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陈凯星、叶前、邓瑞璇
这里是传统农耕文明代表之一,桑基鱼塘成为天下传统循环生态农业的典范;
这里是岭南广府文化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流淌着匠人情怀的制造之都;
……
这里是佛山。熏风古灶里数百年不熄的窑火,映照着城市文化的活态传承;“宁肯煲烂,不可扒慢”的竞渡龙舟,承载着人们勇立潮头的争先精神。
文成武德,千百年来铸就了佛隐士的精神风骨。历史大浪淘沙中积淀下的深厚秘闻,城市血脉中流淌着的发奋图强,让岭南文脉弦歌不辍。
2024年7月7日,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邓晓愉 摄
岭熏风华 古兴今盛
入秋,西樵山下,一树树苍翠的桑叶随着微风摆动。
桑林嵌套着池塘,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这便是2019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主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基塘农业系统。
肇迹于晋,得名于唐。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水网纵横、湖库密布,交通八达,物产丰饶,孕育出中华农耕文明的主要代表之一——桑基鱼塘文化。
2024年7月31日,佛山市高明区桑基鱼塘。姚雄文 摄
充足的雨水和低洼的阵势,使得这里的稻田极易内涝,而佛隐士,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
数百年前,桑茂、蚕壮、鱼肥——独到的生活聪慧办理了人们的温饱。如今,依托国家当代农业家当园,佛山探索基塘农业更新的发展路子,向绿色养殖、精湛加工、冷链物流、休闲不雅观光等百口当链创新发展。
2024年8月20日,顺德名厨制作的顺德名菜碧绿绉纱鱼卷。何冠洪 摄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习近平总布告指出,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精良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聪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身入佛山古韵浓。佛山向称“气标两广的人文之邦”,这里自古学风浓厚,明清期间湛若水、霍韬、方献夫等士大夫在西樵山上兴办书院,才俊辈出。而今西樵山下,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以农文旅领悟向四方游客展示珠三角农耕文明与岭南文化,自然与人文在这里和谐共生。
物阜民丰孕育着佛山独特的人文气质,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在佛山愈加多姿多彩。
佛山顺德是粤菜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桑拿鸡、毋米粥……一个个让人闻之生津的名菜小吃,使顺德佳誉远扬。
“食在广州,厨出凤城。别称凤城的顺德,也是‘中国厨师之乡’。”顺德厨师协会会长连庚明说,顺德美食有名中外,背后是岭南水乡物产丰富的资源特色,是代代相传的“不鲜不食、时时不食”饮食文化,也是佛隐士对生活精雕细琢的热爱。
2023年9月24日,顺德区粤剧曲艺大赛在顺峰山公园粤剧大不雅观园进行。周焯杰 摄
“落花满天蔽月光……”一曲《帝女花》,环抱在岭南大街小巷、公园茶馆。有“南国红豆”美誉的粤剧在佛山发源。如今,粤剧不但是长辈的爱好,还在孩子的心中生根萌芽,孕育出一批“小戏迷”。“在佛山的50所粤剧特色学校里,学生们从入学就开始学习粤剧。这在校园中营造了良好的粤剧传承氛围。”佛山粤剧院院长李淑勤说。
“行通济,冇闭翳。”数百年前,每逢元宵节,佛山家家户户都要手持生菜、风车、风铃走过古通济桥。今日,“行通济”这一民俗依然传承,并生发出举办公益活动弘扬善心善行的新意。
学术、艺术、建筑、美食……百花齐放、美美与共,岭熏风华续写着新的时期篇章。
保留着青石板、镬耳屋的岭南老街,已蝶变成广府文化与当代风貌并存的人气步辇儿街岭南天地。游客可在此品美食、赏粤剧,感想熏染城市魅力。“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相得益彰,传统与当代相融共生,共同推动岭南文化焕新。”岭南天地总经理陈纯说。
文化铸城 潮头争先
“一!
二!
三!
