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勇副教授

摘 要:李公麟《阳关图》是传写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意最早乃至影响最大的画作,并引发苏轼、苏辙、黄庭坚等北宋墨客题写《阳关图》的诗歌。
通过细绎干系文籍史料,可以确定《阳关图》绘制于元祐四年(1089)春,受赠者“汾叟”即长安安氏家族的安师文。
至于苏轼、苏辙、黄庭坚、苏颂、张舜民五人的《阳关图》题诗,都作于元祐四年春,是元祐文人雅集活动的产物。

关键词:李公麟 《阳关图》 安师文 题画诗 文人雅集

王建勇李公麟阳关图及相关题诗考辨2024年第3期总第64期|20240376总第2664期

李公麟(1049—1106)是北宋著名画家,汤垕(约1255—约1317)《画鉴》誉之为“宋画人物第一,专师吴生,照映前古者也”[1],宋濂(1310—1381)《题李伯时画〈孝经图〉后》更称其“集顾、陆、张、吴诸家之长,为宋画第一”[2]。
李公麟与北宋精英文士们交往频繁,字画在个中扮演着相称主要的媒介角色,甚至所绘图画“一时名贤,俱留纪咏”[3]。
他以盛唐著名墨客王维(701—761)的经典作品《送元二使安西》诗意创作的《阳关图》,就曾激起了苏轼、苏辙、黄庭坚等元祐文人的《阳关图》题诗热潮,成为唐诗传播史上一则颇具特色的范例案例。
然因文籍阙载、文献散落等,历来著述对李公麟《阳关图》的绘制韶光,以及受赠者“汾叟”其人其事均语焉不详或考证失落实,由此还造成了干系题诗的系年缺点。
为此,本文试图通过细绎传世文籍,并结合干系新出史料的提示补充,对这些问题逐一予以辨正。

《画品丛书》书影

01
《阳关图》创作考

历代传写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意的浩瀚画作中,以李公麟所作《阳关图》为最早且影响最大。
李公麟在创作画卷《阳关图》时,还题有一首七绝《小诗并画卷奉送汾叟同年机宜奉议赴熙河幕府》:

画出离筵已怆神,那堪真别渭城春。

渭城柳色休相恼,西出阳关有故人。
[4]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
[5]李公麟诗显然是从摩诘诗意中绎出,并反其意而用之,一改忧伤感怆的情调而为宽慰鼓舞。
公麟诗题中明言“小诗并画卷奉送汾叟同年”,可见《阳关图》及其题诗均是送别之作。
但是,目前学界对付两个关涉诗画创作情形的主要问题尚不甚清楚乃至存有异议:一是受赠者“汾叟”其人其事[6],二是画卷并题诗的创作韶光。
今试为考辨之。

李公麟绘画并题诗赠别“汾叟”后不久,张舜民(约1034—约1100)便有长诗《京兆安汾叟赴辟临洮幕府,南舒李君自画〈阳关图〉并诗以送行,浮休居士为继其后》[7],据以得知“汾叟”姓“安”。
实在,安汾叟即元祐间生动于汴京字画鉴藏圈、后来长期任职于西北边地的安师文。
黄庭坚(1045—1105)《跋王立之诸家书》之一曰:

昨见雍人安汾叟家所藏颜鲁公书数卷:《祭濠州刺史文》《与郭英乂论鱼开府坐席书》《祭兄子泉明文》《峡州别驾与李勉太保书》《为病妻乞鹿脯帖》。
乃知文字之美,尽在安氏,藏古书于今为第一。
[8]

雍即雍州,宋之永兴军(今陕西西安)。
这位颜真卿书帖的早期收藏者雍人安汾叟,到了苏轼(1037—1101)、米芾(1051—1107)等人笔下则作安师文,东坡《题鲁公书草》云“昨日,长安安师文出所藏颜鲁公《与定襄郡王书草》数纸”[9],黄庭坚《杂书》之五称“近见安师文有《祭濠州刺史伯父文》”[10],米芾《书史》载“安师文家《争坐位帖》《责峡州别驾帖》”[11]。
既然雍人安汾叟与长安安师文的郡望、活动韶光相同,而且都收藏有颜真卿的名帖《争坐位帖》《祭伯父濠州刺史文》《硖州帖》等,可以肯定安师文与安汾叟本体系一人。
前引安师文好友张舜民字芸叟,汾叟或即安师文之字。

