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5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文物局联合主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海幢寺承办,广州艺术博物馆(广州美术馆)协办的“禅风雅意——岭南寺僧字画暨海幢寺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明末清初,岭南寺僧在佛事之余,潜心诗文字画,以海幢寺等处为紧张活动场所,或赋诗讲学,或与文士雅集,名噪一时,历经数代传承而风雅不减,以独特的身份和超然世间的气韵,有别于其他的名家,在岭南字画长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我国艺术发展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征象。

本次展览规格之高,历史罕见,共展出书法、绘画、外销画、古籍文献等百余件文物级展品以及海幢寺内的文物或景不雅观,不仅向社会展示岭南僧人字画艺术的发展状况和独特代价,也从海幢寺这一清代第一所对外开放佛寺的视角,全方位展示其在诗文字画、经籍刻印、园林建筑以及东西方文化互换等方面的突出造诣。

开幕式

禅精细意岭南寺僧书画暨海幢寺文化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25日上午,展览开幕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举行。
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布告杨帆,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副布告、纪委布告陈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曾晓晖,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丹,广州市海珠区公民政府副区长张永良,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一级调研员孙旭亮,广东省博物馆党委布告、馆长肖海明,广州市海珠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民宗局局长阳隆军,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副院长黎丽娜,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耀智法师,中国佛学院副院长清远法师,广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惟信法师,广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光盛法师,北京法源寺知客智勇法师,广州市海幢寺文化顾问顾玉华,广州市海幢寺方丈光秀法师等领导、高朋出席开幕式。
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副布告、纪委布告陈莉主持开幕式。

广州市海幢寺方丈光秀法师致辞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致辞

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布告杨帆致辞并宣告开幕 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布告杨帆致辞并宣告开幕

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副布告、纪委布告陈莉主持开幕式

本次展览分为“禅林文字”“海幢古韵”“互换共融”三个单元,精选岭南寺僧字画的代表性人物及代表性作品,系统梳理其艺术发展脉络和艺术风格,展现岭南寺僧的文化教化和艺术成绩。
又以器物造像、历史照片、经坊刻本等立体展示海幢寺的历史沿革、园林建筑与盆景艺术,以及诗教、经籍刻印等方面的文化造诣。
同时,精选外销画、外文图书文献等展品,以彰显海幢寺在中外文化互换方面的分外地位与突出贡献。

展览三大亮点

这次展览紧张有三个亮点。
一是展览以岭南寺僧字画代表性人物及代表性作品与海幢寺的历史文化艺术两条线索展开,较全面展现岭南寺僧的字画创作。
二是展览全方位展示海幢寺的历史文化艺术。
海幢寺作为清代广州五大丛林之一,积累了深厚的文化艺术秘闻,后又分缘际会成为清代第一座对外国人开放的寺院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代表性梵刹之一,在对外文化互换中发挥了主要浸染。
三是展览透过海幢寺呈现岭南地区从清代中晚期开始的对外文化互换情形,为稽核中国近当代中外文化互换供应了个案和切入点。

禅林文字

第一单元“禅林文字”,紧张讲述了僧人字画是中国字画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征象。
岭南寺僧的字画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期间,至明末清初造诣最为突出,以德清、函昰、成鹫、道忞、今释、今无、大汕等为代表的岭南僧人,汇聚了不同书学根底的遗民、僧众,形成了一个以个性纷呈为主,兼具“山林体”共性色彩的僧人书家群体,极大地振奋了广东书坛。
一代代岭南僧人的字画创作,无论是对付引发大众崇奉热心、弘扬宗教文化,还是对付丰富岭南字画艺术表现题材与内容,都有着积极的促进浸染,在岭南字画艺术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代价,可谓是岭南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宝贵文化遗产。

海幢古韵

第二单元为“海幢古韵”,紧张先容了海幢寺,位于今广州市海珠区。
五代南汉期间,其址曾有千秋寺,后废为民居。
明末,僧人池月、光半又在此建海幢寺。
清康熙年间,海幢寺大举扩建,逐渐发展成为广州五大丛林之一。
四百年来,海幢寺不仅以其独特的历史、宏伟的建筑、引人入胜的园林景致、别具一格的“素仁格”盆景艺术等为人所称道,更以其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秘闻,以及自天然和尚以来形成的诗文字画艺术传承有名于世。
海幢寺既是岭南地区弘扬佛教文化的主要场所之一,也是当时诗僧文士的主要雅集之地,可谓是清代以来广州乃至中国佛教寺院发展与传播的一个独特案例。

互换共融

第三单元为“互换共融”,紧张先容了乾嘉以来,海幢寺因其分外的地理位置和幽美的园林景致,逐渐成为两广总督的外事接待场所以及官方指定的外商嬉戏之地,也由此成为清代第一座对外开放的寺院。
期间,海幢寺接待了多个主要使团和大量游客,遂成为西方人眼中广州乃至中国最主要的寺院之一,常常涌如今西方的报刊、游记以及外销画中,在西方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较高的有名度。
此外,因刻印的许多佛教经典都曾被越南僧人引进重刊,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在越南的传播,海幢寺在东南亚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禅风雅意——岭南寺僧字画暨海幢寺文化展”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3展厅,展期为一个月。

