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大足区邮亭镇,“邮亭刘三姐鲫鱼”老板刘著英在烹饪鲫鱼。通讯员 曾亦嘉 摄/视觉重庆
城口老腊肉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赵孝春在检讨烘烤的腊肉。(资料照片)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南川区石溪镇盐井村落,恍如瑶池,美不胜收。(资料图片)特约拍照 瞿明斌\视觉重庆
江津区先锋镇花椒栽种基地绿意盎然。(受访者供图)
秀山“龙凤花烛”传承人陈建友制作的龙凤花烛。(受访者供图)
核心提示
近日,住房和城乡培植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村落庄培植工匠培训和管理的辅导见地》,提出大力造就村落庄培植工匠,为全面履行村落庄培植行动供应有力人才支撑。
去年底,重庆公布了第一批100名巴渝村落庄工匠创建造就名单,他们中不仅有雕刻、彩绘、刺绣、剪纸等手工艺人,也有大足邮亭鲫鱼、丰都麻辣鸡块、城口老腊肉等耳熟能详的巴渝美食从业者,以及花椒栽种、生猪养殖等农业领域的能人。
这些工匠上榜,他们在各自领域如何别具匠心?近日进行了调查采访。
老手艺注入新创意,工艺品卖得火
2月6日,巴南区石龙镇大兴村落,鞭炮劈里啪啦响起,院坝内摆起长桌宴,村落民欢欢畅喜欢迎龙年春节的到来。
表面的繁盛热闹繁荣,丝毫没有影响到木雕厂内的周奎:他左手扶住圆木,右手持握刻刀,刀尖滑过,带起阵阵木屑,狮头、鹿角、蛇身、鱼鳞、鹰爪等形态尽显,一条木龙呼之欲出。“按照传统工艺,这件作品已完成得差不多,但我们还要在个中嵌入灯带,让木雕兼具不雅观赏性和时尚感。”他说。
周奎是巴南区非遗周氏木作代表性传承人,他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就从事木作雕刻。周奎的父亲周成文是村落里有名的木匠,作为周氏木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乡亲们的家具大多都出自他手。
随着屯子生活水平提升,大家更乐意购买成品家具。活路越来越少的周成文,只能到周边区县做点散工。2013年,周成文的腰椎间盘突出又产生发火,只能在家养病,他担心这项手艺后继无人。
那时,周奎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已有两三年,在一家电视台担当动画实行导演,回家探望父亲时,他提出了辞职回家做木雕的想法。
“‘铁饭碗’不要,回来跟这些木头打交道?”周成文最开始持反对见地。
周氏木雕涉及平面雕、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立体雕等多种雕刻技艺,大学学习了干系专业的周奎想传承推广周氏木作。这与周成文的想法不谋而合,终极答应传授技艺。
由于生产量小,加之发卖前没有做宣扬,第一年父子二人卖出去的木雕并不多。
周奎做了两方面努力:一是成立重庆古御工艺品有限公司,引入不同工种的木雕工师傅,在大兴村落扩大了木雕厂的生产规模;二是在洪崖洞景区开设专卖店,作为展示窗口,以此提升产品的有名度。
在发卖过程中,周奎创造,客户多以中年人为主,年轻人以为木雕太“老古董”。他开始从产品设计上探求打破口,在圆盘木雕的背面,特意设计了一道凹槽,用于安顿灯带。这种改变让产品更显生气,还增长一丝浪漫氛围,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
此外,周奎还将木雕工艺用于制作女性手提包的吊坠,同时将这项技艺与扎染结合,生产出木雕扎染挂饰,并在家具制作上,将木雕、榫卯等工艺领悟,推出木雕的时尚手工艺品和创意家居,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
上榜的百名巴渝村落庄工匠中,除周奎外,还有47名工匠属于手工艺种别。他们在传承老手艺的同时,新添了浩瀚创意。