《黄庭坚全集》书影

米芾《宝章待访录·目睹》称安师文所属长安安氏是“长安大姓”[12],足见其家族在北宋期间的声誉名位。
安师文有位兄长名安师孟,即东坡尺牍《答安师孟书》者。
黄庭坚《跋翟公巽所藏石刻》之八有“长安安氏兄弟异财时”数语[13],考游师雄(1038—1097)元祐八年(1093)玄月题《藏真律公二帖后序》云“唐僧怀素书《藏真律公二帖》最号精妙,自五代已来,为予亡友安师孟家藏,后为王思同子孙所有,近岁复归于安氏”[14],而米芾《书史》则称“怀素绢帖第一帖‘胸中刺痛’,第二帖‘恨不识颜尚书’,第三帖‘律公好事’,是怀素老笔,并在安师文处”[15]。
从怀素绢帖的递藏历史来看,安师孟、安师文显属兄弟关系。

安师文生前是西北地区一位小有名气的书法家,近年陕西、甘肃等地出土了数种由他书丹的墓志,如元祐七年(1092)书《宋故清河张君(龚)墓志铭并序》、元祐八年(1093)书《宋故彭城刘君(奕)墓志铭并序》与《宋故通直郎守太子中舍知平定军乐平县事兼兵马都监赠右承议郎韩府君(应)墓志铭》。
而且,安师文还是当时远近有名的字画收藏家,钱勰(1034—1097)元祐九年(1094)四月题《跋颜真卿祭濠州伯父文》就称“长安安氏富蓄法书”[16]。
根据黄庭坚《跋王立之诸家书》之一、米芾《宝章待访录·目睹》等所载,安师文仅收藏的颜真卿书迹至少就有《争坐位帖》《祭伯父濠州刺史文》《祭侄文稿》《疏拙帖》《鹿脯帖》《乞米帖》六种,甚至黄庭坚《跋王立之诸家书》之一赞其“藏古书于今为第一”[17]。

颜鲁公《争坐位帖》初因安氏兄弟析居而被分为前后两份,大概是在安师孟逝世之后,才全部归安师文所有[18]。
安氏在得到《争坐位帖》全帙后,不久便携至京师开封。
对此,米芾《宝章待访录·目睹》有明确的记录:

颜鲁公《郭定襄争坐位第一帖》。
……世之颜行第一书也。
缝有颜氏“守一图书”字印,在宣教郎安师文处,长安大姓也,为解盐池勾当官,携入京欲背,予得见之。
安自云,《季明文》《鹿脯帖》在其家。
[19]

结合米芾《书史》称“元祐戊辰岁,安公携(怀素绢帖三种)至,留吾家月余,临学乃还”[20],知安师文入京裱背字画是在元祐三年(1088)。
同年八月初,米芾就应知湖州林希(1035—1101)约请而为苕霅之游,赴湖途中曾亲撰并亲书《苕溪诗》(全称《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卷末题曰“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21]。
此后直至元祐七年(1092)夏,米芾一贯在湖州、扬州、润州等地[22],那么安师文入京的详细韶光约在元祐三年(1088)夏。

