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就问我,他的父亲年前去世的,今年的清明节能不能扫墓。而且他还听人说“新坟不过社,三年不立碑”的说法,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新坟扫墓有哪些讲究呢?本日我们就一起来理解下吧!
以前确实这种说法在我国流传很广,但是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却并不知道了,尤其是对付“社”是什么不太理解。
实在这里的社,指的便是春社。这在古代也是很主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在甲骨文上就有对春社的干系记载,迄今已经有超2000年的历史了。
个中在商朝、西周期间,春社紧张是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只是在后来才逐渐演化成为了敬拜地皮神的日子。没错,春社便是敬拜地皮神的日子,由于“社”便是敬拜的意思。而在春社日祭拜地皮神,紧张是为了祈求好收成,希望当年风调雨顺,安然康健无灾,粮食能丰收。
关于春社日,如今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便是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打算,所谓戊日这是属于干支纪日中的一个单位,古人是用十干支和十二地支两两组合来打算韶光的,个中按照干支顺序以60日为一循环,如某日用干支纪日法记为甲子日,则越日为乙丑日,三日为丙寅日,以此类推。
而戊则是,即是以天干“戊”为开头的日期。因此以此来推算的话,春社日期大约在立春后的第41天至第50天,也便是在公历的3月16日至27日之间,而春分节气是在公历3月20日或21日,以是社日也是在春分节气前后。不过在有些地方,春社日是在农历的仲春初二、仲春初八,或者是仲春十二、仲春十五日。
这样的话,新坟不过社就比较好理解了,指的是亲人去世不满三年,就都是算新坟,这样按照传统习俗,在清明节俭墓的时候应在春社日之提高行。而通过老黄历可以查阅得到2024年的春社日是在公历的3月15日,农历的仲春初六日。如果当地有这个习俗,就要在3月15日之前给去世不满三年的亲人上坟。
听一些老人说,在过去关于新坟扫墓还有一句顺口溜:“新山第一年不过社,第二年不过清,第三年正清”,即新坟第一年是不能晚于春社日,而第二年扫墓就不能晚于清明节当天,到了第三年就可以在清明节当天扫墓了。
但是各地的习俗也不完备一样,在有些地方新坟第一次上坟在清明前十天,第二次在清明前一天,第三次则在清明后的10天里都可以。
而且时期不同了,现在很多地方都没有这个习俗了,有些为了图方便,都是新坟、老坟一起给祭扫了。
二、三年不立碑,又是何意?在我国清明节不只是扫墓,不少地方还有选择在清明节的时候,给故去的亲人们立碑。不过关于立碑,也是有讲究的,那便是新坟如果不满三年,也是不能立墓碑的。
“三年不立碑”的说法,并不全是迷信的思想,更多地表示了科学与崇奉的交融。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新挖的坟墓地基尚未稳定,如果过早立碑,确实存在倾倒或倾斜的风险。毕竟以前立碑也是家族的大事,不仅要提前查好日子,而且还要找石匠精心用石头打制墓碑,每一件事都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
如果立的墓碑不久就倾斜,或者是倒塌了,这不仅是对逝者的不敬,也可能给家族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三年不立碑的做法,既符合科学事理,也表示了对逝者的尊重。
而且在过去对逝者立碑是有很多讲究的,不仅新坟三年不能立碑,如果年事不满60岁的也不能立碑,或者是客去世他乡、意外身亡的也不能立碑等。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思想不雅观念的变革,丧葬习俗也在逐渐演化。比如在北方很多地方,就基本都是采取火葬了,连坟地都没有了,自然不须要立碑了。
而在南方,有些地方虽然是坚持传统的土葬,但是立碑的规矩也没这么多了,好些地方都是亲人过世不久,就给立碑了。在你的家乡还有这些规矩吗?新坟都是如何上坟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