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湿”理解有多少?
怎么判断自己需不须要祛湿?
现在就让杨烜年夜夫带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并先容一些你可能没试过的祛湿方法。
01
祛湿,要心腹知彼
中医中的“湿”分为“内湿”和“外湿”,本文紧张论述饮食起居失落调导致的“内湿”。
你湿气重不重?
湿重的人随意马虎困倦嗜睡、口黏多痰、颜面多油、腹胀肥胖、就寝打鼾、小便不适、舌苔厚腻等。但是这么多症状如果只有一两个,还是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湿气,怎么办?先看舌象:
两个湿气较重的舌象图
第一个湿热,第二个寒湿
除了舌苔分辨外,还教大家看一个大略的特色:大便。
《黄帝内经》记载“湿盛则濡泻,甚则水闭浮肿”,大略来说便是湿气重的人,随意马虎大便不成形或偏软,包括大便粘滞不畅、先干后软、日行数次、随意马虎腹泻等等。也便是说,每天上厕所的时候不雅观察一下自己大便是否正常就能大略判断自己有没有湿气。
那么多湿气,哪来的?
每天都说湿气重,你的湿气到底哪来的呢?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水湿的产生,根本缘故原由在于脾胃气虚、运化失落调。中医讲“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不节、过食五味、减肥节食等不良饮食习气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化气无源,气虚不能推动水液代谢则会结束为湿。
既然脾胃是产生湿的关键成分,那么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气便是祛湿的紧张方法,规律饮食、适量均衡就显得尤为主要。应只管即便少吃生冷寒凉、煎炸油腻,多食五谷杂粮、康健应季之品。
02
大寒湿之年的祛湿思路
2024甲辰年从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剖析,土运太过,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是一个土亢寒湿之年,对付原来湿重的朋友更是一个寻衅。
《素问.六元正编年夜论》:“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濡泻血溢。”
《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盛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积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
土运太过,脾湿加剧,土亢乘肾水,土亢侮肝木,脾系、肾系、肝系疾病较往年高发。这里请教大家几个祛湿的方法,帮助大家康健地度过今年这个寒湿之年。
01 脐疗祛湿
在我们的身体上,有一个内外相通的特殊的“窗口”——肚脐。肚脐所在之处即为神阙穴。
中医认为,“脐为五脏六腑之本,元气归藏之根”。肚脐是神阙穴所在,属于任脉的穴位,是“血脉之蒂”,为精、气、神、血往来之要,是元神出入之阙庭,有回阳救逆、开窍苏厥之功效,故名神阙。
肚脐皮肤较为薄弱。正由于如此,肚脐最随意马虎感想熏染风寒湿邪,以是老人家常说肚脐别着凉,便是这个缘故原由。
温养肚脐,对临近胃、肝胆、胰、肠等器官脏腑疾病皆有浸染,可以治疗腹痛、腹泻、脱肛、急慢性胃痛、胃下垂、执拗性呃逆、功能性消化不良、结肠炎等病症。
祛湿方法推举
在睡前用附子理中丸(大蜜丸)填塞肚脐,用胶布大略固定,药物通过脐部神阙穴缓缓接管,可有效改进寒湿体质。
为什么附子理中丸能祛湿?
附子理中丸是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一条古方,是在《伤寒论》理中丸根本上加附子一味组成的,其组方有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组成。方中制附子大辛大热,可补火助阳,温暖脾肾,为君药。
因此,它不仅能祛寒湿,还能助阳益气,对付寒湿型的腹痛、腹胀、痛经也有很好的缓解浸染,历经千年,至今在临床依然非常受捧。
02 药浴泡脚祛湿
药浴泡脚可以通过热力和药力,把体内的寒湿通过汗液“逼”出。春天,可以适当选用艾叶、花椒、生姜、桂枝、川芎等辛温发散的药物足浴泡脚。
但要把稳水温不宜过高,韶光不宜过长,过饥过饱都不宜进行,程度以微微汗出为宜,出汗后把稳避风保暖。足浴发汗最好选择满月前后气血较为充足的时候进行。
03 食疗祛湿
《素问.六元正编年夜论》:“其化上苦热,中苦温,下苦温,药食宜也。”
根据《黄帝内经》中甲辰之岁苦味+温热的用药原则,日常食疗可以选用陈皮、白术、焦神曲、厚朴等苦温燥湿;砂仁、豆蔻、紫苏、生姜、花椒等辛温胜湿;茯苓、薏苡仁、冬瓜、五指毛桃等甘淡利湿之品。
下面,给大家推举2个食疗方:
陈皮紫苏茶
【材料】陈皮5克,紫苏5克。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燥湿。
白术茯苓冬瓜汤
【材料】白术8克,茯苓15克,冬瓜300克,猪骨300克,生姜3片。
【功效】健脾祛湿、利水消肿。
04 晒背祛湿
太阳晒背是补充阳气最大略有效的方法,程度以微微汗出为佳。后背有“阳脉之海”的督脉及人体最长、范围最广的足太阳膀胱经及其他阳经循行,可以通过背部腧穴接管来自大自然的能量,借用阳光为自己“充电”,阳气充足有助于水湿代谢。
05 运动祛湿
中医有句话叫“动则生阳”,运动有助于阳气的升发和运行。推举慢跑、爬山、打太极拳等柔和舒缓的运动办法,并且一定要在白天进行,由于晚上运动不利于阳气潜藏,随意马虎造成阳气耗散、阳不入阴,导致精神亢奋、影响就寝。
如果您考试测验了很多方法仍旧搞不定,就最好咨询年夜夫调理吧。末了,分享一个临床治疗的案例。
案例分享
患者朱某,48岁,体胖多痰,多汗乏力,餐后腹胀,就寝欠佳,大便不成形,舌苔厚腻,气虚痰湿体质,服用中药后诸症缓解、精神状态改进。以下是患者反馈的截图。
中医在健脾祛湿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甲辰之年祛湿刻不容缓,您学会了吗?
提醒:本文为医学科普,供读者参考学习,中医看病需辨证论治,如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