重点展品

海幢寺钟板堂铜钟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 高91.5厘米,最大直径51.5厘米 广州市海幢寺藏

钟体呈直筒状,弧肩、平口。
钟钮为圆雕双龙形,龙首面部峥嵘,龙嘴紧贴钟顶,四肢直立,龙身拱起,背部顶端有火珠,雕刻风雅,造型生动。
肩部一周莲瓣纹,钟体被凸弦纹分成了四格,格内铸铭文。
四个撞座为八瓣莲花状,位于钟体下部。
近口沿处饰一周回文,钟口外侈,饰莲瓣纹。

行书《法性寺菩提树诗》 明 释德清 纵196厘米,横74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德清(1546—1623年),俗姓蔡,字澄印,法号德清,自号憨山。
安徽全椒人。
其精通释、道、儒三家学说,在佛教内主见禅净双修,对外又宣扬儒、道、释三教调和,有《不雅观楞伽经记》《华严经纲要》等行世,在明末佛教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与紫柏真可等并称为明末“四大高僧”。
此外,他善于诗文书法,来往南北,多为人撰写碑记塔铭,所作序跋题赞亦不少。
与海幢寺空隐道独和尚等法缘甚深,《圆觉经直解》《楞伽条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直说》《大学钢目决疑》《中庸直指》等著作由海幢寺经坊刊刻流利。

行书五言诗轴 明末清初 释函昰 纵136厘米,横67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函昰(shì,1608—1685),字丽中,别字天然,号丹霞老人。
本姓曾,俗名起莘,字宅师。
原籍广东南雄,后迁番禺。
明崇祯六年(1633年)举人,后感于时局动荡,无意仕途,崇祯十三年(1640年)至庐山拜空隐道独禅师为师,削发为僧,法名函昰,为曹洞宗第三十四代传人。
明清之际,他历主海云、海幢、丹霞外传诸寺,可谓当时广东空门中的领袖人物。
天然和尚道声远扬,父母姐妹妻子在其影响下咸为僧尼,皈依其座下的“今”“古”两辈以及遗民、剃度者和居士百余人。
他不仅精通禅理,而且善诗文,著述颇丰,有《瞎堂诗集》《天然和尚梅花诗》《天然是禅师语录》等传世。

竹简字拓本轴 1934年 释函昰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藏

此作拓于1934年,原竹简藏于海云寺,为释函昰在1664年浴佛节铭刻并交付释今摩之传法信物。
今摩(1629-1698年),字诃衍,本姓曾,名琮,释函昰之子,从函昰削发于雷峰海云寺,法名今摩。
此为函昰小楷书,在其书法中较为罕见。

行书诗翰轴 1654年 释今无 纵130厘米、横46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释今无(1633—1681年),俗姓万,广东番禺人。
16岁即师从天然和尚为僧,法名今无,字阿字,为天然和尚第一法嗣、曹洞宗三十五代传人。
22岁时受天然和尚指派,徒步万里探望被清廷流放辽阳的师叔释函可。
康熙元年(1662年)任海幢寺方丈,苦心经营,借助平南王尚可喜及一众地方官员之力,大举扩建殿、阁、楼、塔、堂、舍等,使海幢寺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四大丛林之一。
他在诗文、书法方面颇有建树,著有《光宣台集》《海幢阿字无禅师语录》《四分律藏大全》等。

行书《请雷峰天然老人住丹霞启》卷 1666年 释今释 纵20厘米,横149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件作品涉及丹霞外传寺创建开法历史,兼具艺术与历史文献双重代价,殊难堪得。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明遗民李充茂以仁化丹霞山施予今释做道场。
康熙元年(1662年)三月,今释入丹霞开山建寺,是为外传寺。
此后数年,今释苦心经营,至康熙五年(1666年),外传寺规模初具,今释撰此《请雷峰天然老人住丹霞启》,恭请本师赴丹霞主院开法。
当年尾月四日,函昰在丹霞入院,随即上堂说法,为外传寺之开法祖师。

西班牙人阿格特订制海幢寺外销画册 1796年 纵41.3厘米,横50.2厘米 广州市海幢寺藏

该书页为西班牙皇家菲律宾公司首席代表曼纽尔·阿格特(卒于1803年)(Manuel de Agote)于1796年定制。
此册共四十八开,个中四十四开为水彩画,每一页均以图解形式用水彩及描金详细描述十八世纪之海幢寺中各寺院近景及寺院内所供奉神像。
扉页以西班牙文及中文记录其所有者及书页信息,并附折叠式海幢寺全景舆图。
此册当时被阿格特带回欧洲之后即引起轰动。

#中国国家博物馆##海幢寺##禅风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