李公麟题诗云“小诗并画卷奉送汾叟同年”,知安师文与李公麟系同年进士。
据钱建律师长西席考证,李公麟熙宁三年(1070)登进士第[23],则此年亦安师文登第之年。
元祐三年入京前,安师文官宣教郎、解州盐池勾当官,上距登第已近二十年,疑非其举进士后之初任官。
安师文之以是要远赴汴京,除为装裱收藏的字画作品,兴许还有更为主要的情由,即回京注拟等待改任,从而谋取更高的职位。
李公麟赠诗题署的安师文职衔为“机宜奉议赴熙河幕府”,“机宜”即管勾或主管机宜笔墨的省称,相称于当代机要秘书的职务。
宣教郎是从八品的寄禄官阶,奉议郎是正八品的寄禄官阶,李公麟题写的应该便是安师文彼时的新任官。
至于其官职全称,即甘肃省华亭市新出郭载元祐七年(1092)五月所撰《宋故清河张君墓志铭并序》题署的“左奉议郎、管勾熙河兰岷路经略安抚都总管司机宜笔墨安师文”[24]。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一载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八月己亥,“改熙河兰会路为熙河兰岷路”[25],李公麟所谓“赴熙河幕府”乃是到当时的熙河兰会路(治所在今甘肃临洮)任职。

《金石萃编》书影

王昶(1725—1806)《金石萃编》卷一三八《李伯时画〈阳关图〉》云“安汾叟,不知其人”,除考证李公麟画并诗大概作于元丰五年(1082),还推断安汾叟、李公麟、张舜民三人当时同在知庆州高遵裕(1027—1086)幕府[26]。
王兆鹏师长西席进一步疑惑安汾叟或即高遵裕幕中的安鼎,并推测《阳关图》创作于元丰五年前后[27]。
前考安师文入京述职是在元祐三年(1088)夏,李公麟绘画并赋诗自然在此年或之后,必非元丰五年。
李公麟诗云“那堪真别渭城春”[28],张舜民诗亦曰“长安陌上多豪侠,正值东风二三月”[29],看来赠别之时恰值春季。
开宝元年(968)八月辛酉,朝廷规定中心考课部门的职责期限是“南曹、铨司、门下省三处磨勘注拟,并点检谢辞等,共给一月限”[30]。
由此看来,安师文回京注拟一定不会勾留太久,次年亦即元祐四年(1089)春[31],李公麟便绘《阳关图》并题诗《小诗并画卷奉送汾叟同年机宜奉议赴熙河幕府》送别。
李公麟该年仍官中书门下省命令所删定官一职,元祐三年春苏轼权知礼部贡举时被辟为考校官,此数年间他一贯身处汴京,而与苏轼、苏辙、黄庭坚等相交甚欢[32],必不得远赴西北边疆任职。

其余,还有一则史料能够更加证明安师文履新机宜笔墨的韶光。
《续资治通鉴长编》哲宗绍圣四年(1097)八月载:“(曾)布曰:‘此人(指安师文)其他才术不可知,然必熟陕西事,范熙在西,论边事多中理,(安)师文此时乃在幕府。
’上曰:‘(范)育乃(吕)大防亲党也。
’”[33]安师文熟习陕西边事,在范育(?—1095)知熙州时作为僚属出谋划策。
《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祐五年六月“先是,知熙州范育言”下有注“育以四年七月十二日除熙州,此称‘臣至本路’,当是四年秋或冬间发此奏”[34],而元祐五年六月辛酉“直龙图阁、知熙州范育为户部侍郎,直龙图阁、知秦州叶康直为宝文阁待制、知熙州”[35],知范育出知熙州是从元祐四年七月至元祐五年六月,四年秋冬间甫到任。
据此,安师文转任熙河幕府该当便是在元祐四年春。

宋代地方官的任期,普遍以三年为一任,任满就要调离[36]。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三载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仲春甲寅,“诏河北、河东、陕西将官并以三年为一任,委经略、安抚司与监司于未替半年前具治状保明闻奏,其职事修举者,令再任,或特奖擢”[37]。
崇宁元年(1102)七月三日颁布的《省台寺监牧守监司以三年为任诏》更明确规定:

内外官并以三年为任,乃元丰旧制。
比岁以来,官守屡易,至有岁内再三改移,暂居官次,突不及黔,时序未更,已闻移去。
……自今后,内自台省寺监,外及牧守监司,宜统统依元丰旧诏,并以三年为任。
如未及成资以上,不得辄有替移。
[38]

