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5日8时26分,中心气候台在微博发布的照片​​显示,熟习的黄色再次弥漫在北京城中,但尘埃中的建筑依然清晰可见。

与2023年比较,2024年的沙尘景象显得沉着。
按照沙尘景象的分类,我们熟习的黄色只能归为“沙尘景象”。
华北人口密集地区没有直接“吃土”,社交媒体上关于沙尘暴的谈论也降温了。

早在2024年2月,中国气候局就在新闻发布会上预测,2024年春季,北方地区沙尘景象过程次数将靠近或偏少,总体沙尘强度较弱。

这种减弱可能是另一场非常景象事宜的结果。
多位学者向南方周末剖析,2024年2月,沙尘暴常见源头蒙古国遭遇了50年一遇的特大雪灾。
积雪一度覆盖了90%以上的陆地面积。
这恰好会导致春季土壤条件更好,推迟沙土的涌现并减轻严重程度。

2024年北京遭遇沙尘气候楼宇仍然清晰可见

这并不虞味着沙尘暴的威胁已经消逝。
相反,这场反常的雪灾和日益频繁的沙尘暴一样,也是环球变暖背景下极度景象的结果。

沙尘暴《小年》

早就预测4月15日涌现沙尘景象的可能性,但终极还是不太强。
当日18:00,沙尘暴蓝色预警解除。

至此,2024年第四次沙尘景象过程已经结束,持续韶光约3天。
根据沙尘景象等级的划分,只要有扬尘飞扬,就构成沙尘景象,但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以下才能称为沙尘暴。
在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地区,今年春季目前以沙尘或浮尘为主。

这与2023年同期的情形明显不同。

2024年伊始,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表示,2023年将是近十年来北京空气质量受外界沙尘影响最严重的一年。
整年共有30天受到外界沙尘直接影响。
个中,4月中旬发生一次严重沙尘污染过程,造成重度六级污染2天,五级重度污染2天,四级中度污染1天。

不少专家预测,2024年已被确定为沙尘暴“小年”。
据国家气候中央环境气候办公室主任张碧辉统计,截至4月15日,今年春季沙尘景象过程次数(4次)比2000年以来同期均匀数少1次,比 2023 年少 3 个。

对付未来情形,国家景象中央研究员刘如斯表示,4月至5月,估量我国北方沙尘景象过程次数为5-7次,与去年同期比较靠近。
较常年同期(6.7倍)或略少于2023年同期(9倍))较少; 有1~2次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过程,强度普遍较弱。
均匀沙尘景象日数3~4日,比常年同期少,比2023年同期(6.8天)少。

但南疆、内蒙古中西部等少数地区仍涌现沙尘暴景象。

2024年2月17日,吐鲁番市鄯善县一收费站,交警供应纸板和胶带,对被沙石砸碎的汽车车窗进行“修补”; 3月27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右旗苏尼特发布沙尘暴赤色预警,天空被沙尘染成橙色。
当地政府紧急采纳歇工、停课、停产、停业方法; 4月13日下午,内蒙古满都拉口岸沙尘形成一条百米长的线。
“沙墙”,能见度降至不敷500米。

纵然没有遮天蔽日的黄沙,沙尘暴依然在以肉眼看不见的办法威胁着人类的康健。
兰州交通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副教授米卡莱·菲隆奇克把稳到,4月14日,兰州的空气质量指数靠近500。

2024年3月27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连出入境边防检讨站出入境管理民警冒着沙尘暴迅速检讨放行通关车辆。
视觉中国/摄

狂风雪减少沙子?

不幸的是,极度景象A的缓和可能只是极度景象B专横獗的副产品。
在沙尘暴常见源头蒙古国,罕见的雪灾间接改变了沙尘暴的进程。

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蒙古国持续遭受严重雪灾。
据红十字会与红月牙会国际联合会称,这次狂风雪的规模创下了过去50年来的最高记录。
磨难严重时,全国90%的地皮被冰雪覆盖,最深处达60厘米。
部分地区涌现寒冷,气温低至-47℃。

当地韶光2024年2月22日,蒙古国,寒冷的景象里展示着传统的蒙古包帐篷。
视觉中国/摄

影响沙尘暴的成分常日有三个:风强度、地面土壤湿度和地表植被覆盖度。
长期积雪会影响后两个成分。
米莱见告南方周末,大雪覆盖的沙漠表面不易起沙,间接降落了沙尘暴的强度。
此外,随着景象变暖,地表冰融化,水分也有助于滋养植被。
这些植物的根系有助于防沙、固土,还可以减少沙子排放。

