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燕玲

国庆假期,位于贵州省从江县的岜沙苗寨,迎来旅游旺季。
一大早,担当讲解员的“00后”小伙王金当就换上青衣、大裤管出门,来到寨门口期待远道而来的游客,其身后是穿着苗族衣饰的岜沙姑娘和头留发髻、肩扛火枪(岜沙持枪获官方特殊批准持有)的岜沙男子。
岜沙苗寨因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和生活办法,被称为“中国末了的枪手部落”。

10月3日,岜沙男子持枪演出,重现古老佃猎场景。
赖景峰 摄

“岜沙间隔从江县城仅7.5公里,但这里仍过着传统的生活办法,吹芦笙、向天鸣枪,是岜沙苗寨欢迎客人最尊贵的礼仪。
”手拿扩音器的王金当话语刚落,悠扬动听的芦笙就响起。
一曲笙歌奏毕,火枪对天鸣放,喜迎来宾。

探访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

寨门迎宾结束,近百名游客跟在王金当身后,一边聆听讲授,一边溜达赏景,从祭拜古树到树葬习俗、从镰刀剃头到苗族婚俗,游客尽情陶醉在岜沙苗寨的风土人情之中。

“国庆节是一年中游客最多的时候,每天有两三千人来岜沙苗寨嬉戏。
”王金当说,村落里有6个讲解员,大家得轮着来才能接待这么多批次的游客。

岜沙,苗语意为“草木繁多的地方”。
步入村落寨,随处可见参天算夜树,青瓦木房的吊脚楼错落有致地掩映在古树翠竹中,三五成群的游客穿梭在苗寨各处,有的在芦笙堂看民俗演出,有的身穿苗族衣饰拍写真,还有的拿着相机拍岜沙人的生活日常。

2024年8月27日航拍岜沙苗寨,错落有致的民居与梯田、青山、云雾相映成景。
吴德军 摄

20多年前,从江县政府开始大力开拓岜沙旅游,让一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苗寨逐渐被外界所知,也让刀不离腰、枪不离手的岜沙人逐渐吃上了“旅游饭”。
2024年1月至8月,岜沙景区接待游客17.06万人次,国庆假期前三天接待游客近8000人次。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王金当,2年前回到村落里发展,带团讲解、主持演出是他的紧张事情。
安歇之余,他还会与家里人一起,下田干农活。

“许多村落民还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只是火枪从佃猎、自保变成了旅游演出的一部分。
”王金当笑着说,由于村落里至今保留着镰刀剃头,以是2000多人的村落寨没有一家理发店。

据理解,岜沙苗寨里的年轻人,一部分像王金当一样,在村落里从事旅游干系事情,一部分外出务工,还有一部分人在景区从事民俗演出。

10月3日,岜沙姑娘们演出苗族传统的农耕劳作舞蹈。
赖景峰 摄

在岜沙苗寨,每天都定时为游客进行民俗演出,当地将苗族芦笙舞、镰刀剃头、婚庆习俗等编排成节目。
岜沙姑娘滚雅喷鼻香2024年才加入村落里的演出队,每逢节假日和寒暑假,她都会随着村落里人一起,在古芦笙堂广场跳起欢畅的芦笙舞。

演出安歇间隙,滚雅喷鼻香有时会拿脱手机拍摄现场视频社交平台,有时会从兜里取出绣片自顾自地绣起来。

岜沙苗寨目前有两支演出队,约有200名村落民加入个中,既熟年父老,也有像滚雅喷鼻香这样的学生以及年轻人。
没有演出安排时,村落民们或是去地里干农活,或是坐在家门口刺绣染布,孩子们头顶传统发髻,光着脚丫在石板路上嬉戏,形成一幅清闲安乐的生活图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