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期间,我们一共赶赴北塘古镇、盐业风情旅游区、生态城万达广场3处演出园地,演出了58个场次,队员和不雅观众们兴致很高!
”天津滨海新区寨上街道高家堡子飞镲演出团秘书长高景生见告,为了准备第十一届汉沽飞镲节,演出团早早就排练,以求展演中完美呈现。
2024年10月1日,天津滨海新区,15支汉沽飞镲军队轮番登台演出。(滨海新区融媒体中央供图)
汉沽飞镲,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初年,最早是天津沿海地区渔民用来敬拜和庆典时民间组织的演出。
“镲”是一种打击乐器,也是配有红绿色绸带等饰品的舞蹈道具;“飞”则指队员表现动作幅度。“在演出时,带着绸子的镲处于飞舞状态,以是叫飞镲。团队中有人打宣传打,有人捧铙伴奏,也有人舞蹈飞镲。”一先容起飞镲,60多岁的高景生滔滔不绝。
“相传祖上渔民出海时,各村落老少都要打飞镲,祈祷亲人安然返航。也有人说,由于渔船相距较远,须要打击鼓镲等通报收网信息。”高景生说,飞镲以大鼓为伴奏,演出者用镲当道具,后来逐渐发展成集音乐、舞蹈、武术等为一体的民间喜庆活动。
2023年2月21日,在天津市水上公园,民间艺人演出汉沽飞镲。新华社 孙凡越 摄
旧时天津沿海渔村落,混居着下海捕鱼的渔民和上滩晒盐的盐工。当地的民俗专家、滨海新区作协主席李子胜见告,飞镲中的不少演出动作,取自渔业生产中的打帆、收网等各种动作,也借鉴了盐业生产中的抬盐、推盐等动作。演出中,舞蹈者会碰击手中铜镲,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舞动的绸带和金光残酷的铜镲如花绽放、精彩纷呈。
“飞镲不是大略的敲击,之以是有魅力,是由于源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同时与时俱进融入了武术动作、舞蹈演出。”李子胜说,汉沽飞镲有非常好的群众根本,民间自发组织了很多军队,表示了汉沽渔业生产和盐业文化的一些风貌,演出生活气息浓郁,地方特色光鲜。
在寨上街道高家堡子飞镲演出团办公室,看到了几张记录了飞镲传承的高氏家族族谱。高家堡子飞镲演出团会长高廷华见告,相传高氏飞镲超过一百年历史,这一技艺由族中先辈创始,不断有子弟传承。
2024年9月29日,天津滨海新区寨上街道高家堡子飞镲演出团办公室,演出者正在舞镲。新华社 杨文 摄
“在百里盐滩,老少爷们儿常常演出飞镲以庆年节。”高廷华说,他的哥哥曾带领着一支演习有素、技艺刁悍的飞镲军队在盐场庆典上大放异彩,从此受到各界群众的欢迎追捧。
2008年,汉沽飞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年,30多名当地队员组成的高家堡子飞镲演出团进社区、学校、企业、机关,组织了300多场活动,参演的爱好者达到5000多人。
高景生说,过去飞镲演出利用好几斤重的镲,但对现在学习飞镲演出的爱好者是不小的寻衅。此外,如何创新艺术表现、让更多年轻人喜好上传统技艺也须要破题。
高家堡子飞镲演出团此前来到一所小学,一些小学生和家长还专门加了高景生微信以便请教。汉沽高庄小学编辑整理了《镲那芳飞》校本教材,改变飞镲口传身授的传承模式,让其在传承中有章可循。
滨海新区汉沽三中的学生、飞镲队队员李亚晴参加了汉沽飞镲节后说:“我学习飞镲3年了,在课余韶光参与飞镲活动,既让我们充分放松、磨炼身体,还能理解到我们当地的历史文化、开阔视野。”
2024年,天津团市委、滨海新区团区委创新汉沽飞镲非遗传承保护,将对部分传统动作进行改良,并与中小学生的街舞、体操等有机领悟。
在继续传统的根本上,百年非遗被授予新的时期内涵、呈现出新的表现面貌,独特魅力正吸引着更多人。(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