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半年里,我们见证了市场的起伏与颠簸,1月市场处于低位维稳的状态,2月恰逢春节长假,楼市成交大幅缩水,3月小阳春楼市终于迎来一波升温,4月楼市成交量有所回落,5月市场相对平稳,6月新居、二手房成交量环比均上涨。

2024年上半年北京新建商品住宅市场共实现供应15468套,同比下跌23.23%;成交16032套,同比下跌40.07%;成交均价58158元/平米,同比下跌3.99%。
在量价齐跌的市场情形下,北京各区房价表现如何?2024年上半年北京买一套房均匀要花多少钱?

六城区成交均价破6万

海淀新居套均价1407万

2024年上半年北京新房价格地均价58万/㎡套均价741万

据克而瑞数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北京全市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58158元/㎡。
个中,西城、东城、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成交均价6万元/㎡以上,西城、东城成交均价超过了12万元/㎡。
除东、西城外,海淀区成交均价最高,达到了95001元/㎡,其次为朝阳区,成交均价为80569元/㎡,丰台区紧随其后,成交均价为76806元/㎡,石景山在城六区中成交价最低,为65829元/㎡。
别的区域成交均价均在6万元/㎡以下,受地理位置影响,密云区成交均价仅为21616元/㎡。

数据来源:CRIC

在套均价方面,2024年上半年,北京全市商品住宅套均价为741万。
西城区以3268万的套均价领先,紧张由于二环内中海京华玖序(中信城五期)成交的带动。
东城区以2075万的套均价位列全市第二,海淀区以1407万的套均价位列第三。
此外,朝阳、丰台、石景山套均价超800万,大兴、昌平、通州、顺义、门头沟套均价超500万。
全市套均价最低的区域为房山,新居套均价仅为304万。

数据来源:CRIC

房山、昌平、顺义成交量领先

五环内置业门槛7.5万/㎡

据克而瑞统计,2024年上半年北京供应新居共15468套。
个中西城区供应新居478套,东城区仅139套,朝阳区684套,石景山区884套,海淀区454套。
2024年上半年新居供应紧张集中在丰台区、房山区、昌平区、通州区、大兴区,供应量均在1500套以上。
在这5个区,购房者可选择的产品相对较多。
个中丰台区共供应4148套,为供应量最多的区域。
门头沟区、怀柔区、延庆区、密云区均无新居供应。
2024年上半年北京成交新居共16032套。
房山、昌平、顺义三个区成交套数超过2000套。

表:2024年上半年北京各区新建商品住宅供求量

数据来源:CRIC

在环线成交方面,据克而瑞数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北京二环内商品住宅成交均价最高为169872元/㎡,二—三环成交均价为107468元/㎡,三—四环成交均价为90387元/㎡,2020年三四环内新增供应了数个豪宅项目,如北京壹号院、西钓鱼台、懋源夏家璟岳等,单价均在10万元/㎡以上。
四—五环成交均价为75167元/㎡,五—六环成交均价为59115元/㎡,六环外成交均价为32486元/㎡。
也便是说,2024年上半年在北京六环以内区域置业的本钱是每平米59115元/㎡起。

数据来源:CRIC

从北京区域、环线新居市场成交的情形看,北京新居市场的门槛依然较高,尤其是城六区和五环内置业的本钱依然很大。
不过在北京购房政策变动之后,紧张是“首套首付20%的比例 首套商贷3.5%的利率”,这个政策让北京刚需的购房门槛也在逐步降落。
尤其是首付比例调度,让北京很多新居项目的首套首付金额降到了百万以下。

成交量下跌40%

三居产品依旧是主流

据克而瑞数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北京70-90㎡面积段产品成交3788套,同比低落48%,占全部成交的24%,是成交的主力面积段,该面积段产品套均价为353万,同比下跌8%。
北京70㎡以下面积段产品同频年夜跌,2024年上半年共成交495套,同比低落62%,在各个面积段中跌幅最大。

数据来源:CRIC

与此同时,北京三居产品也是市场焦点。
据克而瑞数据统计,2024年北京三房成交量为7940套,占到市场成交量的一半。
但与去年同期比较,同比低落40%。
为了能够保持较好的市场去化,许多项目都在做90㎡功能性小三居产品,而功能性小三居恰好能够知足当前市场的居住需求,因此导致市场三居成交霸占主流。

数据来源:CRIC

2024 年上半年的北京利好政策密集出台,为楼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市场表现仍较为低迷,新居和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均有所下滑,价格也涌现回落。
二手房市场贬价走量也在持续分流新房客户。

北京作为4个一线城市中末了一个落实“5·17新政”的城市,除了对首付、利率、公积金等政策调度相应,还因城施策对多子女京籍家庭、“以旧换新”、绿色建筑等方面进行了调度。
预期本轮新政后北京将迎来一波二手存量房需求开释,可能带动部分“以房换房”改进需求入市,叠加“以旧换新”方法的落地,或将带动部分改进性新居去化。
对付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一方面须要关注政策层面的变革,看是否有新的刺激方法出台;另一方面也要关注经济环境的变革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的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