《续资治通鉴长编》书影

陕西省西安市新出土的由安师文在元祐八年(1093)七月书丹并题盖的《宋故彭城刘君墓志铭并序》所署官衔为“左奉议郎、前管勾熙河兰岷路都总管经略安抚司机宜笔墨、武骑尉”[39],他在同年十月书《宋故通直郎守太子中舍知平定军乐平县事兼兵马都监赠右承议郎韩府君墓志铭》题署的职衔与之相同[40],可见安师文最迟到元祐八年七月便已任满回到京兆长安。
若从到任治事的元祐四年夏秋间算起,安师文年满离职的韶光还要更早。

安师文在元祐八年旁边任满解职后,有数年韶光或许都赋闲在家,情由是他在绍圣二年(1095)玄月曾偕亲友游览户县紫阁峪,并有摩崖题刻:

安汾叟率程时仲、范君谊游,侄玄之、约之侍。
绍圣乙亥玄月十六日题。
董光宗后至。
[41]

题记所谓“侄玄之、约之”,疑即安师文兄长安师孟之子。
元祐年间,长安地区涌现了一位比较生动的书法家名安宜之:元祐五年清明正书辛育撰《浑忠武王祠堂记》、同年玄月正书黎持撰《京兆府新移石经记》、八年六月正书杜牧撰《阿房宫赋》等[42],今陕西历史博物馆还藏有所刻怀素法帖。
游师雄《刊阿房宫赋记》末署“长安进士安宜之书”[43],或许也是安师文子侄辈。

宋哲宗亲政后曾说安师文“正是吕大防亲党”[44],安师文的赋闲或许就缘于他同废相吕大防(1027—1097)的这层关系。
直到绍圣四年(1097)四月己亥吕大防卒后,安师文才得在这年五月甲子以朝奉郎身份论熙河兰岷边事[45]。
但宋哲宗对安师文一贯心存疑戒,在章惇(1035—1105)、章楶(1027—1102)相继奏请,并经曾布(1036—1107)反复陈说后,绍圣四年八月庚子才勉强赞许“置提举泾原路沿边新弓箭手官,以朝奉郎安师文为之”[46]。
此后,安师文便一贯在西北边疆任职:元符三年(1100),以提举泾原路弓箭手转知泾州[47];崇宁元年(1102),复提举鄜延路弓箭手[48]。
但是,安师文在崇宁二年(1103)玄月特授左朝议大夫、差遣如故之后[49],便不见史料载录其业绩,大概便是在此后不久去世。

《宋史》书影

综上所述,作为送别之作的李公麟《阳关图》,其受赠者安汾叟既非高遵裕的幕僚安鼎,也非平生业绩不详[50],而是长安安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安师文。
至于《阳关图》及赠诗的创作韶光,应在安师文被任命为左奉议郎、管勾熙河府机宜笔墨而离开汴京之际,亦即元祐四年(1089)春。
这一创作背景特殊是创作韶光的确定,为辨正北宋数首《阳关图》题诗的系年缺点,供应了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线索。

02
《阳关图》题诗辨正

李公麟《阳关图》问世之后,仅宋代就有十余位墨客创作了约二十首诗对其反复题咏书写,从而形成了一幅颇具特色的诗画互动图景,不断吸引着衣若芬[51]、张高评[52]、王兆鹏[53]、高建新[54]等文史名家谈论评析。
至于被嵌入这幅图景之中者,不乏苏颂、张舜民、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楼钥等诗文大家或政坛要员。
然而,由于历来著述未能准确考证《阳关图》的创作韶光,大多数题诗的系年不足合理可靠,并造成了干系缺点知识的持续传播和扩散。
有鉴于此,今择取苏颂、张舜民、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的题诗予以辨正。

李公麟《阳关图》原画今已不存,幸得张舜民长诗《京兆安汾叟赴辟临洮幕府,南舒李君自画〈阳关图〉并诗以送行,浮休居士为继其后》对其内容有详细描述,成为后人理解《阳关图》画意的一手材料。
诗句有云:

古人送行赠以言,李君送人兼以画。
自写阳关万里情,奉送安西从辟者。
……长安陌上多豪侠,正值东风二三月。
……为道世间离去人,若个不因名与利。
红莲幕府尽奇才,家近南山紫翠堆。
烜赫豪门当巷陌,潺潺流水绕亭台。
当轩怪石人稀见,夹道长松手自栽。
静锁园林莺对语,密穿堂户燕惊回。
试问主翁在何所,近向安西幕府开。
歌舞教成头已白,功名未立老相催。
西山东国不我与,造父王良安在?……[55]

《张舜民诗集校笺》书影

前文已据诗意论证安师文履新熙河恰值春季,实在诗中还隐含着安师文的其他信息。
“为道世间离去人”直至“近向安西幕府开”数句解释安师文家住终南山附近,本是长安地区的年夜富之家,但为了追逐功名而被迫远赴安西幕府。
“歌舞教成头已白”四句既是指安师文而言,更是墨客自叹之词。
安师文熙宁三年(1070)登第时当已年满二十岁,此时则年过四十却功名未立,而张舜民更是五十余岁的垂垂老者,遂不禁感慨“老相催”。
前考《阳关图》创作于元祐四年(1089)春,张舜民此诗则系该年三月题写,而非是前引王昶《金石萃编》所考证的元丰五年(1082)正月[56]。
张舜民赋诗时,或在甘肃天水任职。
《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祐二年(1087)六月甲午“承议郎、秘阁校理张舜民通判虢州”下有注“三年闰十仲春六日,改秦凤提刑”[57],而元祐五年(1090)三月辛卯“陕西路转运判官游师雄为提点秦凤等路刑狱,提点秦凤等路刑狱张舜民赴阙”[58],是年五月即被命为殿中侍御史,后改金部员外郎。
据此,知张舜民元祐三年(1088)闰十仲春至五年三月间提点秦凤路(今甘肃天水)刑狱,期间还曾为履新熙河途经秦凤路的安师文赋诗送别。

李公麟《阳关图》的文本并非只有一种,既有属于真迹的草本、定本,也有后出的临摹本、石刻本等。
黄庭坚《书伯时〈阳关图〉草后》云:“元祐初作此诗,题伯时所作《阳关图》。
崇宁元年五月,见此草于赵升叔家,殊妙于定本。
升叔,伯时婿也。
时俱系舟于大云仓之达不雅观台下。
[59]山谷先是在元祐间见到了《阳关图》的定本,崇宁元年(1102)五月复在李公麟半子赵升叔处得见草本,且认为“殊妙于定本”。
因此,《阳关图》草本原属李公麟之物,后来落入赵升叔手中,至于安师文获赠的则是定本。
但是,安师文履新熙河时并未随身携带《阳关图》的定本,它反而迅速在京师士大夫圈内传播开来,除黄庭坚曾得见并题诗,苏轼、苏辙、苏颂等也有题诗。

苏轼在赏毕李公麟《归去来兮图》和《阳关图》后,题有绝句《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
孔凡礼《苏轼年谱》系二诗作于元祐三年(1088)十月:“林旦(次中)得李公麟(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苏轼题诗,并有简与旦。
[60]此说颇为学界所认可,如《苏轼全集校注》便认为二诗“元祐三年秋作于汴京”[61]。
考《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其二首句云“两本新图宝墨喷鼻香”[62],苏轼因所不雅观《阳关图》刚完成不久而称“新图”,韶光大概便是在李公麟绘图的元祐四年(1089)春。
更何况,苏轼元祐四年四月便离开汴京出知杭州[63],直到元祐六年(1091)五月才被召返回京师[64],他获不雅观《阳关图》一定不晚于该年四月。
换句话说,东坡题诗应作于元祐四年春。

