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肇建于1368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迁移转变点。

全体古老的中国正面临着各项冲击与变动,这是个弥漫世变气氛的历史阶段,历史学家称这个社会是“一个新的都邑化、商业化的社会”。
文人隐世而居,百姓安居乐业,贩子建业做生意,匠人一展所长。
文人意见意义旁边下的明代造物时玩受到多变的社会时尚的濡染,受到关注和重视。
个中折扇是时玩不可短缺的一部分,是文人日常生活中的手中必备物,流传于皇宫府第、民间外洋,折扇中的上品也叫作文人扇,怀袖雅物。
扇面,由于尺寸较小,实则是一种公共的艺术形式,它可以由持扇者随身携带和展示,既知足审美乐趣,又作为意见意义和身份的标志。
这把文人扇,看似平凡,却承载着文人的满腹珠玑与诗情画意,是文人精神的象征和寄托。

— 拍品一览 —

Lot 1523

袖中风骨扇骨专题  中贸圣佳2024春拍

明末清初 留青刻佃猎图玉竹扇骨

长33厘米

估价:RMB 5,000-8,000

明代中后期是我国文人扇制作的伊始,也是制扇工艺性与艺术性的高峰。
其时制扇名匠荟萃,每每有佳扇问世,文人仕绅不惜重金以求。
这把明代菊花头扇骨,制作工艺繁复,造型精美新奇,是明代存世罕见的大头型扇骨,不仅具有极高的抚玩性,也是我们研究明代折扇工艺与制式的主要实物资料。

Lot 1524

明 濮仲谦风格花卉诗文玉竹扇骨

长38厘米

估价:RMB 30,000-50,000

明代扇骨工艺精美,形制典雅,是扇骨收藏中极难堪得的珍品,奈何存世量有限,个中品相完美,状态良好的明代存扇更是百里挑一。
这把明代古方扇骨尺寸足有尺二,是罕见的大尺寸扇骨,工艺大气流畅,造型和谐挺阔,为明代古方经典模样形状。
兼且选料上乘,竹丝纹周详平均。
在工在料,处处彰显非凡。

濮仲谦,其名澄,明晚期负盛名的文士匠人,清初尚健在,金陵竹刻创始人。
除擅竹刻外,亦善工犀、玉及漆器。
有关其竹刻风格,清初张岱在其《陶庵梦忆》中夸奖其竹雕:“旧道热肠”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
濮仲谦虚于浅雕等,线条细如毫发。

Lot 1525

清中期 犀皮漆扇骨

长32.2厘米

估价:RMB 10,000-20,000

犀皮漆,变涂,又称犀皮、西皮、虎皮漆、波罗漆,孙吴墓和刘宋墓都出土有犀皮漆器,前者已经十分盛行,这表明其创制或许更早。
唐宋是犀皮的兴盛期,制作出的图案取决于表面起皱和点纹高低起伏的变革。

Lot 1526

清中期 紫檀木扇骨

长30.7厘米

估价:RMB 5,000-8,000

Lot 1527

晚清 莊熊刻 仕女金石玉竹扇骨

长31.5厘米

估价:RMB 5,000-8,000

庄熊,字芷庭,又作芝庭,震泽(今属江苏苏州)人。
清篆刻家。
工治印,善篆刻。

Lot 1528

民国 唐敏石刻 牛郎织女玉竹扇骨

长31.7厘米

估价:RMB 5,000-8,000

唐敏石(约1905-1950)号铁庵。
擅刻竹。
尤擅刻竹折扇骨,长于用槽刀刻阴文。

Lot 1529

民国 张志渔(1893-1961)刻、

马晋(1900-1970)画、

寿石工(1885-1950)题款、

胡佩衡(1892-1962)画扇面 玉竹扇骨

长31厘米

估价:RMB 10,000-20,000

张志鱼(1893-1961),又作张志渔,字瘦梅,号通玄,北京人。
善字画、治印,最精于竹刻,最将名人字画缩刻于竹刻扇骨上,不失落原作精神。
曾刻扇骨八千余柄,成绩极深,是近代北京刻竹第一高手。
范节庵,王竹庵皆出张门。
独创沙地留青皮雕法,曾设“寄斯庵美术社”于北平劝业杨三楼鬻刻,所作以花卉为多。
晚年寄居上海,卒年七十余岁。

