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个半月,剩下的水蒸气凝华冰;以是空气中的水分越来越少,湿度越来越小,因此,“白露”往后秋燥是正常的景象,人也涌现了燥的表现,尤其是早上更为明显,原来没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开始涌现了鼻子干、口干、咳嗽等症状。咳嗽是肺部的反应,而肺为太阴之脏。太阴经有两条,一条为“肺”,一条为“脾”,肺脏为地气的金气所化,具有收敛的特性。肺(金)气燥,为防止其收敛太过,防止肺燥,故肺与脾以太阴经关联。
太阴经以“湿”为特色,有滋润津润的浸染。脾是太阴经确当令脏器,肺需从化于脾而化湿。因此肺与脾的经气是同等的,都表现为湿气,而非燥气。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正由于共享了脾太阴经(湿)的滋养,故原来易燥的肺不病燥。只有气温特殊高,而空气湿度又特殊低,景象特殊燥的时候,加上原来有肺部根本病变,如肺结核,慢阻肺,体内潜在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传染的人,肺才病燥,发生咳喘。环境凉润,肺就降,药味酸,肺就收;故能保持正常功能。
正常循环存在“升、降、浮、沉”四种状态:气从下到的中焦,叫“升”;从中焦上到上焦,叫“浮”;气从上焦到中焦,叫“降”,从中焦到下焦,叫“沉”。“上焦之病多是不降而生,下焦之病常为不升所致”。小肚子胀满、疼痛,下焦肠鸣腹泻,叫肝脾下陷,是肝和脾的气低落引起的,要用升提之法治疗。把下焦的气提到中焦,叫“升”,推举方为“补中益气汤”“黄芪、升麻’再加一些温阳疏肝桂枝、附子等药,下焦不再寒凉,肝脾就会生发起来,上述症状就会减轻。
下焦的气往上升,靠的是肝气的生发;上焦的气往低落,靠的是肺金的收敛。因此,身体升降沉浮的完全表达,依赖的是两股力量的正常运行,但它们方向相反、相互拮抗。一股是肝(木)气上升,这是厥阴之气的力量,它能把下焦的水和寒运到上焦,以制约上焦的火和热;另一股是肺经的收敛,即肺的肃降,它可以把上焦的热和火引到下焦,以制约下焦的水和寒。
上焦的热和火与下焦的寒和水相互交流,使身体上焦不至于过热,下焦不过于太寒,称为“金木交互”,或者“心肾相交”。若木不升,金不收,金木不交互,则涌现上焦火大,而下焦虚寒,其治疗重点以“升肝木、补肾水”为主,再酌情辅以“收肺金”。下焦虚寒的病,以“七分升三分降”为宜。若患者下焦极度寒凉:双下肢冰凉、腰疼、屁股凉、股骨头坏去世等,不只要用巴戟天、淫羊藿、附子、肉桂等温阳补肾的药,还要加升的桂枝升肝、降的药如半夏、五味子等来收一收肺胃之气,后者常规用量的1/3即可。
故下焦寒冷(肾阳不敷)的病,重在温升下焦,再将上焦的火稍往下沉降沉降即可。由于上焦多出的火原来是暖和下焦的能量,将上焦的火沉降到下焦,充分利用其热能,才不会增加心脏的能耗。而上焦热(火)重的病,要“七分降三分升”,紧张将上焦的火沉降到下焦,或者把热清掉,再酌情将下焦的水升到上焦,帮忙将火浇灭。肝木的生发和肺金的收敛是同时进行的,故治病时不能只生发肝气,不收敛肺气;也不能只收敛肺气,而不生发肝气。由于它们的升降运动是一个圆,必须相互兼顾才是。否则,用药不当会导致上焦的火不降或者下焦的水不升。
气不平衡是生病的缘故原由,生病必有失落衡,升、降各半的用药思路是可取的,只升不降、只降不升的方法也是行不通的。否则治了一头,却治不了另一头,顾此失落彼。这便是治病的升降理论。肝木的生发和肺的肃降是“圆运动”产生的表象,由于“升”的能量根源在脾:健脾则脾有血,血归于肝,肝得温则升;“降”的能量根源在胃:胃气降则有气,气归于肺,肺有气则肺经就降。故肝得温则升,肺得气则降。