《苏轼全集校注》书影

苏轼《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还透露出一个主要信息,即林旦(?—1091)是目前可知最早的《阳关图》收藏者。
林旦在元祐元年底至元祐三年夏担当淮南路转运副使,元祐三年六月入朝为右司郎中[65],次年七月转为秘书少监[66]。
他在离开楚州返还汴京前,徐积(1028—1103)还曾赋诗《俊老行送林次中赴都司并序》,诗中所叙内容有元祐初太皇太后高氏重新起用司马光、吕公著等旧党之事[67]。
林旦回朝任右司郎中后不久,便得到了《阳关图》的定本,而且随即约请苏轼、苏辙、苏颂、黄庭坚等赏鉴把玩。
博学多识的政治家苏颂(1020—1101)有诗《和题李公麟〈阳关图〉二首》,其二首联云“三尺冰纨一绝诗,翩翩车马送行时”[68],颜中其、苏克福编撰《苏颂年谱》以为二诗作于元祐三年[69]。
同东坡题诗一样,苏颂二诗也应是元祐四年春所作。
苏颂在元祐二年正月至四年五月间任吏部尚书[70],四年五月迁转翰林学士承旨,则二诗系其官吏部尚书时题写。

苏辙(1039—1112)有诗《李公麟〈阳关图〉二绝》,其一后二句云“谁遣伯时开缟素,冷落边思坐中生”[71]。
曾枣庄《苏辙年谱》未加系年[72],孔凡礼《苏辙年谱》系之作于元祐五年四月[73],实在也是元祐四年春所作,苏辙时官户部侍郎。
孔凡礼师长西席认为,苏轼为李公麟的《龙眠山庄图》题写《书李伯时〈山庄图〉后》,以及苏辙赋诗《题李公麟〈山庄图〉二十首》都是在元祐四年三月[74],或许苏轼、苏辙兄弟乃至苏颂等人的《阳关图》题诗也是在此月。

黄庭坚有诗《题〈阳关图〉二首》,其二首联云“人事好乖当语离,龙眠貌出断肠诗”[75]。
因前引山谷《书伯时〈阳关图〉草后》自述“元祐初作此诗,题伯时所作《阳关图》”[76],古今学者便以为二诗作于元祐二年,如黄㽦(1150—1212)《山谷年谱》卷二一[77]、黄宝华《黄庭坚选集》[78]、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79]与《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80]等。
事实上,李公麟元祐二年尚未创作《阳关图》,黄庭坚必不得在此年不雅观画题诗。
山谷作诗的元祐四年春,仍在秘书省兼史局。
黄庭坚还有诗《题〈归去来图〉二首》,历来也认为是元祐二年所作,如黄㽦《山谷年谱》卷二一[81]、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82]与《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83]等。
前考苏轼元祐四年题《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云“两本新图宝墨喷鼻香”,李公麟《归去来图》与《阳关图》或系同时绘制,山谷题诗的韶光该当仍是元祐四年。

《黄庭坚年谱新编》书影

总之,以李公麟《阳关图》的创作韶光为纽带,并结合干系史事的补充证明,可以辨正苏轼、苏辙、黄庭坚、苏颂、张舜民等所作《阳关图》题诗的系年缺点,并确定诸诗都题写于元祐四年春。
苏轼、苏辙、黄庭坚、苏颂四人之以是题诗且均是绝句二首,乃缘于林旦新得《阳关图》定本后,所开展的字画赏鉴与诗文酬唱活动,堪称元祐文人诸多字画雅集活动的一个缩影。

