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块,海内许多购物中央仍旧长的差不多?又为什么,非标商业会在这些年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

这段“阛阓设计变迁史”,要从1993年提及。

在90年代以前,中国险些所有的阛阓,都是百货商店。
他们一样平常长得矮矮胖胖,店铺之间没有玻璃或墙分割,就靠货架作为区分,每上一层楼都得绕一大圈。

而购物中央这个观点,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舶来品”。

19932024中国商场设计简史

1956年,由Victor Gruen设计的购物中央Southdale Center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开业,这是美国第一个全封闭式的恒温阛阓。

之后,美式购物中央随着郊区的居民们对付公共空间的需求崛起,如雨后春笋一样平常呈现,并很快随着环球化的进程,向东南亚和东亚扩散。

西学东渐,三杰入华

对海内购物中央设计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2008年前,险些垄断了中国高端购物中央设计的“前三杰”:RKTL、凯里森(Callison)和捷得(JERDE)。

根据早些年《第一财经》的盘点,他们险些在1993年同时进入中国市场。
缘故原由很大略,港/外资开拓商进军大陆,带来了“购物中央”这一新观点,以及他们所互助过的外方伙伴们。

1998年,由喷鼻香港新鸿基投资,RTKL和清华设计院互助设计的北京新东安广场开业,带队主创是RTKL外派到中国的第一位高层管理职员:袁孝楠。

1998年开业的北京新东安广场

过后的几年里,RTKL为华润置地设计了全国第一家万象城:深圳万象城。
这一标志性项目的成功,让RTKL迅速在本世纪初成为了最受追捧的设计公司。

2004年开业的深圳万象城(一期)

1999年,凯里森受喷鼻香港恒隆集团委托设计的上海港汇恒隆广场正式开业,背后的建筑师同样是位中国人:杨砚。
他们还赢得了2005年开业的第二家万象城:杭州万象城的设计订单。

1999年开业的上海港汇恒隆广场,当年的大台阶在后期改造中被拆除

很长一段韶光里,杨砚和袁孝楠之间的“双雄争霸”是海内高端阛阓设计的主旋律。

而捷得在内地的第一个作品,则是由泰国正大集团开拓,位于上海陆家嘴核心片区的上海正大广场。
根据浦东新区档案局的资料,它曾经是全国最大的购物中央,顶峰时一天就有25万的人流量。

2002年开业的上海正大广场

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形态,早期的购物中央在建筑设计上仍旧保有着很强烈的“舶来主义”手腕。

比如深圳万象城的地面停车楼,沿袭了RTKL在东南亚设计综合体的实践方法。
随着立体车库的计容,这一做法如今已经不再常见。

深圳万象城的立体停车楼

而上海正大广场中的拦河造型,灵感来源于美国羚羊谷的天然曲线。
这种以缤纷的色彩和室外感的空间氛围塑造体验式场景的手腕,延续了Jon Jerde过往在美国霍顿广场、日本博多运河城等项目的一向风格。

Jon Jerde的设计理念至今仍是正大广场的骄傲

在那个优质商业稀缺的年代,出色的空间设计与时髦的经营理念相领悟,让先行者们在经营上大放异彩;也推动着购物中央这一“新生物”,伴随着中国房地产开拓行业的发达发展而各处着花。

弘大的市场和需求也吸引了更多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也就有了第二阶段:

群雄逐鹿,各显技艺

封闭式购物中央发达发展的同时,另一种更新颖的商业形态:开放式街区,随着Ben Wood设计的上海新天地、欧华尔(the Oval Partnership)担当设计辅导的北京三里屯Village等项目而登上舞台。

2008年开业的北京三里屯Village(南区),现已更名为三里屯邃古里

这两家事务所也成为了瑞安与邃古的长期御用互助单位,分别参与了后续的佛山岭南天地、上海蟠龙天地、成都邃古里等一系列项目。

或许那个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街区式商业会在将近10多年后的本日,由于一场席卷环球的公共康健危急,取代封闭式阛阓,成为更受消费者们欢迎的目的地。

即将于近期“开场”的上海西岸梦中央,也是欧华尔的作品

当然,在那个年代,“盒子型”阛阓仍旧是主流。
来自英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贝诺(Benoy),只管直到2008年才进入中国,但凭借着上海国金中央的惊艳亮相,从室内设计逐步渗透到建筑设计,成为了“前三杰”之后,又一个被猖獗追逐的超级乙方。