黄芪是味具有双向调节浸染的药,温升可以用,凉降也可以用。只是温升时要用炙黄芪,配伍升麻、桂枝利用;凉降时要用生黄芪配伍黄芩利用。脾陷而不升(脾虚)时,肝木将停滞生发;胃气不降,则涌现胃胀,停滞正常向下蠕动且上逆时,肺气就不降,肺功能就减弱。故肺肃降的条件是胃气降,胃气(阳明)降了才有“气”,“气”归于肺,肺有了能量就能降。肺气降则金气就从体表往里收。拿生活中例子打比方:热得难熬痛苦的时候,打开冷空调,立时就不冷了,这种状态就叫“收”;冷得受不了,打开热空调,身体发热,这种状况就叫“升”。
中医认为,“卫气收则寒,营气散则热”,中医所说的营卫,在脏腑便是气血,血可见,营也可见,气看不见,卫也看不见。卫和气的根源在肺,营和血的根源在脾。卫和气都是不以人的主不雅观意志为转移的客不雅观存在(即马克思对物质的定义)的“物质”。血可见,血液流动也可见,但匆匆使其流动的能量看不见,中医将这种在脏腑的能量称为“气”,在经络的能量称为“卫”。由于经络不可见,就有人否定它的存在,并且抬扛,以此黑中医,对付这个问题的处理,中医人要做到“智者不辩”。
思想维度高的人,不要去和不在同一个维度的人争辩。对与不对,叫不雅观念,而非真理。意见虽然不同,但真理永久不变。因此,争辩没有任何意义,也不会有结果。“营郁则卫病,卫郁则营逆。”,卫过于收,则体寒更盛。营过于散,则发热更猛。以上讲的便是“恶寒、发热”的理论依据。常用麻黄汤和桂枝汤,一个治疗营郁,一个治疗卫郁。若恶风、发热、汗出,桂枝加白芍调和营卫。营收,身体则发冷恶寒,就用麻黄、桂枝去“散”。“卫收则凉,营散则热”。故身体发热,就以“收”为治法;身体寒症,就以“散”为原则。
病案分享:张女士,湖南常德人,52岁,体重128斤(增加了5斤),49岁时停经,农历11月出生。临床表现:除更年期体重上升外,还有如下表现:怕风头痛,血压高,脚凉,咽喉顶,咳嗽,有痰。易腹泻、上火,大便不成形,心率快、乏力,甲亢。入睡难,手胀,眼皮肿,腰腿痛,抽筋,肺结节,头蒙、头热。饮食一样平常,脉弦,舌大苔厚,舌下静脉细。
病机剖析①年事:女性49岁停经,52岁为更年期范围。更年期女性都有一定的规律,实在便是《道德经》中所讲的“道”,即天、地、人,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不可道”,意思说天地万物都有运行规律,悟性高的人一思考就会清清楚楚,但要给悟性差的人讲明白却会非常困难。宇宙、自然、地球、玉轮以及人类都有自己的规律,都各行其道。干工作顺应天道,故叫有德。“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字面意思说“天地是不仁慈的,万物和小狗并不会差异对待”,也便是说在大自然面前,人和所有的生命都一样,都很微小的。并非做坏事才叫无德,凡干事违背天道,都称“无德”。比方说春三月,要早睡晚起。人们却12点才睡觉,早上6点就了起床,“太阳落山不睡觉,太阳都没升就起床”,都不符合自然规律,便是无德之事。49岁一停经,就进入痛楚的10年。
“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隧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49岁女性停经,这是普通规律,停经太早,叫卵巢早衰;停经太晚,可能是卵巢肿瘤。绝大多数女性都在49岁停经,肝肾就开始不敷,身体先水肿后瘦削、苍老。49岁前原来是“绿叶”,一停经,就变成皱巴巴的“黄叶”了,血不敷,肾不敷,津不敷。肾不敷,津不敷便是水不敷,于是变得干燥,在变燥之前,多会发脬,水肿,持续韶光不等,有的到51,有的53,有的56,有的乃至肿到59岁,水肿一样平常都在五十后的1、3、6、9这些岁数上,然后溘然脱水,就变干变瘦了。
