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娘热心地指示找上门来拜师学艺的年轻人 周西岳 摄

中新网湖北秭归3月19日电 题:湖北秭归:“三闾刺绣”出“深闺” 老技艺抖擞新活气

作者 周西岳

一根普通的棉线,一块粗糙的棉布,在湖北省秭归县仙女坪村落一群农妇手中,变成了精美绝纶的艺术品。

湖北秭归三闾刺绣出深闺 老身手焕发新活气

绣娘们聚在一起磋商花样,琢磨绣艺 周西岳 摄

这种古老的民间刺绣兴起于汉代,在两千多年的民间传承中,以屈原出生地秭归县屈原镇乐平里一带最具特色,故而被称为“三闾刺绣”。

“三闾刺绣”线条繁复,纹饰对称、脱形写神、寓意丰富,代表作品有“端午龙舟”“双龙抢珠”“八桃献寿”等100余种。
刺绣手腕紧张包括挑花、课花、斗花、掇花、平绣五种,历史流传的针法多达100多种,至今仍被传承利用的仅剩10余种。

绣娘展示三闾刺绣作品 周西岳 摄

“以前没钱给娃娃买衣服,都是手工缝制、手工绣花,从衣帽鞋袜到背娃的攀带(一种背婴儿的围布),都会绣上各种图案。
”“三闾刺绣”非遗传承人李圣秀先容,绣娘们都没读过书,不会写字,就用手中的针线绣出看到的花鸟鱼虫、生活场景,以及祖祖辈辈流传的传说故事,让大山里的岁月多一份美好与希望。

仙女坪村落现在仍会“三闾刺绣”传统技艺的20多人都己年过五旬,个中年事最大的谭国菊老人已80多岁,可她仍舍不得放下绣花针,“绣了一辈子,眼睛都快瞎了,可还是想绣,就戴着眼镜绣。

李国群是村落里最早将“三闾刺绣”商品化的绣娘。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她将绣上各种图案的婴儿用品卖给附近村落民,不少村落民在她这里订货。
近两年开始,有城里人购买绣品用于收藏,去年李国群挣了近两万元。

“一幅大的双龙抢珠绣品要绣上整整一个月,最多只能卖1000多元,年轻人嫌费眼神、挣钱慢,不愿学。
”李国群有些惆怅。

“现在能拿起绣花针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为了实现‘三闾刺绣’的活态传承与长效保护,我们正在逐步勾引‘三闾刺绣’与市场对接。
”秭归县非遗保护中央卖力人先容,该县“慢工绣艺”绣品公司以三闾刺绣为根本,开拓的抱枕、座垫等系列手工刺绣产品颇受欢迎,得到“2018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慢工绣艺”公司卖力人成为热爱刺绣,数次到仙女坪村落拜师学艺,与“三闾刺绣”结下不解之缘。
在成为的推动下,通过带学徒办法,全县50余名女性节制了“三闾刺绣”基本手腕,利用业余韶光制作手工艺品,月增收2000元以上。

在“三闾刺绣”从深山走出,推开市场大门同时,“慢工绣艺”公司也陷入了发展瓶颈:订单纷沓而至,产品供给速率却跟不上。
“目前,仍以零散化事情办法,知足不了传统手工艺作品的批量生产。
”成为说。

为了促进传统工艺振兴发展,让非遗文化、传统工艺更好地进入市场、融入旅游家当和精准脱贫,3月中旬,秭归县己启动“三闾刺绣”传统工艺技能培训,第一期报名女姓达70余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