”当清晨的阳光刚拂过岭南大地,佛山鸿胜纪念馆已传来稚嫩有力的习武声。十几名小朋友跟随佛山蔡李佛拳市级非遗传承人李伟峰,一招一式心神专注。
从黄飞鸿、叶问到李小龙,一代代武术宗师早已成为佛山功夫的代名词。作为南派武术的发源地之一,佛山功夫文化源远流长,并与当地数百年来的忠义文化一脉相承。佛山武者,发奋图强、抗御外辱,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文化传承,不仅在技艺的通报,更重在精神的延续。从小深受功夫文化熏陶,如今,李伟峰辞掉高薪事情专心做蔡李佛拳传承人,在多所大中小学责任担当教练。“想让佛山功夫文化和家国情怀流淌在更多青年人的血脉中。”他说。
在佛山鸿胜纪念馆,蔡李佛拳省级非遗传承人黄镇江演示蔡李佛拳。新华社 才扬 摄
习近平总布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傲、理论自傲、制度自傲,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傲。要从弘扬精良传统文化中探求精气神。
近年来,佛山提出要激活功夫文化、忠义文化在内的“十大传统文化”,赋能城市发展。
“武术之城”是佛山闪亮的文化品牌,也是推动“体育+文旅”深度领悟发展的契机。国际咏春拳大赛、粤港澳大湾区武术文化嘉年华、南海武术大赛等赛事活动在佛山举办,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天下各地的武术爱好者云集。
如今,佛山武术人口规模有30余万人,可以说每30人中就有一个人习武。佛山武术也成为弘扬和传承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金字招牌”,传播到外洋176个国家和地区。
秉忠义之魂,立潮头而争先。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佛山的城市精神,也不断涵养着这座城市的崭新气质。
2024年6月9日,不雅观众在不雅观龙舟赛。新华社 刘大伟 摄
“人间大竞渡,水上小烧灯。”
700多年前的一个元宵夜,爱国墨客文天祥在佛山南海不雅观看当地人龙舟竞赛后,写下这样的诗句。
今年的端午节,一年一度的水上“速率与激情”再次上演:40多名龙舟手操纵着25米长的龙舟,在仅有几米宽的S形水道中飞速前行。被称为“水上F1”的叠滘龙舟,屡屡登上短视频平台热榜,吸引大量不雅观众。
为了让“流量”变“留量”,佛山顺势推出了“龙船+研学”“龙船+文创”“龙船+节庆”等系列活动,“龙船+”正在成为一项全新的文旅领悟项目。
弘扬忠义文化、激活龙舟项目……佛山开始找到打开城市文化宝藏的密码。在起源地佛山,醒狮从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发展为如今紧张激烈的当代竞技比赛;穿越五百多年历史烟云,传统的佛山秋色巡游与当代科技文化相领悟,让古老非遗“潮”起来……
2023年,佛山全市接待游客数量、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速均超过60%;2024年以来,两项指标同样实现快速增长。
在岭南水乡狭窄而蜿蜒的河道,充满拼搏精神的佛隐士,正在闯入新的“文化赛道”。
实干兴业 制造向新
在石湾古镇,一条长34.4米的窑炉蜿蜒而下,宛如游龙。窑火烈烈,从500多年前一贯烧到了本日。
这是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熏风古灶,是天下上连续利用至今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被誉为“陶瓷活化石”。这里也是中国当代建筑陶瓷工业化的出发点——我国第一条陶瓷生产线、第一片抛光砖,都源于此。
熏风古灶风景区(2024年7月7日摄)。符诗贺 摄
古灶见证了石湾千年陶瓷文化的辉煌,也见证了佛山制造之都的主要地位。
自古以来,佛山就以制造业著称。通过密布的水网串联起内地与海洋,佛山发展制造业与商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上风。
明清期间,佛山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镇。广东历史学研究者蒋祖缘先容,明清期间佛山是珠三角的冶铸中央,因产品工艺博识、质量上乘,还被朝廷选为军械生产基地。
烈火熊熊、铁声铿铿。在费力实干的佛隐士部下,曾经佛山冶铸、制陶、织造等产品行销四海。
如今“佛山制造”依然深度做事着人们的生活,一脉相承的背后,是一代代佛隐士勤奋不懈、精益求精的匠心实干精神。
“广东要始终坚持以制造业立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习近平总布告在广东稽核时曾强调。
不断几百年来的工业文脉,新时期的佛隐士依然秉持务实进取、勇于创新的信念,续写“佛山制造”的新传奇。
面积仅92平方公里的水乡小镇北滘,搜集了近200家规模以上家电企业,这里每年家用电器产量超过2亿件。
2023年,佛山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打破3万亿元,成为全国第二个、广东首个“工业3万亿元”地级市。佛山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工业强市、制造之都,是佛山永不褪色的标签。当前,佛山正着力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从制造向“智造”转变。
员工在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的原点智能技能有限公司车间操作数控机床(2024年5月16日摄)。新华社 李任滋 摄
借助AI和自动化,企业单条生产线每小时能生产5.2万瓶酱油;传统机床业务转向高端数控“新赛道”;工厂里5G+工业互联网全覆盖……数字化、智能化正在为佛山制造带来新的变革。
历遍浮世忆佛山,千年古镇的文脉依然绵延。如今,这座“能打之城”正是当打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