03
结语

被刘辰翁(1232—1297)誉为“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84]的王维诗作《送元二使安西》,自盛唐起就被谱成乐曲,得到不断传唱吟诵,成为离筵的经典骊歌[85]。
不仅如此,这首经典的送别诗还被多位画家入画传播,构成了一幅从《送元二使安西》原诗到《阳关图》画卷再到《阳关图》题诗的诗画互动图景。
在《送元二使安西》的图画传播过程中,北宋元祐间催生的李公麟《阳关图》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而李公麟《阳关图》及赠诗的渲染传播,愈加引发了其他精英文人的创作激情亲切,从而衍生出苏轼、苏辙、黄庭坚、苏颂等元祐墨客的数首题《阳关图》诗。
本文所校勘的李公麟《阳关图》绘制韶光及受赠者安汾叟的身份,对付透析《阳关图》及干系题诗的创作情形意义显著,特殊是为辨正各种著述的系年缺点供应了极具代价的操作路径。
与此同时,本文发掘出的元祐四年环绕《阳关图》所展开的题画酬唱活动,是组成元祐文人雅集活动的主要内容。

注释:

[1] 汤垕《古今画鉴》,于安澜编《画品丛书》,上海公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418页。

[2] 宋濂《宋濂全集》第四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258页。

[3] 邓椿著,黄苗子点校《画继》卷三,公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第20页。

[4] 孙绍远《声画集》卷一,卢辅圣主编《中国字画全书》第二册,上海字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366页。

[5] 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卷四,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08页。

[6] 吴嘉茵《收藏家安师文与颜真卿书法在北宋的传播》虽确定安汾叟即安师文,然未详细梳理其平生业绩(文载《书法研究》2022年第3期,第129—141页)。

[7] 张舜民著,李之亮校笺《张舜民诗集校笺》,黑龙江公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35页。

[8] 黄庭坚著,刘琳等点校《黄庭坚全集》正集卷二八,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68页。

[9] 张志烈等校注《苏轼全集校注》第一九册,河北公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793页。

[10] 《黄庭坚全集》外集卷二四,第1430页。

[11] 米芾著,黄正雨、王心裁辑校《米芾集》,湖北教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页。

[12] 《米芾集》,第189页。

[13] 《黄庭坚全集》正集卷二八,第762页。

[14] 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〇七《刻怀素帖并题跋赠歌记》,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754页。

[15] 《米芾集》,第124页。

[16] 中国古代字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二册,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17] 《黄庭坚全集》正集卷二八,第768页。

[18] 叶梦得撰,徐时仪校点《避暑录话》卷四,《宋元条记小说大不雅观》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678页。

[19] 《米芾集》,第189页。

[20] 《米芾集》,第124页。

[21] 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三七卷《米芾卷》,荣宝斋出版社1992年版,第98页。

[22] 魏平柱《米襄阳年谱》,湖北公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5—86页。

[23] 钱建状《宋代字画家平生业绩考辨四则》,《新美术》2011年第6期,第41—42页。

[24] 牛时兵《北宋〈张龚墓志〉考略》,《中国书法·书学》2019年第8期,第162页。

[25] 李焘撰,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等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一,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0407页。

[26] 王昶《金石萃编》卷一三八,《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四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版,第2583页。

[27] 王兆鹏《〈阳关图〉与〈送元二使安西〉的图画传播》,《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2期,第1—2页。

[28] 《声画集》卷一,第366页。

[29] 《张舜民诗集校笺》,第34页。

[30]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第207页。

[31] 阎丽川《中国美术史略》云“当李(公麟)的同年安汾叟随王韶出征时,他不但画了《阳关图》……”(公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228页),非为确论。
王韶(1030—1081)卒于元丰四年(1081),安师文非赴王韶幕府甚明。

[32] 杨胜宽《苏轼与李公麟交往考评》,《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17—19页。

[33]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〇,第11638页。

[34]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四,第10680页。

[35]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四,第10679页。

[36] 苗书梅《宋代地方官任期制初论》,《中州学刊》1991年第5期,第119—124页。

[37]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三,第6688页。

[38] 司义祖整理《宋大诏令集》卷一六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17页。

[39] 郭茂育、刘继保编著《宋代墓志辑释》,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338页。

[40] 《宋代墓志辑释》,第350页。

[41] 吴敏霞等《秦岭碑刻经眼录》,三秦出版社2014年版,第234页。

[42] 毕沅《关中金石记》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九〇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51—252页。