仲景认为,“千般疢[chèn]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医圣张仲景把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分为三条,即内因、外因,不内不外因,除房室以外,别的成分均不可控。作者认为,朽迈也是不可控的成分之一,虽然朽迈不是病,但是也给人带来一些困扰,如边幅改变,身体不适等。第三,情志病,秉性与生俱来,与遗传、出生韶光、地域等都有关系,不良的感情也会给身体造成一些问题或疾病。综合起来,内伤、外感、情志以及朽迈是人发生病态的常见缘故原由,它们可能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果。张女士处在人生关键期间,以是胖胖瘦瘦,又瘦瘦胖胖,终极肝肾不敷变得更为明显。
②停经之后,体重增加5斤 这是水气。天有六邪“风、热、暑、湿、燥、火”,《伤寒论》不但讲了伤热、中风和伤寒,还讲了伤湿、伤燥、伤暑等杂病。长沙版《伤寒论》和白云阁藏本都有记载。由于伤燥、伤湿、伤暑的发病概率低,《伤寒论》就没有把它们当成重点,而是花大量篇幅讲解常见病、多发病“伤寒”和“中风”的六经传变。怕风头痛,或风一吹就头痛,风一吹就血压高,解释风邪较盛,是肝风内动、厥阴风大的表现。“四气”从7月22到9月22日,主气为太阴湿土之气,自然界湿气很盛,但客气为厥阴风木之气,以是会刮风,溘然高温,这是自然界邪气风盛的表现。
因此,2024年8月风大,这个风是邪风,被风吹的人就可能发生伤风感冒。风是阳邪,伤人卫气,“风伤卫,寒伤营”。风伤卫气涌现营郁,营里的血一淤,血管就流利不畅,营郁则发热。手上营有淤血,手心就发红发烫。这和手上被刺扎(或被拍打)后血淤,局部发红发热的机理是一样的。故发热是风邪的表现之一,风有疏泄之性,于是就出汗。卫主收降,风伤了卫,则卫表不闭,则汗出。即:风伤了卫气,营郁,营就发热,就出汗。
以上是风伤卫的病机,而寒伤营的病机,则有所不同。由于寒能使营里的血流中断,局部温度低落,因此就涌现怕冷。寒伤了营,血流中断,卫就郁,毛孔过分关闭,身体便开始怕冷,恶寒。恶寒不一定发热,从另一层面解释仲景在写《伤寒》用词极为严谨,如“其人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即气往上行,往上冲撞等厥阴病症状涌现了,便是伤寒病,可以表现有发热,也可以不发热。但中风病一定有发热,它们有实质的差异。
伤寒病,是血管太凉,血液流利不畅所致,要用温通经络的桂枝治疗。血管一扩展,营血就通畅了,再加麻黄宣发卫气,开鬼门,里一热,汗一出,厥阴的风就停了,咳嗽、喘、体痛、呕逆等症状随之就消逝了,这便是治疗伤寒的方法。而治疗中风的方法稍有不同,在外卫是伤的,在里营是郁的,也要用桂枝,由于桂枝通营血,营一通,该凉的地方凉,该热的地方热了。但外的卫气还是开放的,不收,还得加一点凉药白芍让卫收一下,再加一点生姜、甘草、大枣补补中气,就成了桂枝汤组方思想。以是桂枝汤治疗中风,麻黄汤治疗伤寒。
医圣仲景把桂枝汤和麻黄汤写在《伤寒论》最前面的章节,缘故原由是后面的病多是由中风或者伤寒传经所得的,要不是没有治好,要不是误治而下传,如果不入脏不入腑,过完了经,阳经的病七天,阴经的病六天就愈了。如果说病已入脏或已入腑,规复韶光就遥遥无期,就成为慢性病了。比方说,邪入“大肠”:大便干结,这叫入阳明,为庚金之病;入“胃”:呕吐、胃疼、胃胀、打嗝;入“胆”口苦、咽干;入“心”,“脉微细,但欲寐也”;入“肝”,厥阴风盛,“气上冲撞心,心中疼热”。
学习中医,一定要学习经典,而不是后人的表明,由于不同的人对条文有不同的解读。如《伤寒论》的序就写得很好,“不雅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去世别生,实难堪矣!