马晋(1900-1970),字伯逸,号湛如,又号云湖,别名伯远,从前曾用名马锡麟,室名湛花馆,北京大兴人。
1922年从金北楼学画,善于画马,宗法郎世宁。
兼擅花鸟画,又工书法、刻印,并工做鹞子。
解放前一贯以卖画为生。
解放后任北京画院画师。

寿石工(1885-1950),名玺,字务熹,号印丐、珏庵、悲风、珏公、园丁,别署石公、硕公等。
斋名有蝶芜斋、铸梦庐、辟支堂、绿天精舍、玄尚精庐等。
绍兴人,定居北京。
工诗词、书法、篆刻,均自成一格。
篆刻师赵叔孺、吴昌硕、黄士陵,工稳秀逸,宁静蕴藉。
书法初学欧、米,后参以六朝碑版变革,形成刚劲流畅极富金石之气。
1917年与陈师曾创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后曾在北京女子文理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任教。

胡佩衡(1892-1962),谱名锡铨,别号衡,字佩衡,号冷庵,先后在北平师范、私立华北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艺专任教职。
历任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画会评议,华北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画院画师兼院务委员。

Lot 1530

民国 王竹庵刻玉竹扇骨

长31厘米

估价:RMB 10,000-20,000

王竹庵为近当代刻竹大师张志渔得意学生。

Lot 1531

民国 孙更贯刻 、陆抑非(1908-1997)、王福庵(1880-1960)写稿 玉竹扇骨

长31.5厘米

估价:RMB 10,000-20,000

孙更贯,近代竹刻艺人,张石园入室弟子,孙僧陀之子。
擅字画、精刻印和刻竹,是生动于民国期间的竹刻篆刻高手。

陆抑非(1908-1997),名翀,字一飞,1937年后改抑非。
江苏常熟人,是中国现当代精彩的画家和卓越的美术教诲家。
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等。

王福庵(1880-1960),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浙江杭州人。
当代书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Lot 1532

民国 秦康祥(1914-1968)刻、

潘老兰(近代)书 玉竹扇骨

长30.7厘米

估价:RMB 5,000-8,000

秦康祥(1914-1968),字彦冲,原名仲祥,浙江宁波人,民国近代海派篆刻家、书法家、收藏家、金石学家、古笔墨学家。
寓居上海。
师从海派篆刻大师赵叔孺。
杭州西泠印社的社员。
善于诗文字画,精通古琴。
金石篆刻以精工的风格有名于世。
并热衷收藏历代竹刻,以竹器、印玺收藏之富驰名海内。

Lot 1533

民国 高式熊(1921-2019)刻、

高存道(1876-1960)字画稿、

樊浩霖(1885-1962)等作扇面 玉竹扇骨

长31.7厘米

估价:RMB 10,000-20,000

高式熊(1921-2019),浙江鄞县人。
中国著名书法家、金石篆刻家。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等。

高存道(1876-1960),原名维年,名时丰,字鱼占、存道,号茀亭。
浙江杭州人。
清末秀才,书法四体皆能,兼可治印,擅画。

樊浩霖(1885-1962)),字少云,崇明人。
后随陆恢学习山水画。
工山水。
曾任苏州美专教授。
又善昆曲,工琵琶。
1920年前后在苏州创办冷江画会。
曾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等。

Lot 1534

民国 李卓云(1921-2010)刻、

江寒汀(1903-1963)画稿、

陆抑非(1908-1997)、

马公愚(1890-1969)字画扇面 玉竹扇骨

长31.5厘米

估价:RMB 30,000-50,000

李卓云(1921-2010),江寒汀门婿,随陆俨少学过画,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海上竹刻名家,刻竹以浅刻为主。

