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称之为“赤色”的白木呢?由于他们信奉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成本主义,为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懈努力,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一》白木有两个革命家庭,也是地下贱击队的通讯联结站。还有那些参加平田芋莢塘激战的游击队员,以及组织减租减息抗争战斗的勇士们。这些革命先辈们,用他们的青春鲜血以及生命,铸就了赤色的白木之魂。
韦日省(1855年至1976年) 韦柏盛供应
白木村落革命家庭之一的韦家,早在二十年代就有参加革命的韦日省(1855年至1976年,享年九十一岁),他成年后身材高大威猛,聪颖利索。于1920年毕业于广东省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前身),他崇奉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跟随孙中山战斗,为推翻封建帝国以及军阀统治作出贡献。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仪式 图片/梁罡烙 在广州黄埔军校纪念堂拍摄
由于他作为广东省陆军军官学校“讲武堂”毕业的高材生,练就了一身好身手,深得孙中山赏识。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并担当大总统,韦日省也随之晋升为其贴身卫士,担当卫士通讯排长。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仪式合影】韦日省位置(右7)
在推翻清帝国、建立中华民国的过程中,他追随孙中山并肩作战,中华民国后来曾付与他“为国宣劳”之牌匾及多种勋章。他后来回乡还随身携带一把“马刀”(已遗失落),锋利非常。
韦日省当年唯一保存下来的的牌匾
孙中山师长西席病逝后,韦日省回到家乡任职。当时他担当广东省高州府副官(相称于今茂名市副市长)。在地方任职期间,他廉明自持,受孙中山共产主义崇奉的影响深远,牢记国父孙中山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道仍须努力。”在担当高州府副官期间,他深知国民政府在蒋介石统治下民不聊生,于1940年(时年五十五岁)毅然辞职还乡务农。致力于培养后代。
韦绍裘(1913~1948年)
韦绍裘(1913~1948年,享年35岁),深受其父亲韦日省革命信念的影响,崇奉三民主义。1941年毕业于国民大学师范科后,被派复书宜,任天津区信宜游击队队长。利用传授教化身份作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他执教于锦衣长埇即锦衣小学分校。
1945年调任平田小学校长,他一壁利用传授教化便利,一壁参与中共地下事情。在他家的白木塘面屋建立了游击通讯联结站(下文将详述)。他一壁教书育人,一壁秘密组织游击队,发展地下贱击队员,经他秘密发展的平田有韦家学、白木有韦绍和、韦责任,下面积极发展游击队员,上面密切合营王国强(天津区,粤桂边纵队第十五团团长)、叶锦、罗强、熊辉、亚黎、张八等同道开展游击队事情。
国民党县府于1946、47年对我革命游击区大举扫荡,派出巢共大队长张佐治(髯毛张)驻锦衣小学,对茶山洪冠的革命据点以及参加革命的同道和其家属进行残酷打击。
同时国民党剿共大队利用督学发出《关照》,关照还未知道自己已暴露身份的韦绍裘去榕垌学校开校长会议。不料,韦绍裘刚踏进榕垌学校大门,一群国民党士兵蜂拥而上,韦绍裘因此被逮捕,立即押解到剿共大队驻地——锦衣小学。同被捕的还有锦衣小学西席杨金庭,第二天即被押解至县府镇隆。
王国强、全国明、叶锦、罗强等革命同道及当地革命同道与其父韦日省切磋,操持在押解途中履行营救,但韦日省武断反对。他深明,即便营救成功,国民党剿共大队必定对我地下贱击队履行更为严厉的打击,必定对地下贱击联结站进行大举扫荡,将有更多革命同道和老百姓捐躯。终极,王国强、全国明、叶锦等同道赞许韦日省的理念,取消了营救方案。
韦绍裘和杨金庭被关押在伪县府(镇隆)监狱里。侩子手用尽各种严刑,但国民党根本无法从韦绍裘口中得到任何线索。国民党反动派怒火中烧,终极将韦绍裘处决,捐躯时年仅35岁。家属在整理遗物时创造了一本条记簿,里面记载了他的一首诗:
头可断、血可流,
为埋葬蒋家皇朝,
为民解放把福谋,
甘洒热血写春秋!