”
意思是说,当今的年夜夫,不去学习《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名著,不去剖析组方机理,图祖传手艺大略易学,就继续个独门绝技,形成了很多祖传专治,这个治炸腮、会熬膏,那个会治疗股骨头坏去世,但治个常见病感冒都可能不会。纵然看病,也不严格按望闻问切去操作,只大略的问几句就开处方了,摸脉呢也是做个样子,并不是按寸关尺三部去切,两个手指一搭就完事儿,摸了寸脉,却没摸尺脉,检讨了手不检讨脚,更不谈什么九候了。总之, 诊治不系统,不标准,不全面,张仲景常常批驳这样的年夜夫。
③怕风头痛 风一吹就头痛,这是伤风的表现。气往上行,头痛伴血压高、眩晕,这是厥阴风大,气往上行所致。大家在看《伤寒论》时,不要认为在太阳病篇所讲的病便是太阳病。实在同一个症状可能是不同经络淤滞产生的,比方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体痛呕逆”,实在是厥阴风大的表现,同样的症状,在少阳病胆经犯胃,“呕逆呕吐”,也有厥阴风的浸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太阳经的病,不只是太阳经的腑会出问题,其他的脏腑可能也会出问题。中医知识,很多东西便是一层窗户纸,一捅破就明白了。
④血压高 中医不量血压,古代也没有血压计,但血压高的人有个共同特点,便是脉弦:动脉轻摸没劲,重按才能感知如琴弦,故名。若高血压患者脉变得溘然洪大,这解释血压又高了,是厥阴的风变大到了头上。厥阴的风从里边往外、从下往上发,又叫热从内发,此时血压会升高,稳定期血压可能处于轻度增高状态,风大时可能更高。轻度增高时,已经有“热”产生了,只是可能感知不到;如果紧缩压达到180mmHg以上时,多提示有“火”产生了,酡颜,头胀,脉由弦变洪。
手脚逆冷 阴阳气不相顺接,手脚变得冰凉,这叫厥证;血压越高,手脚越凉。有手脚冰凉表现的病便是厥阴病,虽然产热,但可能发热,也可能不发热。厥得越很,发热就越高。手脚冷得不厉害,发热就轻,以是中医讲,“厥越深则热越深”。有履历的父母就会常常摸自己的小孩,如果手脚暖和,就解释康健不必担心,可以放心睡大觉;如果手脚溘然冰凉,这是要发热的前兆,建议吃点解表的药。不要以为活蹦乱跳的就没有事儿,由于中医根据看大略的视诊和触诊,就可以感知将发生而尚未发生的病。
⑤嗓子顶,嗓子有痰 这就厥阴风大的表现。肺金克肝木,但厥阴风太大时,肝木生发就兴旺,反侮肺金,故肺气就不降。此时要用收敛肺气的药去治疗。酸味儿药既可以补肺,又可以收肝(即泻肝),以是当肺不降时,肺里边就有痰有水,涌现咽喉顶、嗓子有痰。
⑥随意马虎拉肚子 这是肝气陷到下焦、脾太虚的表现。一激动就拉肚子,便是肝气瘀滞不才焦的表现,由于肝生风生疏泄,大便就拉得快,用“防风、炒白芍、炒陈皮、炒白术”这四味药组成的“痛泻要方”治疗。此类患者,每每下焦凉,大便不成形,上焦的火大。究其缘故原由便是厥阴的风太大,心火都往上走,导致胆火降不下来,肺气不收,而胸腹主动脉的血量就减少,而上焦血压增高。韶光长了,往下行的血越来越少:逐渐地,胃弗成了,肠道凉了,没有尿了,双下肢冰凉了,股骨头也坏去世了。厥阴风盛的人便是这个结局,以是治疗厥阴本身得治本,即治金,确保金能克木。紧张以收肺气为主,降胃气、收肺气,“半夏、五味子、苦杏仁”这三味药必用。
⑦乏力、没有劲 乏力便是气不降,气入肺则肺降,就有劲。如果肺完备降,肺活量是3000毫升;如果不降,肺活量只有1000∽2000毫升 乃至几百毫升。肺活量越大,人越有劲,以是可以常常练练深呼吸,来提升肺活量。有胸闷表现的人,提示其肺活量小,肺不康健。
⑧甲状腺功能亢进 这是西医根据考验指标来做出的诊断,古代中医没有这些指标作为参考,也没有这些病名,而因此症状缓解来做为疗效评价标准。当代中医,仍旧只须要治疗症状,不须要刻意去治疗指标。只要症状肃清,很多疾病的指标自然就正常了。甲亢从中医病机上讲,还是厥阴风大的表现,由于脖子解剖比较分外,较上真个头部和下方的胸部都眇小,甲状腺位于颈部前方甲状软骨上,长期气往上行,血液运行每每不畅,因此它会肿大、发炎,会长结节,指标会涌现非常,用仪器虽然能看到指标或形态变革,但这些都是征象,不是实质。实在都是气上行时,血流欠亨顺,火聚在甲状腺产生的。