江寒汀(1903-1963),名上渔,别号荻、庚元,笔名江鸿、石溪,字寒汀,号寒汀居士,画室称获舫,江苏常熟虞山镇人,近当代画家。

陆抑非(1908-1997),名翀,字一飞,1937年后改抑非。
江苏常熟人,是中国现当代精彩的画家和卓越的美术教诲家。
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等。

马公愚(1890-1969),浙江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百里坊人。
寄籍上海。
本名范,字公禺,后以禺字较僻,遂于禺下加心为愚。
郑逸梅师长西席尝戏之云:公真有心人也。
以字行。
晚号冷翁,因其斋名“畊石簃”,故又署畊石簃主。

Lot 1535

清晚期 于子安刻梅影玉竹扇骨

长31.5厘米 宽2厘米

估价:RMB 40,000-50,000

于子安,绅士俊,又字子庵,江苏吴门人。
据民国期间白文贵著《蕉窗话扇》,为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治扇雕刻名家。
紧张善于浅刻,字体摹仿董其昌。
亦绘山水,偶作篆刻,尤善制博古、金石扇骨,运刀稳健,名噪江南。
擅刻金石笔墨与博古纹饰,富装饰性,笔锋古劲。
常见刻款有“子安氏”、“子安刊”、“古吴子安”、“吴门子安”、“吴子安”等,多无“士俊”钤印。

Lot 1536

民国 金禹民(1906-1982)刻、

胡佩衡(1892-1962)画 玉竹扇骨

长33厘米 宽2.5厘米

估价:RMB 18,000-20,000

金禹民(1906-1982),生于北京姓马佳氏,原名马金澄,字宇民,後以金姓,改字禹民,号宜齐、西桥,别署自耕老人,斋名谦牧堂、长年馆等。
从师寿石工,广涉古玺汉印,擅书法篆刻,尤精印钮雕刻、旁及汉砖、制砚、刻碑、刻竹及瓷器、铜器鉴定。
1939年至1949年为北京大学文学系篆刻导师,1949年後,为故宫博物院书法篆刻专家等。

胡佩衡(1892-1962),谱名锡铨,别号衡,字佩衡,号冷庵,外号胡涂克图,以字行,蒙古族,原籍河北省涿县,因祖辈做粮商,搬家北京。
先后在北平师范、私立华北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艺专任教职,主理过“中国山水画函授学社”,又在北京琉璃厂创办豹文斋字画店。
历任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画会评议,华北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等。

Lot 1540

民国 吴湖帆(1894—1968)画梅、

盛秉筠刻 玉竹扇骨

长31.3厘米

无底价

吴湖帆(1894-1968),江苏苏州人,吴大澄嗣孙。
初名翼燕,字遹骏,后更名万,字东庄,别号倩,别署丑簃,号倩庵,字画署名湖帆。
当代绘画大师,字画鉴定家。
从前与溥儒被称为“南吴北溥”,后与吴子深、吴待秋、冯超然、在画坛有“三吴一冯”之称。
作为鉴定家,他与收藏大家钱镜塘同称“鉴定双璧”。
建国后任上海中国画院预备委员、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

盛秉筠(民国),海上刻竹名家,亦善篆刻,与吴湖帆友善。

Lot 1541

王健制湘妃琴式圆头

2023年

材质:民国湘妃扇大边玉竹扇芯

一尺,十六方

估价:RMB 150,000-200,000

王健为当代苏扇非遗传承人,也是当下苏扇业界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
王健所做苏扇,出古入新,接管传统精华之余,亦能有个人独特的表达,作品既见法度又不乏新意,因而能成为行业的旗帜与风向标。
这件作品为王健于民国旧扇改制而成,选材百年福建武夷山箭竹湘妃,花色红润,花形圆润,竹底经百年陈化光荣蜡黄温润,极为可人。
王健选样清式圆头精心制作,尤其在扇头贴片与扇钉加入了个人的创意与巧思,可说是画龙点睛。

王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制扇技艺)传承人。
1981年12月,王健初入苏州扇厂,先后习得扇骨、扇面、扇刻三大技艺。
2000 年创建王健扇艺事情室—听扇居,此后王健一贯致力于传统苏扇的研究、规复、整理与推广。

