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IPO,百心安的稳价人为华泰国际,拟发售1793.7万股H股,约90%配售,约10%公开拓售,另有15%逾额配股权;每股招股价为21.26港元至24.53港元,最多集资4.4亿港元,按上限价24.53港元打算,百心安市值约58.37亿港元。值得把稳的是,本次赴港上市百心安并未引入基石投资者。
公开资料显示,百心安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创新参与式心血管装置公司,致力于新一代全降解支架(BRS)及肾神经阻断(RDN)的研发、生产和发卖,用于治疗冠状、外周动脉疾病以及高血压。虽成立7年有余,但百心安至今尚无任何产品获批商业化,无任何主营业务收入,也没有一家客户,其员工总数也仅有51人。
据港交所表露,百心安生物曾于今年2月尾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彼时由高盛和华泰国际联合保荐,并于6月通过了聆讯,但终极终止了上市操持;9月13日,百心安生物再次向港交所递表,主承销商却仅剩华泰国际一家。近期,港股新股市场对尚未盈利的医疗股反应都较为冷淡,在今年8月至今上市的9只生物科技B新股中,便有7只首日破发,破发率高达77.78%。那么,百心安上市后又会有何表现?
成立至今“0收益”,报告期内累计亏损近6亿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百心安是中国仅有的三家拥有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肾神经阻断产品的公司之一,及仅有的两家已于中国启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的海内公司之一。
招股书显示,截至目前,百心安共拥有一项核心产品和其他八项管线在研产品,核心产品Bioheart 是其自主开拓的BRS系统,同于经皮冠状动脉参与治疗手术,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Bioheart或将成为环球首个基于多中央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获监管批准的第二代全降解支架系统。
图片L来源:招股书
据招股书表露,百心安最快也要到2023年第二季度才能实现商业化,其核心产品Bioheart则最快于2023年第三季度实现商业化。也便是说,百心安目前并没有商业化的产品,也并没有产生主营业务收入,因此也没有任何客户。
那百心安的日常经营何以维系呢?财经网把稳到,报告期内,百心安还有来自政府补助、银行利息收入、咨询收入等其他收入。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上半年百心安的其他收入分别为164.6万元、342.4万元、96.4万元,个中政府补助157万元、303.1万元、12.2万元,分别占比95.38%、88.52%、12.66%。2019和2020年政府补助贡献了百心安的绝大部分收入。
图片来源:招股书
其余,据招股书表露,报告期内百心安还完成了4轮融资,合计融资约6.5亿元,并引入了辰德成本、元生创投、奥博成本、君联成本、前海基金、张江科投等机构股东。详细来看,百心安在2019年10月完成A轮融资4900万元;2020年1月完成B轮融资2000万元;2020年9月完成C轮融资2.11亿元,同期完成D轮融资5800万美元。
不过这依旧难掩百心安古迹亏损。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上半年百心循分离亏损2371.9万元、3.40亿元、2.28亿元,累计亏损5.92亿元。2020年较2019年亏幅扩大为-1334.69%,2021年上半年亏损幅度再次拉升至-1567.35%。截至2021年9月30日,百心安仍有3.36亿元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但由于亏损幅度逐年拉大,且尚未产生营收,百心安也在招股书中坦言将于2024年前筹集下一轮融资。
员工总数仅51人,核心产品商业化仍存风险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7日,港股市场上仍有78家生物医药企业尚在IPO排队中,包括顶级手套、圆心科技、微医控股、诺威康健、凯莱英、雍禾医疗等十亿、百亿量级企业,这些企业员工总数均在千人以上,个中顶级手套拥有22729名员工。与同期冲刺港交所的生物医药企业比较,无论是在营收数据,还是在企业规模上,百心安都略显逊色。
据招股书表露,截至目前百心安共有51名员工,包括39名产品开拓职员(个中研发职员30人),5名管理职员,财务及投资职员2名,行政及其他职员5名。此外,由于百心安目前尚未有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因此也没有配备相应的发卖职员。
图片来源:招股书
报告期内,百心安拥有30名研发职员,个中23.3%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2019-2021年上半年百心安的研发用度分别为2150万元、2.46亿元、1.21亿元,个中分别有2150万元、6970万元、2710万元用于核心产品Bioheart的研发。由上文可知,Bioheart最快或在2023年第三季度进行商业化投产,那么,届时Bioheart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如何?
据招股书表露,中国全降解支架市场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目前已有两款已商业化的全降解支架产品,且均为第一代全降解支架产品;同时,目前海内有百心安、微创医疗、阿迈特、先健科技等四家公司拥有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第二代在研产品,详细如下:
图片来源:招股书
临床试验昂贵,并且可能须要很多年的韶光才能完成,且其结果附有内在的不愿定性。若百心安在研产品的临床试验未能展现出令监管机构信赖的安全或疗效,或未能先于竞争者开拓出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则很有可能会在商业化阶段产生额外本钱。
此外,百心安操持在商业化后将Bioheart零售价格定在3-4万元,由于该产品未被纳入医保,也未被纳入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对付价格敏感度高的患者而言,接管度也有待商榷。除此之外,由于此前没有商业化产品,百心安团队的发卖能力也有待稽核。
王苗苗/文