2010年开业的上海ifc由PCPA卖力建筑设计,Benoy卖力室内设计

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内资的房地产商开始狂飙突进。
和港资与外资比较,他们的规模扩展更快,进驻的城市更多,对设计资源的需求也更多。

来自澳大利亚的伍兹贝格(Woods Bagot)便是这一阶段的受益者。
2009年才在上海设立办公室的他们,和Benoy一样从室内起身,过渡到经办了大量阛阓建筑设计。

从2008年的重庆西城天街室内,到后续的天津金茂汇、苏州仁恒仓街、宁波中海环宇城,大江南北都能看到他们的作品。

2008年开业的重庆龙湖西城天街,是伍兹贝格的早期室内作品

而到了2011/12年,也便是美资事务所进入大陆市场约20年的光景,我国购物中央设计领域的格局涌现了一次巨大的变革,我把它称之为:

开枝散叶,百花齐放

首先是许多在外资事务所颇有造诣的中国建筑师,选择了分开母公司,在本土自主门户。

这个中,包括有RTKL出身、后担当CALLISON副总建筑师的郭驽所创立的AUD Design,后续担当了华润重庆万象城(二期)、青岛万象城(二期)、武汉大悦城等项目的设计职责。

重庆万象城一期同样由郭驽主持设计,但彼时的他还在凯里森

前CALLISON副总建筑师叶如丹创立的AICO国际建筑事务所,操刀了上海长风大悦城、龙湖北京大兴天街、华润石家庄万象城、南昌万象天地等项目。

2016年开业的北京大兴天街,是龙湖的第10座天街

前捷得(JERDE)国际建筑师事务所副总裁、总设计师郑灿创立的CDI场脉建筑设计,先后参与了南昌大悦城、北京爱琴海购物公园等项目设计。

北京爱琴海购物公园作为改造项目,有很多颇具亮点的空间重塑,可惜爱琴海因故退出,未能连续经营

外洋大厂也同样在“分裂繁衍”:和Jerde颇有渊源的美国5+Design、脱胎于Benoy里的Lead8,他们在独立进入中国之后,分别拿到了上海前滩邃古里、成都天府大悦城;深圳湾万象城、武汉万象城、杭州中央、南京金陵中环等浩瀚精良项目的订单。

尤其2014年才成立的Lead 8,近年来和新鸿基、华润、喷鼻香港置地、喷鼻香港新天下互助紧密,多个项目定位重奢级别,风头正劲。

2018年开业的深圳湾万象城,由LEAD 8卖力建筑和室内设计

2021年开业的前滩邃古里,是5+Design的代表作品

反倒是过往“一时瑜亮”的RTKL和凯里森,由于都出售给了同一家集团,竟然在2016年正式合并,并更名为CallisonRTKL。

不过本日看来,这次联姻至少在海内层面并没有带来“1+1大于2”的结果。
合并后,杨砚出走成立了森摩建筑,而接连折损多员大将的CRTKL,在海内高端商业的市场份额也逐渐被其它后起之秀所不断蚕食。

除了事务所的分分合合,这个阶段海内的购物中央还涌现了三个趋势:

一是TOD商业大行其道,与地铁轨交的接驳成为了购物中央的标配,并进一步影响了商业平面和垂直动线的组织;

二是阛阓或者街区不再是独立存在,集超塔写字楼+购物中央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发达发展,带动了英国的福斯特、美国的KPF、喷鼻香港的王董国际等善于超高层建筑的事务所也进入零售商业建筑市场,分到了一杯羹。

2020年开业的重庆金沙天街,6座塔楼上盖+4轨合一TOD,为设计提出了极其繁芜的课题

三是过快的规模化发展和批量化复制,让消费者对标准化平面、统一化室内风格涌现了审美疲倦,从政府到开拓商,再到消费者,都在呼唤一些分歧凡响的项目涌现。

这三个特点,也让有中国特色的商业建筑设计,与美国的郊区购物中央设计涌现了明显的差异。

并因此给到了更多本土建筑师,以及一些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但过往并不以零售建筑设计有名的事务所在海内大显技艺的机会。

这也就进入到了第四阶段,也是海内购物中央末了的高速发展周期:

大师跨界,非标崛起

如今大家习惯用“非标”来形容那些长得不一样的阛阓。
而非标商业的快速成长,既有市场需求和业主想法的变革,也和背后的设计师,很多不再是零售商业项目出身有着莫大关系。

