公是孤儿,从前生活凄苦,多亏乡亲们一口饭一口汤的帮扶,才得以发展为栋梁之材。
当上乡长后,他不断回馈帮助过自己的淳厚乡亲。耳濡目染下,阿勒玛斯别克从小就在心间种下了一颗知恩图报的种子。他常说:“我想像雷锋一样,为公民做一辈子的好事。”丈夫的心,她最懂,以是必须支持。
逐渐地,阿勒玛斯别克不再知足于只是供应物资,他希望爱心超市能成为想群众之想、解群众之忧的桥梁。他在基层事情多年,深知噜苏生活极易激化抵牾,在抵牾扩大之前有效解除心结,大家的生活才能更幸福。于是,他把超市的一间房改成了爱心调度室,谁碰着烦苦处,都能来这里寻求帮助。
这天,调度室来了一位古稀老人和他的3个儿子。由于家产问题,孩子们跟老人闹得不可开交。夫妻俩没有急着讲道理,而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了自己的家事。等对方感情平稳后,阿勒玛斯别克顺势将老人多年来养家的艰辛娓娓道来,妻子则劝孩子们要多换位思考。
而后,阿勒玛斯别克又发挥基层事情上风,帮着他们算了一笔“家事账”,找到了详细的办理方法。“感谢啊!
多年的骚动被你一下子解开了,我终于可以过个安稳的晚年了。”临走前,老人握着阿勒玛斯别克的手,泪花翻滚。
阿勒玛斯别克的爱心调度室,不仅帮大家办理繁琐事、操心事,还帮忙处理急难事。碰着法律问题怎么办?不知去哪儿就医怎么办?老百姓只要来调度室一说,阿勒玛斯别克立马化身穿针引线人,为大家探求办理路子。
02
秉助人之心,积善良之举
面对乡邻的盛赞,阿勒玛斯别克不骄不躁:“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群众有困难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这是该当做的。”心甘情愿才能天经地义,天经地义更会当仁不让。一贯以来,阿勒玛斯别克便是这样悄无声息又格外武断地做着一件又一件好事。
1992年的一天,小儿子赛勒克站在门口等待归家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跟在他身后的一个哥哥。父亲给他先容:“他叫艾尔肯,是个维吾尔族小伙儿。”艾尔肯是阿勒玛斯别克在事情单位附近创造的。大雪天,他只穿了一双单鞋,窝在墙脚瑟瑟颤动。经由讯问得知,艾尔肯在一家餐馆打工,被无良老板克扣工钱,扫地出门。身无分文的他只好四处流浪。
“看到别人有困难,他要不帮一把就浑身难熬痛苦。”妻子是最理解丈夫的人。阿勒玛斯别克跟她商量想收养艾尔肯时,她立马点头赞许。艾尔肯很戴德,在家里住下后,时常帮着打理家务,做力所能及的事,一住便是3年。
艾尔肯很聪明,有经营头脑,特殊想做点儿什么,但苦于没有资金。阿勒玛斯别克得知他的想法后,取出8000多元给他租店面、买设备。艾尔肯很努力,几年光景就把餐馆从乡间开到了省会乌鲁木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父亲常说,不管哪个民族,我们都是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哪有不相互帮助的道理?”耳濡目染中,小儿子赛勒克对付家里时时时多出的陌生面孔,非但不排斥,还总是激情亲切以待。大儿子更是做起了父亲的助手,汉族爷爷余亚平便是他和父亲一起接到家中的。
20多年前,余亚平从老家河南来到新疆打工。他踏实肯干,深受牧民喜好,也和阿勒玛斯别克的父亲成了朋友,常来家里做客。后来,随着事情变动,两家人断了联系。谁知再相逢时,年事已高的余亚平落魄不堪地蜗居在一个快倒塌的小黑屋里。看着床上又黑又脏的破被子,阿勒玛斯别克的心像针扎一样痛。
“他是我父亲的朋友,和我的叔叔一样。”阿勒玛斯别克犹豫着开口,妻子早已心领神会:“我们不管,还有谁来管他。”
当天,阿勒玛斯别克就带着大儿子去接余亚平。他们把老人领到县城沐浴理发,吃了一顿过油肉拌面。老人连续加了两次面才说吃饱了。
阿勒玛斯别克又一次心里酸酸的。他起誓,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照顾好余亚平。
说到做到。阿勒玛斯别克东奔西跑帮老人办理户籍和社保问题,方便他有病可看、老有所依。老人吃不惯手抓饭,妻子就做两锅饭,用饭时第一碗饭一定先端给老人。老人喜好逛县城,阿勒玛斯别克每次都塞上几百元钱让他买东西。
“真没想到,老了老了,我还能有个温暖的家,享到‘家人’的福。”老人时常哽咽着倾诉对阿勒玛斯别克一家的感激之情。
同样的感激也涌动在阿拉西·阿布西的心间。父母很早去世,他无依无靠,心情郁结时常喝得玉山颓倒,遭到了很多人的白眼。阿勒玛斯别克不嫌弃他,把他接回家,教授他养殖技能,为他先容事情,还帮着他说了门婚事,举办了一场热闹的婚礼,送给女方家的彩礼——一匹马和两头牛,也是他们亲手准备的。
夫妻俩贴心贴腹地把阿拉西夫妇当成自家儿子和儿媳对待。小两口有了抵牾,他们来调度;生了孩子,他们帮着奉养月子。直到近几年,他们才让阿拉西夫妇搬出去独立生活,但仍会时候关心,时时时把孩子们叫回家里吃顿饭,聊聊家常。
03
30年,做好一件事足矣
“有困难就找阿勒玛斯别克!
