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劏房”顾名思义是将一个单位分隔为多个房间出租。多年来持续关注房屋议题的喷鼻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郑泳舜对回顾,十多年前“劏房”环境尚算可以,但由于市场需求太大,一些业主便将“劏房”越分越小,居住环境也很不理想。
单亲妈妈李仲意便是跟5岁的儿子住在深水埗一间不敷10平方米的“劏房”内。李仲意向展示的视频可见,由于空间有限不得不“厨厕共用”——马桶旁放着碗筷和电磁炉,沐浴亦在同一空间进行。更困扰他们的是房间位于顶层,每逢暴雨便会漏水,“前两天漏水把床都淋湿了,我和儿子只能在地板上睡了几天。”李仲意坦言,担心恶劣的居住环境会影响孩子的康健,两年多前已申请公营房屋(公屋),目前仍在轮候中。
根据特区政府早前公布的数字,现时有大约22万人居住在约11万个“劏房”单位,当中不少人如李仲意般正等待公屋。而截至2024年6月尾,公屋一样平常申请者的均匀轮候韶光只管已缩短,但仍需5.5年。
事实上,过去数年间,从特区政府至民间组织均在不遗余力地办理房屋问题,帮忙基层改进居住环境。郑泳舜剖析指,特区政府的房屋政策涵盖多个方面、涉及不同阶段,为“劏房”户供应全方位的帮忙,他从中看到了特区政府办理房屋问题的决心。
一方面是大刀阔斧地觅地建屋,增加公屋供应,从源头上降落“劏房”需求。房屋局局长何永贤早前表示,特区政府已觅得足够地皮,知足未来十年内约308000个公屋单位的供应目标。
同时,为尽快补充短期公屋供应不敷的缺口,特区政府主导兴建“简约公屋”,并推出过渡性房屋项目,可供应的单位数目均颇为可不雅观。郑泳舜相信,在这些方法下,公屋供应将在未来几年逐步稳定,公屋轮候韶光回落将只是韶光问题。
另一方面,改进现时“劏房”户的居住环境,亦被特区政府视作当务之急。加强现时针对“劏房”安全的司法行动、订立“劏房”居住环境的最低标准、撤消劣质“劏房”,以及为“劏房”户设立“社区客厅”等方法相继出台,由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担当组长的“办理劏房问题”事情组也已完成为期10个月的调研,向行政主座提交报告。郑泳舜说,在经由深入调研,即将发布的新一份施政报告或会针对“劏房”出台更切实有效的政策。
除此之外,郑泳舜建议特区政府着眼于完善房屋供应阶梯,比如适当调度公私营房屋供应比例,“当公屋供应稳定后,一些居民住了十年后,生活有了改进,也有了一些积蓄,特区政府便可以透过火歧的操持帮助他们购买居屋或私楼,将空出来的公屋供应给更有须要的人。”郑泳舜以为,长远而言,这才是一个康健的办法让每个有须要的市民都能享受不同的房屋供应,也只有这样,才可真正从根本上旋转喷鼻香港的房屋困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