韦绍裘用自己的捐躯保护了游击队的安全,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崇奉,同时革命的火种也从儿子的身上得到延续,解放后,他的四个儿子就有三个参军从军:
韦伯基(1933~2021)
宗子韦伯基(1933~2021年,享年88岁),幼年时跟随父亲读书,机警聪颖,胆识过人。1945年开始为游击队送信、送情报。由于他是孩子,年纪小,不易被仇敌创造。解放后,他的祖父韦日省送他去当兵。在部队期间,由于聪明勤奋好学,被提升为部队文工团团长。退伍后,他调到县防疫站事情,期间他带领团队在信宜县建立了许多公社卫生院。由于他在各方面的能力出众,他后来被任命为信宜公民医院影像科的副主任。他在技能上的博识和做事态度的良好,深受病人的尊敬和爱戴,他在医院事情了几十年,直至退休。
韦仲基
次子韦仲基,参军后在南海舰队任机要处处长。退伍后,转业到海南屯昌黄岭农场任场党委副布告兼宣教科科长,后任党委布告兼人事科科长,直至退休。
第四子韦佩基,参军时在铁道部队工程兵。在培植云贵铁路过程中,右眼伤残致失落明。退伍后,他在白木小学任西席,后转至信宜县三和公司任经理,随后晋升为信宜县元件厂副厂长,直至退休。
韦日省一家,早在二十年代就参加了革命。三代从军,个中在推翻封建帝国、军阀统治,以及在解放战役中做出的捐躯,还有解放后为祖国繁荣贡献青春的后代。都在为白木村落的革命历史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白木革命家庭之二
杨仁轩,居住在白木亚辽坪,他一家三代八人参加革命,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以下是他们的功绩及其贡献:
杨仁轩,中共党员,1927年至1949年,怀乡叛逆失落败后,在朱也赤、罗克明、王国强、陈志光、陆明章、叶锦的组织中,在他家建立了地下贱击队交通联结站。他变卖田地和猪牛支持革命活动,一方面积极发动进步人士参加革命,另一方面支持自己的子孙参加革命。他的一家思想进步且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宗子杨万元(杨一士)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参加怀乡叛逆,被捕入狱,受尽严刑,严刑拷打,但他刚毅不屈,没有出卖革命,坚守着革命信念,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
次子杨万荣(杨彪)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罗定中学任党支部布告。为了发展当地的革命,1944年回家乡榕垌榕秀中学任西席,利用西席身份作掩护,发展中共党员,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杨仁轩的女儿杨慧敏、孙子杨天昊、孙女杨永生、杨活生、杨派生也先后参加革命。直至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后(1950至1953年),杨永生任大樟乡乡长(韦责任任文书)。杨仁轩一家三代参加革命,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堪称真正的革命家庭!
综上所述,这两个革命家庭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立下了不朽功绩。他们用自己的精魂谱写了壮丽的诗篇,铸造了赤色的白木。
三、白木游击队联结站之一韦绍裘(上文已略叙)在国民大学就读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被派复书宜,任天津区信宜游击队长。他在国民大学期间深受毛泽东思想和他父亲(韦日省)革命精神的影响,同时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被派复书宜后,任第七保西席,利用西席身份作掩护,在家乡茶山白木塘面建立了第一个游击队交通联结站,指派他堂兄韦绍和任站长(韦绍和当时任白木甲甲长)。联结站成立后,韦绍裘以家访为名义,实际上秘密发展地下革命同道。韦绍和以甲长身份到各家各户理解情形,实际是秘密发动进步人士参加革命。在短短的半年里,白木发展到三十人参加游击队。
左一 黄国强 湛江遂溪人 在茶山当地民浩瀚称呼其为王五叔 图片来源:信宜党史
韦绍裘在白木发展了黎世德(与他是堂兄)、黎显华、韦汉勋、韦责任、冼福南、冼乃昌;在平田发展了韦家学、韦家英;在锦衣发展邝平琪、杨光芬参加游击队。韦绍和(时任白木甲长)所发动的革命同道有:杨金庭、冼成芬、冼桂芬、俞德祥、俞卓辉、俞德寿、韦志兴、韦礼兴、韦礼铨、韦礼贤。这些参加地下贱击队的人都是进步人士,具有一定文化,干事干净利落,机警果敢,有胆有略,有勇有谋。
韦绍裘和韦绍和发展了这些革命同道后,在白木“二帝庙”召开了第一次代表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王国强、叶锦、罗强、熊辉,还有白木和锦衣的部分代表共三十多人。大会由韦绍裘主持,王国强作了主要讲话。会议主题有二:一是成立白木农会;二是产生联结站各组织机构。会议代表选举通过韦礼铨为农会会长。会颠末议定定韦绍裘卖力全面事情;韦绍和为站长,卖力连续发动革命同道;韦责任卖力宣扬事情;冼桂芬、黎世德卖力安保事情;韦志兴、冼成芬卖力筹款筹粮事情。联结站和农会在王国强、叶锦、韦绍裘等同道的精心组织和引领下,密切合营,井井有条地开展革命活动。
地下贱击队同道和联结站庄家职员亲如一家,游击队的王国强、叶锦、熊辉同道在塘面联结站活动了三年。他们白天和庄家职员上山种地,夜里和农闲时组织人们学习《共产党宣言》,宣扬革命道理,总结怀乡叛逆的履历与教训。革命同道和庄家人们共甘苦、共患难。
塘面地下贱击队联结站之拜把兄弟,联结站成立后,革命活动进展迅速。为了革命的胜利,在塘面炮楼有八位革命同道结拜为死活兄弟,他们是:王国强、叶锦、熊辉、亚黎、韦绍裘、韦绍和、韦志兴、韦责任。他们的誓言是韦绍裘起草的:“我们八位结拜为死活兄弟,为推翻蒋家王朝,紧跟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坚持革命,不叛党,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去世!