“彭水苗绣”代表性传承人李绍玉,推出了苗绣蝴蝶胸针,作为苗绣传统衣饰的饰品;“大足剪纸”传承人粟未希,在纸张材质上做起了文章,新增金箔剪纸样式;秀山“龙凤花烛”传承人陈建友,在传统龙凤花烛技艺上,创新制作了寿星公花烛、仙桃花烛等系列花烛产品……这些工艺品都卖得很火。
巴渝美食拓展家当链,农人赚得多
在巴渝村落庄工匠的名单中,有四分之一是重庆传统美食的从业者。
“重庆是美食之都,村落庄工匠不仅传承发扬了巴渝美食文化,还通过一道道美食拓展、延伸落发当链。”市村落庄振兴局人力资源处干系卖力人先容。
“邮亭刘三姐鲫鱼”老板刘著英也没想到,祖传的手艺,会带动大足区邮亭镇4000亩稻渔基地发展。
清朝咸丰年间,邮亭镇是主要驿站,打尖住店的相继而来。村落民刘汝德瞅准机会,用自创的红烧鲫鱼杀入市场,推出了“邮亭刘鲫鱼”的招牌。
上世纪90年代初,刘汝德的曾孙女刘著英在邮亭镇开设了第一家邮亭鲫鱼餐饮店。开业时,店里只有两张餐桌,每天只有10来斤的销量。邮亭镇没有人养殖鲫鱼,她须要定期到周边州里购买。
随着成渝高速公路通车,处于公路下道口的刘三姐鲫鱼店,逐渐成了往来司机的食堂,刘著英每天能卖出三四百斤鲫鱼。一些村落民嗅到商机,公路两旁的不少商铺都挂上了“邮亭鲫鱼”的招牌。
邮亭鲫鱼火了,原材料的供应却成了问题。“镇上近30家鲫鱼店不抢客户,却到其他乡镇‘抢鱼’。”刘著英说。
邮亭镇把稳到这一情形,引入了重庆咏熹餐饮文化有限公司,发展了300多亩稻渔基地。
“我们还按照每亩不低于100元的标准,发放补助资金,并供应鲫鱼苗,鼓励村落民在稻田养殖鲫鱼。”邮亭镇副镇长石代军先容,目前全镇共发展4000亩稻渔基地,均匀每亩能产出150斤鲫鱼,未来邮亭镇还将打造万亩稻鱼当代化养殖示范基地。
去年,邮亭镇还组织咏熹公司、刘三姐鲫鱼店等多家单位成立邮亭鲫鱼家当协会,推出鲫鱼调料,并联合西南大学,研发邮亭鲫鱼系列预制菜。
邮亭鲫鱼家当链的打造不是个例。上榜的传统美食工匠,用一道道美食,助力当地家当链延伸。
例如,范一逵是丰都麻辣鸡块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丰都环绕这道美食,构建起集饲料生产、蛋种鸡养殖、雏鸡孵化、蛋鸡养殖、肉鸡养殖、肉鸡屠宰、土鸡加工于一体的家当链;又如,“城口老腊肉制作工艺”第四代传承人赵孝春,历经40余年将老腊肉打造成城口的美食名片,近年来城口从选育、养殖、屠宰、加工等环节,实施城口老腊肉标准化生产,并通过打造老腊肉展览馆、老腊肉非遗工坊、老腊肉小镇等办法,推动农文旅领悟发展。
传统农业引入新技能,产品品质好
除了上述两项种别外,巴渝村落庄工匠名单中还有一项栽种、养殖业种别。该类别的工匠通过利用新技能,让农业增产提质。
江津区先锋镇是全国最大的青花椒栽种镇,被誉为“全国花椒第一镇”。这份名誉,离不开九叶青花椒栽种与加工技艺传承人肖国林主持发明的“九叶青花椒矮化丰产技能”。
1983年,肖国林卖力在先锋镇推广栽种九叶青花椒。当时,由于产量不高,起初青花椒的推广事情并不随意马虎。
“影响产量的缘故原由紧张有两方面。”肖国林先容,一是花椒树太高,高达6米;二是由于树冠较大,导致花椒树栽种密度太稀,一棵树就要占地8平方米多的地皮,打药、杀虫、采摘都未便利。
肖国林打算改良青花椒的栽种技能,但刚开始却没有头绪。一位村落民建筑新居的经历给了他灵感——庄家运输建房材料的小路旁栽种了花椒树影响通畅,他便把挡路的枝条砍掉。没想到,第二年花椒的果实更大,产量也更高。
受此启示,肖国林考试测验对花椒树进行矮化处理,第一年矮化三分之一,第二年再矮化三分之一,终极将树高掌握在2米以内。树变矮了,占地面积就小,栽种密度提升,产量也因此增加。
肖国林主持发明的“九叶青花椒矮化丰产技能”,使花椒产量提高了35%。如今,先锋镇共有5.6万名椒农栽种九叶青花椒,栽种规模达12.8万亩。
在栽种、养殖业种别中,还有20余名工匠与肖国林一样,在新技能的加持下,提升农业的产量和质量。
云阳县鑫焘菊花栽种股份互助社理事长冉秀清,探索出种苗“断尖技能”,使得每亩菊花增产几十斤;重庆果之王园艺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贵虎,研究出脱毒组培快繁技能,已经成功运用于樱桃、桃子、柑橘、草莓、生姜等果蔬作物;重庆美健达农业开拓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冠军采取气调包装技能,打造出“忠州土猪”牌气调包装冷鲜猪肉系列产品,与“白条肉”比较,保鲜期更长,口感更佳。