[43]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九二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诲出版社2006年版,第442页。

[44]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〇,第11638页。

[45]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七,第11570页。

[46]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〇,第11638页。

[47] 脱脱等《宋史》卷一九〇《兵志四》,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717页。

[48] 《宋史》卷一九〇《兵志四》,第4717页。

[49] 《宋史》卷一九〇《兵志四》,第4718页。

[50] 除前引王昶《金石萃编》称“安汾叟,不知其人”,李之亮校笺《张舜民诗集校笺》(第35页)、衣若芬《宋代题“诗意图”诗析论——以题〈归去来图〉〈憩寂图〉〈阳关图〉为例》(《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16期,2000年3月,第29页)等也认为安汾叟的平生业绩不详。

[51] 《宋代题“诗意图”诗析论——以题〈归去来图〉〈憩寂图〉〈阳关图〉为例》,第1—64页。

[52] 张高评《同题竞作与宋诗之遗妍开拓——以〈阳关图〉〈续美人行〉为例》,《文与哲》第9期,2006年12月,第225—262页。

[53] 《〈阳关图〉与〈送元二使安西〉的图画传播》,第1—7页。

[54] 高建新《诗与音乐绘画的会通——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到〈阳关三叠〉〈阳关图〉》,《文史知识》2018年第2期,第36—43页。

[55] 《张舜民诗集校笺》,第34—35页。

[56] 《金石萃编》卷一三八,《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四册,第2583页。

[57]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〇二,第9784页。

[58]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九,第10585页。

[59] 《黄庭坚全集》别集卷八,第1629页。

[60] 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840页。

[61] 《苏轼全集校注》第五册,第3349页。

[62] 《苏轼全集校注》第五册,第3350页。

[63] 《苏轼年谱》,第878页。

[64] 《苏轼年谱》,第975页。

[65]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二,第10021页。

[66]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三〇,第10393页。

[67] 崔铭《张耒年谱及作品编年》,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49—150页。

[68] 苏颂著,王同策等点校《苏魏公函集》卷逐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42页。

[69] 颜中其、苏克福《苏颂年谱》,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3年版,第316页。

[70] 《苏颂年谱》,第296—323页。

[71] 苏辙著,陈宏天等校点《苏辙集》卷一六,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24页。

[72] 曾枣庄《苏辙年谱》,陕西公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18页。

[73] 孔凡礼《苏辙年谱》,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9页。

[74] 《苏轼年谱》,第865页。

[75] 《黄庭坚全集》外集卷一二,第1176页。

[76] 《黄庭坚全集》别集卷八,第1629页。

[77] 黄㽦《山谷年谱》卷二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逐一一三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894页。

[78] 黄宝华选注《黄庭坚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1页。

[79] 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99页。

[80] 黄庭坚著,郑永晓整理《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江西公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71页。

[81] 《山谷年谱》卷二一,第894页。

[82] 《黄庭坚年谱新编》,第199页。

[83] 《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第471页。

[84] 田艺蘅撰,朱碧莲点校《留青日札》卷三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30页。

[85] 王兆鹏《千年一曲唱〈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传唱史考述》,《文学评论》2011年第2期,第151—156页。

本文原刊《中国诗学研究》第二十三辑,引用请以原刊为准。

王建勇,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揭橥《唐元和墨客邢允中辨误》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奉告删除。

编辑:钱诗仪

校正:朱能意

审核:任 群

●【论文选萃】刘泽华:唐圭璋比拟兴寄托的超越与沿袭——以《唐宋词简释》为例|2024年第2期(总第63期)

●【论文选萃】沙先一:吴梅《诗余选》《词选》评议|2024年第1期(总第62期)

●【论文选萃】彭建楠:选本编纂与清词史图景的当代建构|2023年第32期(总第61期)

●【论文选萃】孙文婷:从流派典范到词史还原——晚清民国“清词壮盛期”之论|2023年第31期(总第60期)

微旗子暗记:shixue-yanjiu

投稿邮箱:

zgsxyjz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