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禁新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
严格环境准入哀求。新改扩建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要严格遵照家当方案和政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环评、项目环评、节能审查,以及产能置换、总量掌握、区域污染物减少、碳达峰等干系哀求实行,原则上采取清洁运输办法。严禁新增钢铁、铸造、水泥、平板玻璃(不含光伏玻璃)等产能,合理掌握垃圾发电产能,涉及产能置换的项目,被置换产能及其配套举动步伐同步关停后,新建项目方能投产。
2025年煤炭消费比重低落到60%
坚持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控新增耗煤项目,原则上不再新增自备燃煤机组,按哀求支持自备燃煤机组履行清洁能源替代。对支撑电力稳定供应、电网安全运行、清洁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的煤电项目及其用煤量应予以合理保障。煤炭占一次能源花费的比重呈逐年低落趋势,到2025年,哈市煤炭消费比重低落到60%旁边。
积极推进燃煤锅炉淘汰改造。将燃煤供热锅炉替代项目纳入哈尔滨市城镇供热方案。哈市原则上不再新建35蒸吨/小时以下的燃煤锅炉,9区建成区不再新建65蒸吨/小时以下的燃煤锅炉。
履行散煤污染管理 设定禁煤区
持续推进清洁取暖和。因时制宜成片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和,确保群众温暖过冬。从热源侧和用户侧“两端动手”,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在热网覆盖不到的地区,推广高效清洁取暖和前辈技能。
到2024年,城市和县城建成区清洁取暖和率达到100%,实现热源清洁化、散煤污染管理和建筑节能改造三项目标。依法将整体完成清洁取暖和改造的地区划定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防止散煤复烧。
积极推进散煤污染管理,履行散煤污染管理,加大民用、农用散煤替代力度。加快履行散煤源头减量、散煤清洁替代、供应能力提升和根本举动步伐保障等“四大工程”,以棚户区、城中村落、城乡结合部、屯子等为重点,按照散煤替代“一片一策”,履行散煤污染管理。设定禁煤区,强化散煤输入管控,从严管控发卖网点,清理整顿现有煤炭经营单位。加强煤质监测,严厉打击煤炭储运、发卖、利用环节违法行为。到2024年,9区棚户区(含自供热居民楼)散煤实现“清零”;9区城中村落居民住户完成241.55万平方米迁居改造或清洁能源替代散煤;县城、屯子居民住户分别完成241万平方米和738.02万平方米清洁能源替代散煤。2025年全市散煤用量比2020年减少50%。
城市公共交通清洁能源车辆基本实现全覆盖
按照搜聚见地稿,提升机动车绿色低碳水平。连续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运用。以公共领域用车为重点推进新能源化,公交、出租、物流配送、轻型环卫等车辆的新增或更新推广利用新能源汽车。推进全市公共交通、公务用车电动化进程。在火电、钢铁、煤炭、有色、水泥等行业和物流园区推广新能源中重型货车,发展零排放货运车队。加快充电举动步伐培植,力争到2025年,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60%,城市公共交通清洁能源车辆基本实现全覆盖,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20%旁边。
2025年哈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哈市将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持续强化秸秆还田离田作业质量。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做事体系,通过市场化运作,提升家当化能力。到2025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加强秸秆禁烧管控。加强秸秆禁烧管控的监管督查,开展秸秆点火重点时段专项巡查,综合利用卫星遥感、高清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手段,提高秸秆点火火点监测精准度。各区、县(市)加强协同合营,结合污染传输情形开展联动,切实保障环境空气质量。
严管餐饮油烟 培植专用烟道
加强餐饮油烟、恶臭异味污染管理。严格居民楼附近餐饮做事单位布局管理,加强油烟扰民源头掌握。拟开设餐饮做事单位的建筑应设计培植专用烟道。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履行管理举动步伐第三方运维管理及运行状态监控。综合管理恶臭污染,加强部门联动,因时制宜排查整治群众反响强烈的恶臭异味扰民问题。对群众反响强烈的恶臭异味扰民问题加强排查整治,投诉集中的工业园区、重点企业要安装运行在线监测系统。
供热期错峰起炉 强化大气环境司法监管
坚持供热期错峰起炉。根据锅炉大气紧张污染物排放数据、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在保障民生的条件下,辅导各供热企业在气候条件相对有利于污染物扩散情形下错峰起炉。
提升大气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培植完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加强数据联网共享。按照国家统一支配,合营做好沙尘调查监测和遥感能力培植。根据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掌握须要,加强涉VOCs重点化工园区、家当集群等大气环境监测。开展非甲烷总烃监测,加强光化学产物和衍生物、交通环境空气监测能力培植,连续开展颗粒物组分监测。
强化大气环境司法监管。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考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和《考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严厉打击第三方检测机构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每月发布区级环境空气质量通报
哈市将加大环境空气质量信息公开力度,每月发布区级环境空气质量通报。重点排污单位及时公布自行监测和污染排放数据、污染管理方法、环保违法惩罚及整改等信息。将排污单位和第三方管理、运维、检测机构弄虚作假行为纳入信用记录,定期依法向社会公布。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生产、入口企业依法向社会公开排放考验、污染掌握技能等环保信息。
龙头新闻·生活报:张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