手记>>>
让更多“鲁班”站上村落庄“C位”
过去,谈及村落庄工匠,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泥匠、瓦匠、木工、电工等传统职业,他们奔波在乡间,用一技之长钻营生存。
在全面推进村落庄振兴的大背景下,村落庄工匠被授予了更多义务——一技傍身,不再仅仅只为养家糊口,还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推动村落庄特色家当发展、助力宜居宜业和美村落庄培植的任务。
在第一批巴渝村落庄工匠创建造就名单中,有非遗工艺的传承人,有烹饪美食的大厨,还有田间地头的“土秀才”。
农业当代化的一个主要特色,便是家当的高度专业化。巴渝村落庄工匠的创建造就,专业人才供应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今,村落庄工匠的内涵正不断丰富,电商主播、农业经理人、无人机飞手等“新农夫”,为村落庄发展带来了新鲜血液,他们有望成为新一批巴渝村落庄工匠人选。
比如,鲁应葱是奉节本土的屯子“网红主播”,从2020年到现在,每年农产品直播带货的发卖额都超过了1200万元;在沙坪坝区中梁镇庆丰山村落,农业经理人张金鑫把一片荒废的果园方案打造成家庭农场,开业后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0万余人次;梁平区荫平镇光华村落机手李世飞,凭借无人机等农机的操作技能,每年为5万亩农田供应社会化做事……
期待越来越多的村落庄“鲁班”能站上“C位”,助力宜居宜业和美村落庄培植,推动村落庄全面振兴。
干系新闻>>>
“十四五”期间
重庆将创建造就1000名巴渝村落庄工匠
2月18日,从市村落庄振兴局获悉,“十四五”期间,重庆将环绕特色餐饮、传统食品、刺绣印染、雕刻彩绘、传统建筑等领域,创建造就1000名巴渝村落庄工匠,100名巴渝村落庄工匠名师、30名巴渝村落庄工匠大师。
“创建造就范围紧张为从事村落庄工艺、传统工艺、村落庄手工业以及能够扎根屯子、传承运用传统技艺发展村落农户当,并带动农人就业创业的技能人才。”市村落庄振兴局干系卖力人先容,其最大的特点便是要“持证上岗”。
个中,巴渝村落庄工匠需持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从事传统技艺事情为紧张收入来源;巴渝村落庄工匠名师需取得中级技师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专业技能中级职称,或被付与县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巴渝村落庄工匠大师需取得高等技师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专业技能高等职称,或被付与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为支持巴渝工匠的创建造就,我市出台了一揽子配套政策。
首先,对参加教诲培训的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工具、高校毕业生等人群,在知足上述条件的情形下,按规定给予创建造就支持。
其次,对巴渝村落庄工匠和巴渝村落庄工匠名师、大师领办的传统工艺特色家当发展项目,通过评审后将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村落庄振兴项目库。
此外,对认定为“巴蜀工匠”村落庄驿站和巴渝村落庄工匠领办创办的巴渝村落庄工匠事情站、名师事情室、大师传习所等,将统筹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定点帮扶资金等现有资金政策给予支持。
新重庆-重庆日报 苏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