或许他们的平面布局、动线组织不足专业,但打破常规的视角和处理手腕,反而创造了别出心裁的空间感想熏染,成为了年轻人们拥抱反差感的地方。

2015年,一篇《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在豆瓣上火了,让阿那亚成为了新时期的商业地产之神,也让所有的文艺青年都记住了董功的名字。

阿那亚的孤独图书馆 阿那亚的孤独图书馆

只管董功的直向建筑,仍旧主攻文化类项目,但他的成功也让更多业主以为,要打造地标,不一定非要找科班商业建筑设计师。

2020年,杭州天目里重磅亮相,这座被誉为“海内新一代商业创新浪潮中的先锋”的园区商业综合体,是普利策奖得到者、意大利建筑大师Renzo Piano在海内的首个作品。
他的苹果手稿,也跟随着天目里的破圈而广为外扬。

“我们的电梯不通地下车库,进出一定要穿过地面层的户外空间,由于Piano希望用此方法‘逼迫’人们在高下班的路程中享受一下子绿意。
”这种反效率的设计在过去的二十年或许会被冠以“不专业”“反人性”的评价,但却正踩中了这个重视体验超过效率的时期感情风口。

Renzo·Piano的天目里设计手稿 Renzo·Piano的天目里设计手稿

当然,跨界大师们的作品并不虞味着“100%的成功”。
在上海,普利策奖得到者,法国建筑师Jean Nouvel操刀了恒基·旭辉天地,英国设计鬼才Thomas Heatherwick则主导了天安千树的设计;在重庆,Moshe Safdie打造了海内首座横向摩天算夜楼——重庆来福士。

三位大师的作品,给项目带来了流量也带来了争议

这三座从方案阶段就带有强烈网红属性的阛阓,至今仍旧时时时会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争议。
更大胆的方案,或许永久都是和更强烈的赞颂与批评伴生的吧。

而随着开拓业务的大量萎缩,除了华润、邃古、龙湖等头部商业地产开拓商还有一定数量的待开拓商业项目,新增阛阓数量和仍未暴雷的开拓商数量一样急转直下,也造成了两个新的趋势:

一是大牌建筑师的沙场重新建项目逐渐转移向了存量商业的焕新。

从几年前佐藤大主导的华润时期广场改造、青山周平参与的百联TX淮海翻新、到如今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和隈研吾事务所共同主持张园东区改造等等……

不再比拼一张白纸上的商业方案,而是谁能拥有更强的旧场翻新能力,或许就有机会在商业设计领域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空间。

张园改造效果图,估量东区将于2026年底亮相

二是许多小业主的小项目出圈,带动了很多“非著名设计团队”的发展。

类似宁波的DEMOHOOD、成都的REGULAR源野等项目,受到项目投资限定,都没有聘请大牌团队。
但随着项目的走红,不仅是运营团队成为了诸多论坛和甲方的座上宾,背后的设计师也得到了更多和更大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2021年开业的REGULAR源野,用“清冷感”美学,实现了商业吸引力

黄金岁月逝去,故事还将连续

从1993年到2023年,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2,237亿元增长到了471,495亿元,翻了38倍,购物中央数量则从0增长到了6,000余个。

这短短三十年的韶光,是海内商业地产从西学东渐的舶来品,到大干快上的复制扩展,再到在地化成长和演化的过程。

受限于篇幅,我们无法穷举每个时期的全部参与者,包括Aedas、Arq、10 Design、P&T Group、Sybarite、AECOM、PHA、PCPA、梁黄顾、吕元祥等浩瀚鼎鼎大名的事务所,也未能细细展开,他们也都在神州大陆上留下了诸多精良的商业作品。

来自英国的Sybarite,是SKP系列项目的“御用设计团队”

透过这些耳熟能详的项目和公司名称,我们能看到时期趋势的烙印,也有人和组织的变迁。

本日,商业地产的黄金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商业和空间的故事却不会剧终。

就像从前曾被伊东丰雄夸奖为“日本最有能量的新锐建筑师”的平田晃久,在全体“失落去的三十年”里,他的代表作品都是胶囊旅社、凑集住宅等小型建筑,险些没有落地过1,000平米以上的大型公建。
却就在最近,凭借东京原宿HARAKADO项目“一举成名天下知”!

2024年4月开业的东京原宿HARAKADO

岁月会无情地侵蚀那些和自己不同频的人的年华,但也为善良地给那些坚守自我的人留下发光的窗口。

未来的三十年,是内卷成精的中国设计师们漂洋过海,对外输出;还是一批坚守的“前辈”或者 “后浪”,用爱而不是AI,创造新一代的消费场所?

韶光会给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