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养云轩10月中旬开放

颐和园最著名的景点当属长廊了,它全长728米,共273间,是当代天下上最长的画廊。
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廊子上。

从2020年起,颐和园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互助,开展长廊彩画病害调查与勘察设计事情。

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曾承担1959年、1979年两次长廊彩画重绘事情,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画工均参与了创作。
这次修缮,园林古建公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央选派参与了1979年的彩画重绘事情的北京大工匠李燕肇,都城建筑工匠王光宾,彩画作匠师张民光、秦书林,油漆作匠师李海先等5位传承人亲手重绘彩画。

颐和园养云轩紫竹院行宫等历史名园部分院落完成修缮将开放

“在对长廊整体建筑彩画勘察过程中,首次创新性地利用了三维数字化勘察技能手段,结合三维数字化信息采集,通过自主软件开拓,对长廊本体彩画的病害现状进行准确记录和剖析。
”颐和园党委布告、园长李晓光先容。

通过近三年的长廊彩画保护修复事情,颐和园长廊取得了较好的修缮质量和效果,整体达到设计预期成效,为后续长廊彩画整体保护修复的推进供应了具有辅导意义的借鉴。

与游人如织的长廊比较,乐寿堂西侧的养云轩显得低调很多。
这座院落里局部还能看到乾隆期间的建筑,光绪期间是嫔妃、命妇、格格的安歇之所。
2023年10月,颐和园完成了养云轩建筑本体及院落系统保护修缮。

“活化利用在装修正造中充分考虑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尤其是对房屋原木构造的保护,新增隔断、灯具、装饰等只管即便不与原房屋构造产生关系,用‘置入’的办法对文物建筑进行装饰装修,既保护了古建筑的风貌,又知足当代利用功能。
同时,充分发挥原建筑室内特色,表示古建魅力,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利用原有地砖及原木构造屋顶,做到尊重原有建筑特色。
”李晓光说,修缮完成的养云轩正被打造成颐和园研究院。
估量将于今年10月中旬正式对游客开放。

紫竹院行宫估量年底前开放

在紫竹院公园西北侧,有一座行宫,是清代帝后去万寿寺和苏州街的驻跸之所,也是北京大运河文化带上一颗残酷的明珠。

紫竹院于2012年完成了行宫及周边院落的修缮,并于2014年8月正式向游客开放,成为公园举办文化展览及干系活动的主要文化展示场所。
后来,行宫的部分房屋涌现了屋面渗雨、油饰破损等情形,2023年至2024年,紫竹院公园按照市公园管理中央的统一支配,启动了紫竹院行宫修缮(一期、二期)工程。

在施工过程中,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坚持“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掩护文物建筑的完全性和原真性。

目前,行宫的修缮事情已基本完成。
一砖一瓦皆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一草一木都散发着历史的韵味。
估量在年底前,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清代行宫”将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广大市民游客面前。

喷鼻香山碧云寺修缮提前竣工

去年的红叶季过后,喷鼻香山公园的碧云寺进行了关闭修缮。

碧云寺始建于元代,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于1954年对外开放,先后进行过几次局部性文物修缮事情,但是关闭修缮还是首次,也是最大规模的一次文物修缮。

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培植折子工程之一,碧云寺罗汉堂、菩萨殿等7处文物建筑修缮项目自2023年开始,修缮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约占全寺建筑总量的三分之一,已经提前竣工,将于近期规复对外开放。

市公园管理中央党委布告、主任张勇先容:“从2013年开始,我们先后完整天坛、北海、中山、景山园内住户腾退,并且收回了被长期占用的景山少年宫区域、天坛泰元门及园林机器厂、颐和园东宫门公交场站、北海漪澜堂古建筑群,完成了中山公园核心区内儿童游乐场、社稷坛内坛东西排房的拆除,历史名园的完全性得到极大规复。
景山寿皇殿建筑群、颐和园须弥灵境建筑群、北海公园漪澜堂古建筑群、天坛南内坛墙及广利门、喷鼻香山革命纪念地旧址等一批重点文物修缮项目也已完成并对社会开放,天坛中轴线原状陈设、北海公园漪澜堂原状式展陈,颐和园益寿堂进京赶考赤色展等吸引了浩瀚游客。

随着颐和园长廊、养云轩,紫竹院行宫,喷鼻香山公园碧云寺的修缮完成,历史名园将以全新面貌欢迎四海游客。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代丽丽

流程编辑:u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