”在喀拉托别乡,很多人都这么说。克孜尔汗为丈夫骄傲,不过,她也有心塞的时候。面对别人的乞助,阿勒玛斯别克险些从不谢绝。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以心换心,克孜尔汗不止一次听到有人在背后嘲笑丈夫太傻,乃至有人质疑,他们打着做好事的幌子为自己谋名声。
虽然烦恼事常有,但阿勒玛斯别克以为,既然选择做好事,就不能被少量的烦恼所影响。而且,这些不好的经历也可以让自己多多思考,不断调度。现在,帮人前,他会核实乞助者的真实情形,是不是真正有困难的人。而且,帮人也从大略的捐款捐物变为授人以渔。
夫妻俩曾帮助过一名叫巴哈西的女孩。得知女孩喜好缝纫,他们就把她送进裁缝店学手艺。女孩学成后,他们又拿出4000多元帮她开了裁缝铺。村落民达卫曾是穷苦户,没文化、没技能,一家五口靠低保勉强过活,连感冒药都没钱买。阿勒玛斯别克得知后,主动以每月2800元的人为雇他到自家草场事情,并毫无保留地传授喂养技能。现在,达卫一家已经走上了致富道路。
做一件善事易,做十件也不难,难在30年如一日地做。究竟做了多少善事,阿勒玛斯别克记不清,也没去记过。有太多人好奇,他把大部分收入拿去做慈善,把全部关怀给他人,家人就没有怨言吗?
“只要我说帮助别人,她从来没有怨言。”阿勒玛斯别克欣慰地说。娶妻要娶贤,他光彩有一个能随时给自己托底的好妻子。他在前头冲锋陷阵,妻子在后面做好后勤,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好的感情都是相互的。每一个贤惠妻子的身后,也必定站着一个对她知冷知热的好丈夫。
这些年,两人一贯形影相随,偶尔分开,阿勒玛斯别克总会打去电话对妻子嘘寒问暖。当妻子为省钱亏欠自己时,他就佯装生气地“命令”她对自己好点儿。平日里悄悄涌如今妻子床头的一盒面霜、一条头巾,都是他疼惜对方的见证。而且,阿勒玛斯别克非常尊重妻子,每次做好事之前,一定要提前征得她赞许。
彼此间的体谅和尊重,让夫妻俩携手走过30多个春秋。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之下,大儿子发展为精良基层民警,小儿子也在基层事情。“父亲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也要像他一样。”
阿勒玛斯别克的爱心之举如投向湖心的石子,在喀拉托别乡群众心中荡起层层荡漾。2020年,在尼勒克县喀拉托别乡党委果支持下,阿勒玛斯别克组建了爱心协会,人间大爱从涓涓细流汇聚成了浩瀚江河。
捐助多了起来,但夫妻俩仍坚持每月从退休金中拿出三分之一贴补爱心超市的运营。“我们有一个梦想,便是帮助弱势群体,让他们感想熏染到祖国的温暖!
”这便是一家人存善念、积善举的初心,朴实无华又感天动地!
本文摘自《婚姻与家庭》杂志 2024年5月下
原标题《“最美新疆人”阿勒玛斯别克一家:神奇超市里的无私善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