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剪辑 黄志刚
视频加载中...
曾有谚语说,世上三事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意思是说,这三件苦活儿,干活期间不能有少焉停歇。特殊是打铁,其过程呆板乏味,还要面对高温炙烤,每每一件铁器要反复捶打成百上千遍才能成型。
在湖北省监就手柘木乡柘木桥社区,七旬老铁匠龚爱清每天依然过着日出打铁、日落而息的生活。铁锤敲打的铛铛声,已经伴随他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一块块熟铁经由他的巧手,被打造成一件件铁艺用具。截至目前,龚爱清已累计打造铁艺用具10多万件,大多数是农业生产工具,还有些生活用具。
老铁匠龚爱清打造完成的农具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打铁人生,龚爱清也铸造了坚毅的性情。如今,他最大的欲望是,让打铁技艺能够后继有人。
依赖打铁老手艺撑起一个家
“铛,铛,铛……”11月16日一大早,监就手柘木乡下起淅淅沥沥的秋雨,柘木桥社区的老街深处,铁锤敲打的阵阵声响冲破了小巷的宁静。
纵目新闻沿着巷口拐几道弯,寻着铛铛声走去,铁锤敲打的声响越来越清脆。一处二层楼的偏房内,烧得通红的熟铁将阴暗的屋子照亮。屋子不大,除了一些打铁工具和半成品,最显眼的便是那个火势烧得兴旺的打铁炉。
老铁匠龚爱清借助电动气锤打造农具
71岁的龚爱清正佝偻着身姿,有节奏地敲打着铁块。铁锤举过分顶,然后高高落下,一次次的剧烈重击下,炽热的熟铁逐渐变形,并散射出刺目耀眼的钢花。
龚爱清的人生没有钢花那般刺目耀眼,但从14岁当学徒算起,57年的打铁生涯足够让他成为人们心目中受尊敬的老铁匠。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屯子集体经济异军突起。因农业生产的须要,柘木乡兴起了许多集体企业。龚爱清说,在那个年代,屯子的青壮劳动力都盼着能当上铁匠、木匠或瓦匠,就可吃上“商品粮”。
老铁匠龚爱清借助电动气锤打造农具
从小吃苦刻苦的龚爱清赢得了铁匠朱正荣的认可。当时14岁的龚爱清向朱正荣拜师学艺,并顺利进入柘木农具厂,成为厂里12名铁匠中最年轻的学徒。
“师傅拧小锤,我抡大锤,虽然苦,但衣食无忧。”龚爱清回顾说,当时农业生产工具的需求兴旺,农具厂险些每天都是满负荷运转,作为学徒的他每天还能制作四五件农具。
老铁匠龚爱清借助电动砂轮打磨农具
“一个月能拿40元人为,凭我打铁的双手可以养活一家人。”回顾当学徒时的情景,龚爱清的脸上依旧洋溢着自满。他说,每月除了有固定人为,还有45斤商品粮发放。“这在当时是大户人家的生活。”
50多年打出10万多件铁器农具
打铁是一门沉重的体力活,常年在高温铁炉旁抡大锤,年轻的龚爱清经受着身体和生理的双重磨练,很早就磨砺出坚毅的性情。
龚爱清吃苦刻苦的秉性,让师傅朱正荣以为安心。以至于当学徒的5年,朱正荣“手把手”地将打铁技艺悉数传授给了他。
“拿起成品掂量,重量不对就要返工。”龚爱清说,师傅朱正荣对打铁技艺有着严格的遵守,刚上手时,打造的许多工具由于过重或过轻,常常被师傅砸坏,然后回炉再造。
老铁匠龚爱清在捶打纯钢和熟铁
“当时还有些不服气。”龚爱清说,铁匠打造的铁用具,绝大多数是农用具。合格的农具能够帮助农人省心省力劳作,但假如质量不过硬,便是给乡亲们添麻烦。“后来才明白师傅的良苦存心。”
学徒5年期满,龚爱清正式出师,成为柘木农具厂的铁匠师傅。就在那一年,龚爱清娶了同村落一个姑娘,成家立业。
“铁匠无样,边打边像。”这是打铁行当盛行的一句俚语,意思是说,一件铁器从最初的铁块变成终极的样子容貌,须要铁匠一锤一锤敲打。龚爱清说,打铁不仅是个体力活,还是个有门道的技能活。
老铁匠龚爱清在不雅观察火炉温度
打造一件铁器工具,包含选料、烧火、捶打、塑型、淬火等十几道工序。在龚爱清看来,越是大略的工具打造过程越繁芜。他说,他所打造的铁器中,最难打的便是菜刀。“小小一把菜刀,构造最大略,但最磨练铁匠的真功夫。”
将一块熟铁经由高温铸造,加入5%的纯钢后,再次进行铸造、捶打。大约经由1000次反复捶打后,菜刀的刀胚便成型,而这仅仅是菜刀的半成品。
菜刀刀胚的刀口很厚,须要用砂轮打磨后,再用钢铲进行手工打磨开锋。打磨1000多次后,刀口显现出刀刃,再用磨刀石磨10余分钟,一把菜刀才算真正完成,全体过程须要花费半天韶光。
“这就像人生,必须经历精益求精,好钢才能成为好用具。”龚爱清说,打铁57年来,他手中的铁锤统共打造了10多万件铁器,最紧张的还是农业生产工具,如锄头、镰刀、钉耙等。
打铁打出勤恳诚信好口碑
上世纪70年代末,屯子实施家庭联产承包任务制后,柘木农具厂也相应撤销,12名铁匠结束吃“商品粮”的命运,开始自谋生计。
当时的龚爱清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仅有的铁匠手艺让他对养家糊口倍感压力。当时师傅朱正荣的身体条件已经无法胜任每天沉重的打铁生活,而村落民四邻遇上农具破坏又没有地方修理。于是,龚爱清决定重操旧业,为村落民打铁、修农具。
老铁匠龚爱清在火炉旁煅烧熟铁,高温将脸上烤得通红
农具厂撤销后,打铁买卖明显没有之前红火,虽然没有“商品粮”供应,但依赖勤恳付出,龚爱清也能够勉强养活一家五口人。
1991年,龚爱清花费5000元购买了一套二手电动气锤,还将打铁炉的风箱改造成电动鼓风机,将手工锉刀改成电动砂轮……一系列的设备改造让沉重的打铁事情开释了不少压力。
随着农业生产工具机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农具通过机器铸造,不仅看向好,还省心省力。龚爱清的铁匠铺逐步遭受冲击,买卖也逐渐生僻。
后来,几名跟随龚爱清学习打铁技艺的徒弟,还没来得及出师也都相继转业。这让龚爱清一度疑惑:打铁这个传统手艺还须要坚持吗?