但降雪并不能完备肃清沙尘暴的风险。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魏可见告南方周末,如果气温升高、地皮解冻,沙尘仍会产生。
“今年3月以来,我国北部与蒙古邦交界地区气温较高,还是有利于沙尘发展的。
因此,目前还很难说沙尘景象会若何。
”可能。

蒙古有着分外的地理位置。
沙化地皮一旦暴露,很随意马虎成为沙尘源。
米莱说,蒙古位于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之间。
西伯利亚高压干燥寒冷,有利于沙粒的形成,而阿留申气旋则影响大气压力和风向,间接影响沙尘暴的强度和方向。

沙尘暴是否进入中国取决于蒙古气旋的方向。
魏克表示,中纬度西风带发生扰动后,一样平常会形成逆时针蒙古气旋。
蒙古气旋的后方将会涌现非常强烈的西北风,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将蒙古的沙尘带入中国。
3月27日旁边的第三次沙尘景象过程是由蒙古气旋东移引起的。

薄弱的蒙古高原

蒙古国在冬季常常遭遇雪灾,以至于英语中用“dzud”一词来专门描述蒙古国的雪灾,其发音在蒙古语中是“灾害”的意思。

蒙古国雪灾类型较多。
除了特大降雪外,今年冬天的另一个特点是“白灾”和“铁灾”同时发生。
“白灾”是指积雪太厚,畜生吃不到草; “铁灾”是指地面结冰、牧场结冰。

雪灾之下,牧民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据蒙古紧急情形总局统计,截至2024年2月下旬,已有超过200万头畜生去世亡。
去世亡的紧张缘故原由是缺少饲料。
雪灾也威胁着人类。
2023年11月至2024年3月,蒙古紧急部门收到至少89起失落踪职员报告。

景象转暖,但牧民更害怕夏季干旱和冬季狂风雪的同时发生。

如果干旱导致牧草稀缺,畜生在夏季无法储存足够的养分,那么它们度过隆冬的希望就更渺茫了。
不幸的是,干旱和冰冻温度在蒙古高原变得越来越普遍。

蒙古环境和旅游部发布的2018年报告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蒙古国雪灾强度有所增加,估量未来冬季降雪量将增加10%至14%。
报告主编巴特贾加尔·赞巴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北极变暖后,冷空气与南方暖空气的温差缩小,导致北极的冷空气减弱。
两者碰撞形成的极地高空急流,让更多的北极冷空气进入蒙古。

另一方面,蒙古高原正在经历不屈常的气温飙升。
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陈云及其团队最近揭橥的一项研究创造,蒙古高原已成为北半球升温最快的陆地区域,是均匀速率的三倍。
高温引起的干旱会杀去世地表植物,使地皮干燥疏松。
终极,在气旋的影响下,变成了一场超过国界的沙尘暴。

据蒙古国科学院2015年调查显示,蒙古国77.8%的地皮已涌现不同程度的荒原化和退化。
这背后既有景象变革的成分,也有人为成分的成分。
"大众年夜众与环境研究中央创始人马军见告南方周末,蒙古国几十年来的采矿和放牧活动导致地皮严重沙化。
高原景象本就敏感薄弱。
“随着环球景象变暖,蒙古高原呈现出温暖干燥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了这个本来就薄弱的地区的薄弱性。

2021年,蒙古启动了“十亿棵树”操持,到2030年栽种10亿棵树。
2023年,蒙古林业部门报告称,截至当年10月,已栽种了4150万棵树。
今年,蒙古国储备了近6300万棵树种和树苗。

但对付遭受沙尘暴困扰的"大众年夜众来说,现在乐不雅观还为时过早。

魏克说,蒙古南部有大面积的戈壁沙漠。
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敷50毫米,不适宜树木生存。
在适宜植树的地区,与字面意思的“防护林”不同,植树不能直接拦截海拔数千米的沙尘运动。
紧张防止水土流失落,防止局部结沙; 而且,防护林的浸染必须长达10年。
须要几十年的韶光才能看到结果。
“中国可以与蒙古国开展更多经济互助,帮助蒙古国逐步从传统畜牧业、采矿业向做事业和高新技能家当转型,腾出被毁坏的地皮。

南方周末 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