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市场环境周期“上风在我”的宝贵窗口期,提升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水平,重视海内造船标准格式条约的推广适用,积极争取适用海内法、选择海内议办理机构处理涉外合约轇轕

文 |《瞭望》新闻周刊 高爽 张博群 武江民

涉外造船合约暗藏“霸王条款”、造船业境外仲裁“十案九败”、船东恶意撤单船厂“赔了夫人又折兵”……《瞭望》新闻周刊近日采访多家造船企业、行业专家理解到,我国造船业涉外合约轇轕胜诉率低,造船业在合约规则方面长期存在“失落语”困境。

受访专家表示,当前环球造船市场正处上升周期,为我国船企节制条约会谈主动权供应了宝贵窗口期,可探索引入船舶建造如约保险、制订推广新型海内造船行业标准格式合同等办法,提升我国造船业合约规则话语权。

瞭望  提升造船业规则话语权

在中国船舶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拍摄的正在建造的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2024年6月15日摄) 杨青摄/本刊

船企涉外合约轇轕胜诉率极低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造船业保持环球领先态势,造船落成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占国际市场份额均保持天下第一,环球超七成新增造船订单流向中国。

同造船业综合实力占优不相匹配的是,我国船企对外商事会谈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大连海事法院联合行业专家撰写的专项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船企在涉外合约轇轕方面胜诉率极低,九成案件选择在伦敦仲裁,“十案九败”。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统计显示,2008年到2017年造船业下行周期,约有2000起中国船舶企业干系案件在伦敦仲裁,99%的案件以败诉告终,丢失惨重,乃至有企业因仲裁失落利进入破产重整。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随着履历的积累和应诉水平的提升,海内船厂在伦敦仲裁胜诉的案件有所增多,但胜诉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大连海事法院法官郝志鹏表示,目前,中国造船业近九成争议选择在伦敦仲裁的缘故原由在于,伦敦海事仲裁员协会和英国法在国际造船轇轕办理中被更多国家认可。
同时,环球十大船东国中欧美国家霸占六席,海内船企为与日韩等国船企竞争,将条约中的争议办理条款选定为在伦敦仲裁。

长期从事涉外法律争议办理的状师雍春华认为,中国船企外洋仲裁频频失落利,一方面是中国企业对英国法律不足熟习,增加了败诉概率;另一方面,我国部分企业主不雅观上缺少合约风险意识,对条约条款重视不足,为了匆匆成订单“没有原则地让步,诉讼时吃了哑巴亏”。

“霸王条款”为船企埋雷

业内人士表示,涉外合约轇轕胜诉率低暴露出我国造船业在合约规则方面存在“失落语”困境。
长期以来,国外船东与海内船企订立合约时添加“霸王条款”成老例、民营船企面对涉诉轇轕法律风险应对能力弱、海内造船标准格式条约竞争力不敷难推广等,致海内造船业合约规则话语权缺失落。

容忍国外船东隐形“霸王条款”成海内造船交易老例。
雍春华表示,海内船厂在早中期发展阶段因市场地位、产品、技能和规模处于劣势,为和日韩等国船企竞争,在对外商事会谈时放弃一些权利,在工期、技能条件、争议办理条款上频繁让步,形成了所谓“行业老例”。

一家中型造船厂项目部卖力人见告,在涉外合约会谈中,船企常常碰着外洋船东提出苛刻哀求,比如删除业内常见的“存在眇小瑕疵仍需接船”条款,哀求交船质量达到100%合格,不接管供应免费检修等办理办法。
“这意味着船东很随意马虎找情由哀求船企返厂重修,乃至撤单退船。

民营船厂面对涉诉轇轕法律风险应对能力弱。
本刊采访创造,江苏某海洋工程装备公司不仅没有专门的法务风险管理团队,乃至没有设置专门的法务职员岗位,仅依赖外聘状师处理突发的涉诉法律风险问题。
郝志鹏说,2023年,浙江舟山市某船舶修造公司对大连海事法院反响,企业与外洋一家大型船东首次打仗时,船东许可船企方供应条约文本。
然而,该修造公司供应的条约文本不足规范,“仅有两页纸”。
外洋船东当即哀求改用其供应的条约作为正式文本。
“这就相称于把条约规则会谈主导权让给了别人。
”郝志鹏说。

海内造船标准格式条约难以推广。
中国船舶大连造船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邓德君说,为应对船舶企业交易中的潜在风险,我国干系部门曾组织业界专家、学者、状师起草了一系列造船标准格式条约,但海内船厂数量较多,多年来难以实行。
此外,造船条约文本的选用多由市场决定,在船市不好或船东地位较高的情形下,纵然船厂提出条约选用标准,条约也可能被船东修正得面孔全非。

把握窗口期提升话语权

受访专家表示,如何规避、戒备和化解造船条约如约过程中的涉诉法律风险,是我国造船业亟待办理的课题。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院长朱作贤教授建议,我国可探索建立“船舶建造如约保险”,以船企为投保人,船东为被保险人,保障船企对付船东的如约任务。
“这相称于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包括合约签订、合约履行、任务认定、丢失赔付在内的全体造船合约如约过程进行监督,倒逼船企重视订单的合约会谈与管理,降落企业经营法律风险。

大连海事法院院长张国全表示,当前造船业正处于上行周期,海内船企应该从过往因合约规则“失落语”导致的行业性丢失中吸取教训,把握市场环境周期的宝贵窗口期,提升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水平,重视海内造船标准格式条约的推广适用,积极争取适用海内法、选择海内议办理机构处理涉外合约轇轕。

张国全建议,可以在总结接管国内外造船业涉诉轇轕审判及仲裁履历的根本上,探索制订新型海内造船行业的标准格式条约,增强条约适用度、公信力。
同时,行业主管部门可将造船订单条约适用海内法和海内议办理机制作为对国有船企的考察指标之一,对这方面落实到位的企业予以适当政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