很长一段韶光,龚爱清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当仁不让坚守的,源于师傅朱正荣一句嘱托。
老铁匠龚爱清在火炉旁煅烧熟铁
“咱手艺人吃了一辈子百家饭,打铁是不吃喷鼻香了,但别忘了手艺人的本分。”这是朱正荣临终前不久,末了一次给徒弟龚爱清的训话。
师傅没有明确说让龚爱清坚守,但却告诫他,吃百家饭的手艺人不能忘了做事百家的本分。带着师傅的嘱托,龚爱清将铁匠铺开到本日,传承下来的还有师傅爱慕传授的老手艺。
“钢不好,不要钱。”这是龚爱清对老主顾的承诺,也是他打铁手艺的底线。他说,一把好菜刀要将好钢放在刀刃上,农具也是如此。
靠着打铁手艺,龚爱清不仅养活了一家人,还赢得了远近有名的好口碑。在柘木乡,谈起老铁匠龚爱清,险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年长的人还会竖起大拇指表示敬意。
期盼打铁老手艺后继有人
实在,人们对龚爱清的敬意还在于他有一颗不忘师恩的仁心。师傅朱正荣去世后,师娘李从喜独自生活。虽有子女照料,但老人内心的孤寂却无处排解。
“手艺好,性情好,人品更好!
”师娘李从喜与龚爱清同年,但龚爱清丝毫不敢乱了师徒辈分,师傅朱正荣去世后,龚爱清更是敬师娘如生母。逢年过节,龚爱清会亲自上门,将师娘约请到家里,并视为座上宾。
“两家亲如一家,走得很亲近。”李从喜说,平常最欢心的事情便是到龚家里串门,遇上大事、难事,还会听听她的建议。
老铁匠龚爱清的业绩在柘木乡被传为佳话,人们敬仰他的老手艺,更敬仰他的人品。但最让他忧心的便是打铁的老手艺后继无人。
这么多年,师从龚爱清学习打铁,唯一出师的一位徒弟便是大儿子龚雄兵。但后来,龚雄兵嫌打铁不能养家糊口转业做了装修买卖。
1993年,17岁的龚雄兵高中还未毕业,便辍学在家,跟随父亲学习打铁。既是父亲,又是师傅,龚爱清对待龚雄兵自然长短分分外严厉。
对付打铁而言,最磨练铁匠的除了要有丰沛的体力外,还要有十足的目光劲儿。特殊是将纯钢稠浊到熟铁中进行铸造时,火候的把控直接决定钢与铁的领悟度,而判断二者领悟度的主要标准便是钢与铁煅烧的颜色。
龚雄兵依然清楚地记得,最初随着父亲入门时,为了演习体力和目光,常常在铁炉旁一待便是一天。“夏天时烤得让人中暑,但还得练。”
对付儿子的打铁手艺,龚爱清是满意的。如今,已经年逾古稀的龚爱清,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从前。每天,他只能用半天韶光来打铁。
邻居请老铁匠龚爱清打造农具
有时,看到举起铁锤的父亲依然在坚守,龚雄兵还会上前抡起铁锤,帮父亲敲打几下。“机器打造的农具是好看,但有手工打造的耐用吗?”每每奉劝父亲放下铁锤安享晚年,龚雄兵总会收到父亲这样一顿“训话”。
不过,好是,老铁匠龚爱清希望传承打铁老手艺的想法并没有完备落空。监就手柘木乡宣扬委员赵航先容,在推进村落庄振兴过程中,可结合农耕文化陈设展示馆的培植,将打铁这门老手艺作为农耕文化的代表之一,进行艺术化呈现,让人们记住乡愁。
(来源:纵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运用市场下载“纵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供应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