”宣誓后,八兄弟滴血为盟。白木乃至全体茶山的革命活动,在这个游击队交通联结站的得力干将领导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解放奇迹,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之功绩。
怀乡叛逆失落败后,罗克明、朱也赤、杨万元等撤离分散到边远山区,再次组建游击队。在白木的亚辽坪,他们设立了游击队通讯联结站,杨永生任站长(建国后于1950至1953年任大樟乡乡长,韦责任任文书)。在罗克明、朱也赤、杨永生的组织领导下,联结站发展迅速。他们一方面积极发展进步人士加入游击队,壮大军队,到各村落各户宣扬革命道理,强调“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生活。”
下蓬村落杨立强交通联结站房屋地点 拍摄:梁罡烙
杨永生深入旺埇社发动杨品琛(1947年被捕,在锦衣押解县府时,于锦衣转湾塘被仇敌残杀,壮烈捐躯)加入游击队。随后,他到下蓬头动群众。杨永生通过自身家庭三代参加革命的经历,感化打动了许多人,使他们武断了革命信心。同时,他筹集粮款作为游击队的活动经费,并准备欢迎解放大军南下。杨仁轩一家三代八人参加革命,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劳苦功高,他们的不朽功绩将永久铭记,他们铸就了“赤色”的白木之魂。
五、芋莢塘激战1946年秋,在平田芋莢塘的深秋黎明前,这个小山村落显得格外宁静和阴郁。国民党政府虽已气数将尽,但仍在垂死挣扎,县府派出张佐治为剿共大队长,驻扎锦衣,对游击队进行大举扫荡。我地下贱击队成员:王国强、叶锦、熊辉、亚黎、八仔,以及来自白木、平田、茶山、锦衣各个游击队联结站的韦绍裘、韦责任、韦绍和、冼桂芬、冼成芬、杨品深、黎世德、韦家学、韦家英,他们在三更时分赶到平田芋莢塘。
由于晚上赶路,加之山路波折,大家饥饿怠倦,一到芋莢塘便倒头睡去。只有王国强、叶锦、熊辉、韦绍裘等几位同道在研究“打击剿共大队驻地”的方案。剿共大队驻在锦衣小学,共有二十多名伪兵,张佐治(髯毛张)任队长。游击队同道各抒己见,有的建议白天强攻,有的主见夜间突袭,一时难以定案。谈论正激烈时,已至五更,哨兵隐约看到周围山岗上站着许多人,原来是伪兵已包围芋莢塘。
王国强指挥游击队沉着准备战斗。仇敌越来越近,拂晓时分,双方互不知虚实。仇敌间隔只有四五十米时,王国强一声令下,“打!
”十几支枪齐发,枪法精准的韦责任一枪击倒一个仇敌,激战半小时后,王国强指挥游击队向四周撤退,仇敌只得乱枪扫射,大部分游击队员已顺利撤离。熊辉忽然想起忘拿条记本,意识到条记本若落入仇对手中将透露机密,毅然返回取回条记本,撕烂后吞入口中,不幸被仇敌创造,大胆捐躯。
平田路岔平 双英墓 义士碑正面 梁罡烙 拍摄于2020年
激战第三天,怠倦饥饿的亚黎在平田河跌落淹去世(一说为被当地反动保长推下河里淹去世)。芋莢塘激战中,地下贱击队丢失惨重,捐躯两名同道,部分机密被国民党创造。第五天,游击队将熊辉、亚黎尸首安葬于路岔平山岗,韦绍裘挥笔作诗:
国共激战芋莢塘两位英烈铸辉煌蒋家行将必灭亡共党天下一遍光
每年清明,镇政府组织干部、师生扫墓思念英烈,牢记史名,继续遗志。
六、抗租激战1944年秋,一年一造的秋收,佃户们正忙着收割。白木大埇小山村落却响起了抗租的枪声。为何在这收稻时令发生激战?缘由如下:
白木大埇在国民党期间,佃户所耕田地多为云开地主张某某所有,佃户需交高额租金(四成)。农人所剩无几,遇失落收则受饿。压迫剥削引发反抗,1943年失落收,佃户交不起租,地主扬言若1944年不交租便起耕。农人决定实施减租减息斗争,地主闻讯恼羞成怒。金秋十月,稻谷得收,地主带工人抢收谷子,扬言烧毁庄家房屋。
佃户们早做准备,备粮水,老弱撤离,壮丁和部分妇女留守,准备决斗。地主带仆人和伪兵强收稻谷,佃户沉默,伪兵鬼祟靠近,佃户精准射击,伪兵连滚带爬逃走。地主无奈撤退。
抗租减租枪击战惊动县府,县长调度,裁决免交1943年租谷,1944年起租金减为两成。此战灭了地主威风,奠定了减租减息运动根本。
注:资料来源于1977年游击队革命同道找韦柏盛写“平反资料”时,根据亲自参与者口述整理。
2024年8月,韦柏盛整理编写。 梁罡烙修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