治疗上重点是清热散结,比较好的药便是夏枯草,再赞助半夏降气,皂角刺清热,陈皮化痰,牡蛎(咸寒)软坚散结。气降了、热清了、痰不凝了,甲状腺的结节或者钙化就不复存在了,或者变成甲状腺弥慢性改变,后者也是曾有甲状腺病变康复后的表现之一。总之,甲状腺的病以降肺胃、清胆火、散结为治疗原则。
⑦入睡难 气往上行,胆经、太阳、阳明往下走,当风太大时,气不下行。头上这些下行的阳经、足的阳经全部不下行,以是头会痛,胃会胀,牙齿会肿,耳朵响、头响;睡不好觉,以是入睡难。
⑨手发胀 手在上焦,手为厥阴风上行的终点,厥阴风大、血压高时手便是胀的,厥阴肝经有热时,手便是红的。西医将大小鱼际发红,称为“肝掌”。从中医的角度便是肝经有风。随意马虎拉肚子、眼皮肿、手肿,脸肿,体重增加,是厥阴风大的表现,而腰腿痛、下焦凉、腿抽筋是下焦缺血的表现;肺有结节,头蒙头热,提示头上有火,不清凉;用饭一样平常,不想用饭。脉弦,便是脉硬。血压高,便是气往上行,舌头胖大,提示舌头有水,因气往上行将水带到了头面部所致。如果短期内体重上升几十斤,多是风大造成的水肿,中医称为“风水相搏证”,舌下静脉细,提示没血气。以是张女士血气亏,肝风大,血气越亏,肝风越大。肺金就不收。由于风往上行,水湿都在头上,头被凉水包裹住,
以是,风一吹,头就痛。血压高,肺气不降,嗓子就顶,有痰,气往上行,不往下走,中、下焦就虚,就凉,故肚子凉,双下肢抽筋儿。以上都是厥阴病为紧张表现,但同时伴随了伤风、少阳、太阴等多条经受累的表现。有时心率快,也是厥阴(风)病,其他经的病都有,但是以厥阴为主。仲景写伤寒时,描述六经病时,先写一条总纲,例如先见告我们什么是厥阴病,但又说如果身体发黄,伯仲自温者,属太阴。说病在太阴,人该发黄,但是没发黄是由于小便逆。一会讲讲这,一会讲讲那。总纲讲的是紧张症状,以哪条经的症状为主,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个症状,就伤寒而言,有少阳伤寒,厥阴伤寒,就中风而言,有少阳中风,厥阴中风,也便是说每条经伤寒是什么症状,每条经中风又是什么症状,累及其它经了又会有什么症状。医圣张仲景总是苦口婆心给大家讲,传经了怎么办?误治了怎么办?诸如此类,等等。
推举组方:A党参、茯苓、干姜、炙甘草,这是黄芽汤,温中燥土,这是核心处方。适用于中焦凉、有湿气,下焦的水已经到脸上的患者。由于厥阴风大,把水气带到了全身,原来是个小脸,变成了大脸,脖子,胸腔,肚子都大,体重也增加了,这种就要温中燥土,由于水已经往上走,把土给淹了。现在心脏也被水包住了,只是心火还算壮大,没被浇灭,但如果心脏每天被水包着,水肿韶光长了,心脏就没有力量了,心脏功能就差了。因此,水饮凌心,水到头顶、身上都是水的患者,首选黄芽汤为根本方。但反过来,如果身体溘然瘦几十斤的人,胃肠道一片干燥的状态,没有湿、没有水,茯苓、干姜一样平常得去掉,除非中土湿,干姜必加,但伏苓就不能加了,可以用白术替代。党参、炙甘草为甘味药,能让中焦产生粘液,可以补脾、泻肝。
B半夏、钩藤 半夏降肺降胃,肺气降了,金气收可以克厥阴的风木,钩藤 镇肝;
C牛膝 引血下行;
D防风 能够让人发汗。发完汗表就解,表解之后,气就收。治疗肺三味药:“肺德在收,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时,食辛以散之”。肺不收时,要用“凉、酸、润”的药去治疗;但肺过于收时,还须要加温通的药;肺苦及上逆时,加辛味药以散之。散不是散肺,而是散表的邪气。当身体表闭时,肺也是闭的,由于肺主皮毛,皮毛欲闭则肺气不降。就要用发散的药麻黄。解表一出汗,肺气就降了,喘就减轻了。这便是麻黄治喘的机理。不用麻黄时,也可以用防风。由于防风不只可以解表,还可以清12经的风,常年感冒的人,推举利用玉屏风散(颗粒),组成有黄芪、白术、防风,白术健脾,黄芪固表,防风可以开鬼门泻邪气,即防风就可以把鬼门打开,让汗出去,故肺就降了,以是半夏、牛膝、防风、五味子、苦杏仁都可以算为降肺的药。
E黄芪 补肺;
F牡蛎,牡蛎咸寒之药,可以软坚散结,可以敛汗、止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