Lot 1542

宴龙制云妃包袱头

2021年

材质:麻栗坡云妃大边乌木扇芯

一尺,十四方

估价:RMB 30,000-50,000

晏龙师从当代苏扇家王健,制扇工艺大气稳健,踏实厚重,于细节处不乏精细,为当代苏扇制作的中坚力量,作品备受藏家追捧。
本拍品选材云南麻栗坡蜡底紫花湘妃竹,花色浓郁,花形正圆硕大,花芯指纹清晰,是当代云南湘妃竹中的顶上之品。
扇骨制式选样传统包袱头,制作工艺繁复,加之上等碧玉贴片,更显贵气。

晏龙,生于1988年,江西南昌人,2008年至北京发展,同年在北京创立晏龙扇艺事情室。
2014年即跟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扇技艺)传承人王健师长西席各地办扇展推广扇文化,由于折半扇制作技艺的急迫的追求,2016年随拜王健师长西席为师,因深受老师以人为本,以轻为贵制扇理念的影响,数年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了自己独占的一套兼顾南北文化的折扇制作技艺风格,很多作品深受各界学者、收藏家及业内人士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历年来跟随老师行走各地办扇展为扇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Lot 1543

董德红制云妃明式古方

2021年

材质:麻栗坡云妃大边玉竹扇芯

一尺,十四方

估价:RMB 50,000-80,000

董德红为苏州制扇名家王健门下最有名的弟子之一,其创立的古韵扇庄扎根北京,在业内外,乃至曲艺界都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作为一名制扇艺人,董德红凭借自己多年经营过手古扇的经历,加之传承自王健的制扇手艺,融汇出独属于自己的制扇面貌,有名作品如“明式燕尾”、“明式古方”备受业界追捧。
其所制作的斑竹,选料同样十分讲究。
本拍品即选材云南麻栗坡湘妃竹,花色鲜红,花形圆润,指纹清晰,难堪得的蜡底红花满花上品。
加之尺寸足一尺,更见难得。
佳材名作,本拍品收录于“淳风.古韵扇艺作品集”。

董德红,1971年4月27日生,祖籍河南固始。
1997年始离乡进京。
2002年在北京创办古韵扇庄。
在经营扇庄的过程中,不断与海内制扇名家打仗学习并开始制作折扇。
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在2010年得到江苏省制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健的认可。
董德红制扇师古不泥古,潜心研究明清折扇,在修复明清古扇的过程中充分汲取精华,并通过自身努力进行理解复刻,制作了明式古方,明式燕尾等代表作品。
制扇风格端庄大气,达到了“为古人制扇”的境界。
董德红2023年3月27日于北京家中逝世,其二十余年的制扇岁月在中国折扇传承的脉络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Lot 1545

董豪制芝麻竹明式古方

2024年

材质:全芝麻竹

九七寸,十六方

估价:RMB 5,000-8,000

董豪为古韵扇庄第二代掌门,师承其父董德红,更得师公苏扇名家王健悉心辅导。
制扇精细中不乏巧思,意见意义性十足。
芝麻竹盛行于明末清初,其时价比湘妃竹,为上等制扇材料。
其后绝迹百年,于近年方在越南找到原材料,因其出色的竹性与质感,一时备受扇圈追捧。
本作品仿明式经典古方造型,大气简约,芝麻竹大骨与乌木小骨的搭配,同样是明式文人折扇经典搭配。
选材与工艺制形,可谓相得益彰。

1995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中国当代青年制扇师。
自幼跟随父亲董德红师长西席学习制扇知识与技巧,2014年开始正式从事折扇奇迹。
2017年景立个人事情室,面向全国开展个人工艺推广与折扇文化沙龙。
通过对明清扇骨的学习与父亲多年的辅导,作品“师古而不泥古”,在新式折扇的制作中充满古韵天成。
从业数年,参与王健老师师门展数、各种小型展会多次,并著有折扇书本,“淳风~古韵扇艺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